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跨越40年!20萬張照片!這些中國人的面孔最真實!

火車作為大家出行的一大交通工具

你還記得自己擠火車時的樣子嗎?

在中國,可以說火車是和社會一起提速的。綠皮車被紅皮車、高鐵取代,車速提了一次又一次,前後的時間不過十多年而已。大家手裡吃的、用的、穿的都發生著改變,但每到春運,看著火車上擁擠的人群,又感覺一切好像都沒變。

1986年,從哈爾濱開往北京的18次特快列車上第一次出現電視機,全車廂的人都抬頭聚精會神地看電視。80年代中期,電視機在百姓家中還很少見。

1989,北京-廣州,旅客自帶收錄機在車廂裡收聽鄧麗君的歌曲。

1989,雙峰-長汀

攝影家王福春將目光聚焦在這個飛速變化的鐵盒子上,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非凡的毅力,跟蹤記錄了30多年來火車車廂裡的人生百態。

王福春

王福春本是一名鐵道工人,一次拍攝勞模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攝影。當時的他沒有相機,就去借了一台海鷗120,拿起就再沒放下。

“我慶幸自已選對鐵路這一行,與鐵路結緣。 我對鐵路的熱愛, 堅持30多年拍攝鐵軌上奔騰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高鐵。記錄綠皮車,藍皮車,紅皮車,白皮車的演變。是中國人的變化,鐵路的變化,也是國家的變化。”

1991,上海-重慶,擠在狹小空間的一家四口。

1991,綏芬河-哈爾濱,這位抱著孩子的父親顯然沒有買到座位票,即使非常困倦,他也依然緊抱著孩子。

這本《火車上的中國人》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旅途生活的真實瞬間。重溫這些照片,你能從中看到中國社會的變遷,又或許能從某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1992,成都-上海,擁擠的車廂

1993,成都-重慶,車內太熱,家長沒有給小孩兒穿衣服,周圍的一群大人到是樂呵呵的,可是小朋友要哭啦。

1995,齊齊哈爾-北京,在寵物狗旁邊吃方便麵的女青年。

那個時候中國人出行首選坐火車,民工潮出現後,車廂常常人滿為患。上火車,是得拿出十八般武藝的。

無聊打發時間,搓麻將、拉二胡、做運動,花樣層出不窮,可比現在人手一個的手機、平板豐富多了。

最痛苦的就是睡覺的時候,人太多,為了能有一個睡覺的地方,大家也是各出奇招。過道、座位下,甚至還有靠背上……

這些現在看來回憶滿滿或者不可思議的照片,就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真實寫照,王福春為了拍下它們花費了不少心血。他在四十多度的超員車廂裡虛脫過,在三九寒冬裡掉進過松花江,骨折也不在少數。

“過去拍片叫潛心攝影,現在叫潛伏攝影,就是不能公開拍,像特工人員。因為人們防範意識提高,什麽肖像權隱私權都上來了,給拍片帶來難度。讓你刪掉是客氣的,給你一拳,踢你兩腳,罵你幾句是正常的。”

1994,沈陽-大連,1987年“大哥大”進入中國,成為加速人們信息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在那個年代,它是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它的出現也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

1999,北京-哈爾濱,一個年輕人在餐廳用磁卡打電話

1992,南寧-北京,由於車廂太過擁擠,這位年輕的媽媽用八寶粥鐵罐充當“臨時廁所”,以解決兒子的內急。

他把能坐的火車坐了個遍,跟隨南來北往、東去西歸的老百姓,通過這些微型社會,記錄整個中國社會。

1992,加格達奇-古蓮,各佔一張長椅睡覺的男女青年

1998,哈爾濱-吉林,衣服上印著“傑克”

如今,人們已經不需要再為了擠上車而去翻窗,甚至火車也不再是出行的最重要選擇,“90年代流動的中國”已經一去不返。當我們調侃起那個時代的時候,《火車上的中國人》就為我們做了個見證。

1996,廣州-成都

1995,西寧-格爾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