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灣區城市如何自我定位

  大灣區城市如何自我定位

  時代周報記者 謝洋 發自廣州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的完成,正式進入實施落地階段。大灣區時代真正來臨。

  這個龐大的、成長中的灣區經濟體涉及“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經濟、法律和監管制度的不同使各城市之間的競合與定位變得更加複雜。如何協調好城市定位,錯位發展,避免重複建設,浪費資源呢?

  城市定位更為清晰

  在年初大灣區各成員城市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分別明晰了自己的不同的區域定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表示:“11個城市定位較過往有更清晰的分工,更好地結合了自己城市的區位、功能和產業分工,按照這個規劃去建設預期前景非常好。”

  港澳地區作為對外的重要視窗,將承擔更多的國際職能。香港作為國際超級聯繫人和老牌金融產業的代表地區,將重點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科中心、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大灣區給香港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香港業界方面對於開放細則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澳門則發揮服務業的優勢,立足於創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自2016年以來,澳門持續深化泛珠三角地區區域合作,不斷開拓葡語及歐洲國家市場。

  廣深是廣東地區的經濟龍頭,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和樞紐型網絡城市,將全力打造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報告中提出將依托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爭取一批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年度計劃,加快推進一批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等重大產業合作平台等。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引擎,是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地區,深港之間醞釀多年的河套地區將進入大開發階段。接下來深圳將打造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一帶一路”交通樞紐、全球影響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惠州和珠海分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的重要城市,具有平衡兩岸經濟勢能的特殊意義。

  珠海作為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將重點創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港珠澳大橋的落地,給物流業帶來發展契機。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爭取珠海機場開通國際班機、設立保稅物流中心、申報建設高欄港綜合保稅區、建立珠海港國際航運服務體系、打通“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等。

  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短期內的重點是全面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推動深圳的研發和惠州的產業化,長期則是探索與香港、深圳等地共建產業園區,利用高校科研資源進行成果轉化。同時也提出要積極對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推動深圳的研發和惠州的產業化,打造深莞惠“3+2”經濟圈,加強與東莞、汕尾、河源互補合作等。

  東莞、佛山和中山作為傳統製造業的代表城市,會將重心放在產業轉移和更新方面。

  東莞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積極構建智能製造全生態鏈,重點提出穗莞合作,不斷推動與中心城市構建產額梯度互補發展格局,其中濱海灣新區建設是東莞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重要規劃。

  佛山的定位是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全球製造創新中心、大灣區西部航空樞紐、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短期目標是盡快實現真正的廣佛同城。

  中山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及區位優勢,發展定位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產業創新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並著力於完善立體交通,打造“30分鐘通勤圈”,實現與廣深核心城市30分鐘快速到達。

  江門與肇慶作為粵西地區的兩大交通門戶,是粵港澳大灣區與內地聯繫的要塞。

  依靠自身區位優勢,江門提出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承擔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輻射粵西的職能,建設“一樞紐、兩中心和三通道”。

  肇慶將以成本優勢來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產業轉移,並強化交通優勢,成為連接大西南的樞紐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城市。

  打破行政邊界,促進要素流通

  區域定位確定的同時,多種生產要素的流通仍然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急需解決的問題。申明浩特別指出,任何世界級灣區的最重要特徵之一是行政界線較模糊,市場和物流交易成本低。而粵港澳大灣區橫跨三個不同關稅區,在三地的要素自由流動依然有不少障礙。

  “未來需要頂層設計和廣東省進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使得珠三角營商環境向港澳看齊;同時進一步降低珠三角內部的物流等市場交易成本,在各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注意與周邊城市的對接和聯通,打破過去以鄰為壑的思路,打開行政邊界形成統一市場。”申明浩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交通完善,為城市之間的要素快捷流動提供了有利條件,交通網絡的細化成為未來規劃中的重要一環。申明浩指出,隨著交通運營網絡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在城市規劃中已經開始突破行政邊界的局限,主動與周邊城市的軌道交通相連接。

  深圳的城市開發程度達到50%,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無論是科技創新和資金沉澱,還是產業和人口擴散方面,申明浩都對深圳有很高的期待。“如深圳的‘十三五’規劃高職門提了要把發展的太空資源向更大的區域進行資源協調,深圳已經在主動地跟周邊地市進行協調,所以50公里的環深圳都市圈正在形成。深圳的交通規劃圖已經主動地延伸到了很多其他地市,如地鐵14號線延長到惠州。”

  50公里深圳都市圈的形成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更新轉型,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提供了極佳的模板。“包括產業也在擴散,像華為的終端遷移到東莞的松山湖。比亞迪也設廠到了惠州。雖然深圳的產業擴散到周邊且不同的城市,但從地理半徑來看仍然在50公里的環深圳都市圈範圍內,通勤時間也在一小時生活圈。”申明浩說,未來的主要中心城市將越來越多地出現這種擴張效應,從而帶動其他城市同步增長,漸漸形成更加一體化的經濟和生活圈。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