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要怪抑鬱症患者懶,不愛動是有原因的

你還在擔心網路上的問答平台不靠譜嗎?

你還在發愁問題回答得驢唇不對馬嘴嗎?

又或者被赤裸裸的廣告套路........

這是一篇集合了很多小夥伴問題的答題篇,答案全部是好心情平台的精神科、心理科醫生在工作之餘、真誠所答。希望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

01 得抑鬱症的人為什麼那麼不愛動?

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確切的說應該把抑鬱症稱之為抑鬱障礙,這種疾病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認為前途暗淡、自罪觀念、覺得活著沒有價值,繼而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那麼抑鬱症患者為什麼那麼不愛動呢?這其實只是抑鬱症患者的一個癥狀,因為意志、活動減退,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這種不愛動是病理性的,一方面是大腦內的神經受體5-HT功能低下,會導致人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沒有興趣,那麼久開始懶散、少動,因為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沒有興趣,自然不想出門,也不想和人交流,甚至怕出門,只想把自己封閉起來,如同陰屍路一樣。

但是不愛動只是抑鬱症患者的一個表現,多半是出現在情緒低落、興趣喪失之後的,出現這些癥狀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就診,用抗抑鬱藥物改善這種情緒癥狀,情緒癥狀稍微改善以後就要介入心理治療。

該問題指導老師——王亞剛

南部康寧醫院,普通精神科,

擅長各類精神障礙的診治,急診、康復期治療以及心理問題諮詢。

02 抑鬱症到底是怎麼引起的?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目前抑鬱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大量研究提示本病與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等有明顯影響。家族中生物學親屬患病風險明顯增加,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及相應的受體功能改變,均可能和抑鬱症的發病有關。也有研究提示抑鬱症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功能異常。

日常最常見的是心理社會因素,應激性生活事件與抑鬱症的發生關係密切。研究顯示抑鬱發作前92%有促發生活事件,女性抑鬱症患者發病前1年所經歷的生活事件頻度是正常人的三倍,而負性生活事件如離婚、喪偶、失業、患嚴重軀體疾病、家庭成員變故等一些喪失性事件的發生,尤其容易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抑鬱症屬於高複發性疾病(有研究提示複發率超過50%),藥物維持治療,可以減少複發,尤其對於既往有發作史、家族史、女性、伴有嚴重軀體疾病、精神壓力大等高危人群。所以多數專家建議,首次抑鬱發作維持治療需要4-6個月。如果複發2次以上,特別是起病於青少年、有家族史、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病情嚴重、自殺風險大的患者,維持治療需要2-3年。如果抗抑鬱治療時間短,再發機率明顯增高,抑鬱症發作次數增加以及病程延長,均會對預後影響,抑鬱症複發次數會越來越頻繁,發作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多次複發的患者可出現慢性化,緩解率會明顯下降。抑鬱症的自殺率為10%-15%,相當高的比例。

抑鬱症患者還會出現精神病性癥狀,在癥狀支配下,患者會出現相應的情緒及行為改變,而長期的反覆發作也會造成人格改變與社會功能受損。所以抑鬱症需要早發現、早治療,需要定期隨訪,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對預防複發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該問題指導老師——馬佔平

衡水市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

馬佔平主任尤其對睡眠障礙、焦慮障礙、抑鬱發作、軀體形式障礙及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03 什麼年齡段的人容易得抑鬱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DSM-5)》,在美國,重性抑鬱障礙12個月的患病率約為7%,在不同年齡群體之間有顯著區別,例如18-29歲個體的患病率比60歲及以上個體的患病率高3倍。

青少年早期發病的群體中,女性個體患病率比男性高1.5倍到3倍。2012年至2014年,在科技部支持下,全國40餘家精神專科醫院和高校的專業人員,開展了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生服務利用研究。這項研究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樣本量達3萬人,分析和描述了我國主要精神障礙現狀及流行趨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以抑鬱障礙為主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本次調查中,心境障礙主要包括抑鬱障礙、雙相情感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的心境障礙、物質所致的疾病障礙四大類疾病,我國心境障礙患病率為4.06%。其中,抑鬱障礙患病率為3.59%。

抑鬱障礙又包含了抑鬱症、抑鬱障礙未特定、心境惡劣三種疾病。負責此次調查的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教授黃悅勤透露,我國抑鬱症患病率為2.1%。北京安定醫院院長王剛表示,抑鬱症首次發作人群一般集中在30歲左右,經濟水準、文化教育水準相對比較低的人群患抑鬱症的比例和風險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抑鬱症患病人群性別差異明顯。大多數心理疾病男女的發病比例是相當的,但是抑鬱症的女性發病率是明顯高於男性的。

該問題指導老師——白雲霞

伊春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

擅長治療抑鬱症、焦慮症、親子關係、家庭關係、恐懼症等疾病的診斷

04 能不能不靠藥物,從抑鬱症中走出來?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樣的患者有嗎?有!多嗎?不少。在抑鬱症患者中佔1%,但需要特別介紹一下,這類患者有一些特徵:發病年齡比較晚,通常在40歲以後,抑鬱的發生通常是在重大的生活事件之後,有明確的誘因,從疾病發生到疾病康復通常時間也不太長,半年左右的多見,一般不會遷延2年以上,家族史陰性,病前性格一般是客觀開朗,朋友多,想問題辦事比較靈活,疾病的癥狀相對較輕,一般診斷為輕中度抑鬱,很少伴有精神病性癥狀和自殺觀念及行為。

雖然不服藥,但不代表不治療,運用的治療方式常為心理治療和運動療法,有自己排解壓力的方式,社會支持比較好,家人對他很關心,能對他的情緒行為給到理解。

這類的患者有的沒有經過在醫院系統規範的治療也能得到抑鬱癥狀的緩解。但這不代表所有的抑鬱症患者都可以不治而愈,多數患者沒有這麼幸運,病前性格也多和林黛玉相似,不善表達情緒,朋友也比較少,互動也不多,經常容易沉浸在抑鬱情緒中,如果再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就必須立刻到醫院就診,積極的治療不僅可以快速緩解癥狀,更重要的是建立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輕中度的抑鬱症患者如果能積極治療,不僅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也可以及早的在醫生那裡學到一些實用的康復和預防的辦法。

該問題指導醫生——柴珺

北京市朝陽區第三醫院,精神科,

擅長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親子關係輔導,婚戀,青春期叛逆的治療。

END

回答問題,

我們是較真的,

答案絕不是敷衍的粘貼複製。

精神心理專家在此,有問題,放馬過來吧!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神內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或關注好心情互聯網醫院微信號,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神經內科醫生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