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殘忍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麽會膽小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去遊樂場玩,孩子不敢滑滑梯,任憑你怎麽說也不動彈;

孩子看見陌生人就想躲,別說打招呼,連眼神交流都不敢;

孩子晚上睡覺不讓關燈,說怕黑,怕「怪獸」;

……

為什麽我家孩子卻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麽可怕的?

其實,恐懼感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會天生帶來,大部分孩子的「膽小懦弱」,是被大人養出來的。

內向 VS 膽小

概念別混淆

首先,我們先區別下「內向」和「膽小」的概念。

圖片來源:作者

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神經系統和先天性格而來。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先天個性,不要急於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簽,而應該通過觀察、分析孩子的情況,再因材施教,給予孩子幫助。

如果孩子只是性格相對內向,就是需要接納。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

對於真正膽小的孩子,則要了解孩子恐懼的事物以及來源,隨著寶寶年齡的改變,恐懼的事物會有所不同。

0~6個月:高分貝的噪音,突如其來的聲響,身體陡然失去支撐;

6 個月~1 歲:不熟悉的人和陌生的環境,抗拒浴盆,對洗頭洗澡反感;

1~2 歲:分離焦慮,害怕離開媽媽,害怕一個人在房間玩耍、睡覺;

2~5 歲:對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如想像中的怪獸、強盜、醫生等,面對新環境表現得緊張謹慎,因為害怕孤獨,擔心有危險;

5~12 歲:害怕死亡,所以對身體損傷和自然災難會大驚小怪,特別寶貝自己的身體,一受傷就容易哭泣。

有些恐懼,會在孩子正常發育的過程中消失。

有些恐懼,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引導,則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恐懼感是如何形成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恐懼是怎麽形成的呢?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做過一些實驗,比如,讓嬰兒去接觸毛茸茸的兔子,或者濕漉漉的青蛙,甚至是沒有毒的小蟒蛇,他們還試過燃燒的報紙、閃電類型的強光等等。

讓大家吃驚的是,「膽大包天」的小寶寶們對這些東西其實都不怕,真是應了那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老話!

但同時,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 1920 年做過一個經典的恐懼形成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因為實驗過程比較殘忍,在此不盡興詳說)

阿爾伯特是華生從醫院挑選出來的一個孩子,他接受實驗時只有 8 個月零 26 天。

實驗前的觀測:

第一次和一些小白鼠、小兔子等等的小動物放到一起,阿爾伯特對於這些毛茸茸的東西表現得既興奮又開心,對這些小動物並無害怕和恐懼

圖片來源:網絡

當阿爾伯特試圖觸碰小白鼠時,華生和助手就在他身後用鐵錘敲擊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觀察並記錄小阿爾伯特的反應。

在觸碰小白鼠時,鐵棒敲擊聲響起,小阿爾伯特丟開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圖片來源:網絡

隨後,只要阿爾伯特想去摸小白鼠,華生和助手就會敲擊鐵棒。

重複這樣的行為多次之後,阿爾伯特只要一看見小白鼠,就會露出驚恐的表情,還會哭著轉身,即使華生停止敲擊鐵棒也一樣。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實驗前:巨大聲響 阿爾伯特感到恐懼

實驗過程:巨大聲響 + 小白鼠 恐懼

反覆配對後:小白鼠 恐懼

華生通過建立條件刺激使阿爾伯特首先形成了獲得性恐懼,然後這種恐懼被具象化了。

圖片來源:網絡

這對小阿爾波特的影響不止於此。

第一階段實驗結束 17 天后,再次來到實驗室的小阿爾伯特,對帶有毛的一切事物都表現出了害怕,看到曾經很喜歡的小兔子、小狗也表現出相同的恐懼。

就連華生帶上聖誕老人的面具,看到白色毛茸茸的鬍子,可憐的小阿爾伯特都嚇得嚎啕大哭。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實驗在歷史上因為非常不人道而臭名昭昭,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孩子有很多莫名奇妙的恐懼,產生的原因都可能類似「小阿爾伯特實驗」的情況。

比如說孩子看到狗,大人由於怕孩子會亂摸,突然用力把他們拽過來,甚至大聲嚷嚷,造成孩子對狗的恐懼。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嚇到他們的並不是狗,而是我們大人的反應

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成人在帶養過程中的示範與引導,是幼兒建立事物與情緒反應的重要參照。

造成孩子恐懼的 4 個常見情景

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 過度溺愛

滑滑梯那麽高,多危險,快下來!

這裡小朋友太多,會碰傷你,別在這邊玩!

爬高怕摔著,拿東西怕砸著,怕磕不給玩滑梯,過度保護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尤其是隔代教育中,老一輩更是把孫子孫女寵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但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冒險家,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從而變得柔弱、害羞、恐懼,不敢面對新的事物,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失去了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2. 過度恐嚇

你不洗頭頭髮就會發臭,所有小朋友都不會喜歡跟你玩。

你不洗手就吃,待會小蟲子就爬進你肚子裡了!

很多家長喜歡在教育孩子時,用一些帶有恐嚇性的言辭讓孩子順服,例如「不要你了」、「送給別人了」。殊不知,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你的一時脫口而出,卻有可能會讓孩子的一生陷入恐懼之中。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久而久之,因為被嚇壞了而暫時的順從,慢慢變成了扎根心底的恐懼,越來越膽小。

3. 標簽效應

怎麽大家都敢上台,就你什麽都不敢!

你膽小真的太小了,一點都不像個男孩!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超人一樣勇敢、有力量,面對外界的困難無所畏懼。但現實卻是,你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卻逼著孩子「勇敢」。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引導他去探索,只會大聲恐嚇。

孩子在你威脅的口吻中逐漸變得膽小,你卻給他貼上了「慫」的標簽。

孩子膽小,這樣來引導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恐懼源於未知,但恐懼並非不可戰勝。了解孩子膽小的原因後,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對於六歲前的孩子,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恐懼是第一步。

比如說,當孩子害怕一個人睡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

媽媽小時候也害怕一個人睡,怕有怪獸,姥姥給了媽媽一個小夜燈,說要是害怕就開燈,我試了試,發現開燈後屋子裡沒有什麽怪獸,慢慢的我就不怕了。

寶貝你也用媽媽的方法來試一試好嗎?

當你理解並說出你的經歷後,孩子的情緒從恐懼到了好奇:原來媽媽也和我一樣曾是個膽小鬼,我也可以試試。

借助繪本也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的恐懼在故事中得到釋放,把害怕緊張從孩子大腦裡剝離出來,讓孩子跳出情緒,不把「感覺害怕 = 我很膽小」。讓孩子明白,原來內心強大是可以抗衡所有不可言狀的恐懼。

推薦幾本培養孩子勇氣的圖畫書。

《我好擔心》

作者:凱文·亨克斯[美] ;翻譯:方素珍

推薦理由:擔心、害怕、恐懼,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情緒問題。這本書介紹小莉生活中遇到令她害怕的問題,最終得到解決的過程,以此來介紹緩解孩子擔心、焦慮的途徑。

《膽小鬼威利》

作者:安東尼·布朗[英] 翻譯:唐玲

推薦理由:很多小孩都夢想自己變得強大,成為超級英雄。威利的例子正好可以用來鼓勵孩子們——真正的勇敢來源於內心的強大,強壯自己是獲得自信的途徑。

《尋找勇氣的小老鼠》

作者: 文 / 妮娜·梅·霍瓦特[斯洛文尼亞]

圖 / 安娜·澤韋得夫 [斯洛文尼亞]

推薦理由:或許每個孩子都像故事裡的小老鼠一樣,內心有一些渴望的東西。因此,「勇敢面對」,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等待」和「強迫」,都不足以讓孩子強大。

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幫他找到心結,直面並戰勝恐懼,消除心理陰影,最初的「膽小鬼」也能逆襲成無所畏懼的勇士。

參考文獻

1. 閻書昌《華生實驗被試小阿爾伯特的身份確認及爭論》(《西北師大學報》2013年1月第50卷第1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