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帝內經本神篇學習筆記·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黃帝內經本神篇箋注(一)

【第一段】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開宗明義,談到針刺之法的核心處。黃帝說「凡針刺之法,本於神。」這顯而易見不是黃帝的假想,而是一種定理,公認的道理。下面所說的也是同樣。以神為根本。接下來呢,說到了「血、脈、營、氣、精神」與「五臟」,這和「神」有什麼關係呢?這些又和「針刺之法」有什麼關係呢?五臟所藏。這給我們指明了接下來要談論的還是這個臟腑系統。

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

◆我們看到有四個層面的「病因」:

1.因淫泆離臟導致的精失

2.魂魄飛揚

3.志意恍亂

4.智慮去身

這四個層面是如何區分的呢?有什麼不同?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

◆這些病因從何而來?從外的「天」,從內的「人」。天會有過嗎?能明確的一點就是人會有過。過,就是不正,所以出現了後面的病,需要治療。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這裡有13個主題,從德到慮。黃帝怎麼會提出這十三個話題?從提問的語氣中,可知黃帝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黃帝要向老師岐伯問個所以然。這十三個主題也是有層次的。這裡可以想到須菩提與佛陀之問答,是傳道性質的。

【第二段】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在黃帝提出的十三個主題之外,岐伯加了「天」、「地」、「我」、「物」、「智」五個主題。 十三個主題,統合在「我」上。 我與「天、地、物」之和及交融則為智。不和則會出現病症,針刺之法就是「調和」這些關係。說到「本於神」,就說明「神」是其中的關竅。

天之在我者德也,你看「天之在我」,在我,是一種賦予。所以人也就不離於這個天之在我的「德」。地之在我者,氣也,也是一樣。所以人是不離於「氣」的。「德」和「氣」是人的先天成分。德和氣可以和天命之謂性相參。

漢語中,發德音的,常見的有四個字「德」「得」「的」,具有獲得性,目標性。志於道據於德,其中的德,也能感受到「德」的這種屬性。我覺得中庸裡的「性」是精神性和物質性雙攝的。

「德」相應於佛法中的「心法」,下面的「地之在我者氣也」之氣,有物質性。氣,相應於佛法中的「色法」。

「德」是「無形的天」所賦予的,「氣」是父母所賦予的。人的出生,是天命之流轉與父母之相博而來。父母之相博是可見的,可認知的,現代的生物學已經把這個過程研究得很清楚,一個卵子和精子的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變為胚胎,逐漸地成為胎兒,出生,成長。這個過程是很清楚的。但是有一個過程,為什麼是這對父母,為什麼就在那個時間結合?為什麼是這個卵子這個精子?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個自然、社會環境?這都是沒法預料的,這就是天命。上天安排這一切。這就是先天。這就是「天之在我者德也」。佛法講,這是一個人的業報,前世的因,造就今世的果,這是一種合理化的闡釋。也說明了這個人無法預料,神秘莫測的過程。確切講「德」大概相應於佛學裡的「阿賴耶識」。

人由一個受精卵開始分裂,能分裂的這個動力這個驅動力,就是神。真可謂是陰陽不測之謂神啊!怎麼就這樣準確完美地分裂下去呢?這個分裂,就是生命之源,就是神。針刺之法,就是針對生命之源。這太到位了,抓住了本質。我們俗語說的「針對」,是出於這個典故,針對之法,本於神。針對,就是點中要害。神,或許相應於佛學裡的業力,相應於業力裡的善業。人能成為人,而不是畜生,餓鬼什麼的,那是善業啊。

隨神往來之謂魂。從源起性看,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人的「覺性」慢慢地顯出來了,有了靈性。魂,就在人體生成了。這個魂是覺醒呢?還是新生,在此存疑。魂,雲和鬼合成。聲從雲。雲者,象氣,人之陽氣。鬼者,神秘不可測,是其形之特徵。從人體來看,人的生命力在運轉中,魂隨之出現,隨之顯魂之用。魂,相應於佛學裡的末那識。魂,就是有自我性。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這一句不是那麼容易理解。魄,從鬼,白聲。有庚金之氣。鬼者,同樣是神秘難測,不可見,無形無象。依附於物質。魄相應於佛學裡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識受,也相應於生物學的植物神經,隨觸而應。莊子裡有言「不離於精,謂之神人。」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物,認物也。心就是對物的分辨與認識。這相應於人的意識。對應於人的腦部、中樞神經。心主要主管我與世界的關係,我與社會、自然,簡化為我與物(萬事萬物)。這個關係裡,溝通的介質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心有所憶謂之意,心能夠感受的其實是非當下的狀態,生命之流,念念相續,而當下那一念,是意識永遠也接觸不到的,意識能夠接觸的就是已經發生的,是「憶」。包含自己的「憶」以及可他人的憶(用知識保存,意識可以攝取,這一部分浩如煙海)。心有所憶,就是生命體驗與學習。這個過程生情,情之動,就是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我們執取這個意,就是確定目標。用整個生命執取的目標,就是志向。在這裡因為目標就人就分道了。有的志於道,有的志於成佛,有的志於解脫,有的志於「涅槃」,有的志於「成為聖賢」,有的志於「見上帝」,有的志於「長生不老」,有的志於「明心見性」,有的志於「天人合一」,有很多的志,就成就了這個大千世界,也就是佛學裡的娑婆世界。也是人世間,天下。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立了志,就有了行動。行動就是思的呈現。相應於「據於德」。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這句話是最有意思的,俗話說的追求理想。微思微慮,小思小慮,大思大慮。所謂大慮,就有著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巨大張,相應於「依於仁」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若是大慮,這就因著這個巨大的張力,人在世間的生活狀態,就是一種智慧的狀態。這種狀態,是道法自然,也是轉識成智後的智慧。是從自覺覺他不斷地趨近覺行圓滿。也是大學所謂的「止於至善」。相應於「遊於藝」,隨心所欲不逾矩。上古真人的狀態。

【第三段】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故智者之養生也,智者,在這裡相應於「上古天真之人」。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順四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變化之中伴隨著風濕暑熱燥寒。人外感六淫就容易生病。 適寒暑,時時地適應於溫度變化。寒暑不是四季這種巨集觀的變化,是因時因地的寒暑(以溫度為表徵)變化,是微觀的變化。

和喜怒,這是人內部的情緒天氣,體內如果「風不調雨不順」也會生病。所以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和喜怒之意。中庸裡的這句更深,處理好了「我與我,與與人」的關係。這裡就是人要調和內七情,不被內七情所傷。

安居處,安,是內調和。安居處,是外順應,減少外感六淫。

節陰陽,節,是關竅。把握住陰陽的關竅。陰陽是無形無象的,是形而上的,它有一系列的表徵,和體現在外在的規律。節陰陽,完全可以是以陰陽的規律來調節這個整體的平衡、平和,也就是中醫裡的「陰平陽秘」。

調剛柔,剛柔是形而下的。剛就是強硬、有力的特徵。肉就是柔順,柔和的特性。這是人可以調節的,可以掌控的。雖然難度很高。我們的脈相有剛柔,說話語氣有剛柔,動作有剛柔。剛柔是有形有相的。

本篇作業探索到這裡,也產生不少新的問題。後面一部分會繼續探索,現在是對黃帝內經有了研究的興趣,很多的概念搞不明白,醫學是很確切的,不像哲學帶有思辨性。本篇文章裡,也加了一些佛學的名相,想在不同的學問之間互參,這樣一參,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沒有論證,不嚴密,對於很多名相,理解的不透徹,沒有實際的生命體驗為支撐,所以會踏在空處,不落地。其實是學問很不到家,看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請諸位指正。

-END-

古典讀書治學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