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歲男孩上一年級後噩夢頻頻,背後是令家長頭疼的一串問題

“我夢到有怪獸在追我,媽媽也不見了。我醒來一身是汗,衝進媽媽房間,看到她在那兒才感覺好點兒。”在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杭州市二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的谘詢室裡,一個老是做噩夢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說著自己前一晚做的一個夢。

“我覺得孩子太膽小了,因為做噩夢他現在晚上都不敢一個人睡,甚至連白天都不敢一個人待在房間裡,一點都沒有男孩樣。”媽媽說起孩子則一臉的擔憂。

小男孩名叫小亮(化名),8歲(虛歲),上小學一年級。他說自己的噩夢多到平均隔天就會做一個,有時連著幾次做同一個夢,也有時會每次都做不同的夢。至於噩夢的內容,有怪物,有猛獸,有在電視上見過的,也有自己想象出來的,反正一個個都是面目猙獰,追著他要先吃而後快,可怕至極。

據杭師大附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的專職心理谘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楊蕾老師介紹,類似小亮這樣因做噩夢而來就診的孩子不在少數,從幼兒園到小學各年齡段都有,其中以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最為集中。有調查顯示,經受噩夢困擾(一周1-2次)的兒童約佔5%,但目前多數數據統計來自於父母作答的問卷,所以受噩夢困擾兒童的比率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另有相關報告稱,70-90%的成年人表示在兒童時期曾做過噩夢。

為什麽噩夢總是纏著孩子?又為什麽是這些孩子老做噩夢?怎樣才能遠離噩夢、告別膽小?

現實與夢境傻傻分不清楚

5—10歲的孩子噩夢最多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事實上,是人們頭腦裡那些(包括讓其感到焦慮、害怕、沮喪、羞愧的)思維和情緒激發了可怕的夢境。所以,從理論上來講,任何一個年齡段的人都會做噩夢,並非僅僅是孩子。

只是孩子的身心發育還不完全,他們在做噩夢時,大腦會發送信號,讓身體產生反應,仿佛夢境裡的情景是真實的,在夢境與現實傻傻分不清時,他們就會對可怕的夢境感到異常恐懼。

瑞士的科學家曾對320名2-18歲的孩子做過研究,結果顯示,6歲兒童經歷噩夢的比率高達60%,而到10歲時降至20%。另有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縱向研究顯示,5歲兒童經歷噩夢有50%,到10歲降至33%,到15歲就很少做噩夢。其實都驗證了,隨著孩子身心的不斷發育,當他們能分清現實與夢境時,噩夢對他們來說也就沒那麽可怕了。

事實上,噩夢的產生也有其積極的意義,是消化、表達、釋放白天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對於孩子而言,白天的負面情緒,可能來自一些血腥暴力的影視作品,也可能來自生活事件或學習壓力等。孩子做噩夢是在提醒家長,需要做點什麽,來讓孩子感覺到是安全的、有準備的、或是受保護的。

聽小亮媽媽說,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只是偶爾會做,但上了一年級以後就變得很頻繁,平均隔天就有,常常被驚醒,把他嚇得已不能好好睡覺。楊蕾老師評估,小亮最初的噩夢可能受他看的某些影視作品所影響,然後上了小學之後,學業壓力增加、學習環境變化等因素,把內心的負面情緒放大,從而導致噩夢頻頻。

孩子天生有擺脫噩夢潛能

但需家長正向引導激發

在谘詢的過程中,楊蕾老師耐心地通過提問來增強小亮的安全意識:

“當你睡覺害怕的時候,會找誰幫助?”

“要戰勝噩夢,你平時會怎樣去應對?”

“除了爸爸媽媽,還有誰會偷偷使用魔法幫助你?”

在聽了一連串問題後,小亮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眼神裡莫名多了一絲勇氣和堅定,因為他發現自己雖然很怕做噩夢,但也擁有克服噩夢的能力和資源。他羅列出了好幾條有效方法:

“每次做噩夢醒來,我可以直接衝進爸爸媽媽的房間,而且他們每次都在。”

“我的房間裡插了一個小夜燈,一醒來就有亮光,我的害怕就會減少。”

他甚至想到拿著心愛的玩具奧特曼做“魔法寶貝”,一直陪在床邊做他的“保護神”。

所以,孩子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這個富有想象力和創意的方法極大程度地幫助了他。當孩子選擇一個可以支持他、保護他的“魔法寶貝”,“魔法寶貝”就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一個象徵,它可以鼓勵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們成人擁有信仰就會得到力量一樣。

一周以後,媽媽帶著小亮興高采烈地告訴楊蕾老師,他又能自己獨立睡覺了,並且即使做噩夢也不怕了。

另外,楊蕾老師說,對於經常做噩夢的孩子,以下行為療法家長不妨借鑒:

1、及時安慰孩子,並確定他/她是安全的。你可以說:“我能想象那會很可怕,但你的房間裡沒有壞人,你現在很安全。”

2、鼓勵孩子用語言把夢境描述出來,你可以專注地傾聽。

3、把夢境寫成故事或者把它畫出來,把它當成一種靈感。

4、醒來時,讓孩子在腦海裡接續創建夢境,給自己的夢一個好的結局。

5、提醒孩子,噩夢不會傷害他,夢到一件事情並不意味著它會真實發生。

膽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易做噩夢

這些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可以這麽破

當然,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被噩夢困擾,那麽哪些孩子比較容易做噩夢呢?

楊蕾老師表示,他們的共性是:膽小、缺乏安全感。比如,在幼兒時期害怕跟人打招呼,上了小學以後上課不敢舉手發言等,又是些令家長們十分頭疼的問題。

聽小亮媽媽說,他天生膽子小,小時候帶出去玩,見了陌生人怎麽都不肯打招呼,那時候孩子還小,和對方解釋一下都能理解。後來上了小學,一個學期過去,班主任說他上課幾乎沒主動舉手發言,老師點名叫他則支支吾吾緊張到說不出來,所幸成績在中上水準,或許是不擅於表達而已。

楊蕾老師建議,依然可以用正向鼓勵、啟發提問的方式,讓孩子關注到自己的優勢和所擁有的資源,然後憑借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如此,親子的氣氛會比較親和,孩子也比較容易有勇氣和自信。

給大家舉個例子,小朋友害怕跟人打招呼可以這麽破:

“首先,千萬別像小亮媽媽那樣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簽,殊不知,孩子一次次被暗示之後,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認同,那就會變得越來糟。正確的做法是,家長需要先同理孩子的感受,並告訴孩子‘你可能沒做好準備,等準備好了再打招呼也行’,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接納、包容的。同時家長也可代孩子跟人打招呼,既化解了尷尬孩子做了很好的示範。說不定,幾次之後,孩子就願意嘗試跟人打招呼了。當一個人越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是被接受的,就越會有力量去挑戰新的東西。”楊蕾老師說。

還有上課不敢舉手發言的問題,她曾經碰到過一個到小學五年級了還沒一次主動舉手發言的小姑娘,媽媽拿著一疊老師的期末評語來谘詢室,每張都提到了這一點。雖然孩子的學習成績穩穩地保持在中上,可她還是急得不行。於是,在做谘詢時三個人開展了一場專題討論。

原來,小姑娘上課不敢主動舉手發言是怕被同學嘲笑,而會嘲笑她的是少部分本身就不認真學習的同學,那些成績優秀的同學覺得回答錯了反而能讓自己對這個知識點印象更深刻。一步步抽絲剝繭,調整孩子的認知,然後鼓勵她從自己最喜歡的語文課開始嘗試,在她體驗到其中的樂趣之後,再繼續擴展到其他課上不斷嘗試。如此小步精進,孩子在一個月之後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自信心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文:何麗娜 顏妤

編輯/製作:沈蒙和 楊希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