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終於明白怎麽臨帖了,原來有三個階段,可以臨得這麽好

臨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可說三個層次,即對臨、背臨和意臨。對臨是打基礎階段,在一筆一畫單字練兵上下些功夫,是必須的。對臨熟練之後,就可以嘗試背臨,臨筆對照原帖查找不足,以求提升。背臨基本過關,名帖筆法結構章法諸技巧成竹在胸,並產生離開原帖創作的萌動,而拿起“創作”對比原帖,又深感汗顏,說明原帖還沒有真正在自己心中生根開花,此時可以嘗試從意臨上下功夫,通過意臨進一步吸收原帖的營養。而真正的高手(當然已超越某些階段)臨帖,通常為意臨,這種意臨既有學習的初衷,也滲透幾許創作的激情。

王獻之《中秋帖》

長期以來《中秋帖》成為王獻之“一筆書”的代名詞,也有人稱是米芾的臨本,節臨的是王獻之的《十二月割帖》。王獻之被稱為“一筆書”的創始人,也有的將這個始作俑者封給了漢代草書大家張芝。因為唐代張懷瓘《書斷》裡說過:“伯英(張芝)章草,學崔(璦)、杜(度)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其隔行。”張芝被譽為“草聖”,由於他有史以來最早發明了這種漢字書法的“一筆而成”。這種狂放的“一筆書”將漢字“煉”成了藝術家的抒情工具,顯示了書家對漢字書法超常的駕馭能力也給後人創造了永恆的美感和學習的典範。

東晉王獻之又是繼鍾張之後與其父王羲之齊名的書法大家,儘管他的真書《洛神賦》(後亦稱《玉版十三行》)享譽“小楷極則”,但後世仍然將其推為草書大家。王獻獻之的草書急引急牽,跌宕起伏,一筆連屬,不讓張芝,而且在筆法和氣勢氣韻上更加瀟灑奔放,痛快淋漓。

王獻之《十二月帖》

這幅王獻之的草書作品也帶有濃重的“一筆書”風采。《十二月帖》是王獻之草書代表作之ー,從第四個字開始,上下字幾乎連在一起,直到末尾“大軍”二字,奔湧而出,一氣呵成而不失每個字的草法規範。這種對草法高度嫻熟的程度和超常的筆墨駕馭能力,為人所欽服,所膜拜,所效仿。米芾是王最度誠的追隨者,尤推崇王獻之的小草。米芾對王獻之的《十二月唐帖》臨習多少遍,歷時多少年,後人不得而知,但他對該帖喜歡的程度,我們可以從其臨摹所達到的嫻熟程度和藝術高度完全能夠體會得出來。米芾的這個節臨,很明顯是屬於高手的“意臨”,抓住了王獻之“一筆書”的突出特點,在連屬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將原帖的草書軌跡和筆墨神采完全展現出來,達到了“物我為-”水乳交融的境界。難怪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將其看作“王獻之的《中秋帖》”!細察細品,米芾的臨作與原帖還是有不少區別,原帖有靜有動動靜互動,拋開前幾個字,中間也有“秋”“不”“還”“慟”等字,因為米芾寫得太熟,所以不自覺“意在筆先”。此為其一。其二,王獻之的《割帖》縱橫揮灑,橫向拓展,米芾臨作則更多地表現為縱向連屬,體現其一氣成。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的一筆書最大特點是動靜結合,並非純粹的“一筆書”。上面這幅作品亦是例證。他的《相過帖》中甚至出現一個字的偏旁是楷書,余部卻忽然靈動出來了草書,並急牽下文。這種“一字多態”也成為王獻之的“特有名片”(下圖)。

一是準確地把握了原帖的筆法、筆路,起承轉合筆墨神韻已經達到了“神遊原作”,“暗合古人”。二是在反覆使專中表現了高超的筆墨駕馭能力,中鋒為線,側出妍,線條圓渾,行筆極為靈便。三是寫出了(不是簡單臨出了)自己獨到的藝術風采,所以這件傳世作品是臨作,也可以看作是創作。到了這個程度,名家名作的全部技巧,就已經“化為己有”,學習名的層次得到了質的飛躍和藝術的升華!所以,米芾又成了“筆書”的後起之秀,他的得意草書時常帶有王獻之的風采,又樹立了米體特有的精神風貌。

米芾《中秋詩帖》

米芾的《中秋詩帖》堪稱名帖意臨的絕妙佳品,也傳授給我們一些學習名家草書的訣竅。打工的的是當老闆,臨帖的目的是出帖。意臨是出的最後關隘和必要階段。草書是最難臨寫的,因為它是書家各種藝術積澱的融會貫通和集中反映。米芾是公認的臨帖高手,臨寫二王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這種以假亂真,“神遊古人”,昭示我們習草書必須要在意臨上下足功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