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690期)

史某某,女,46歲。患者小腹隱痛一年余,腹脹,偶有腹瀉,白帶偏多而稀薄,遇陰冷天或勞累時加重。某醫院婦科診斷為慢性盆腔炎,服西藥無效。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生薑瀉心湯(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丁x x,男,47歲。患心下痞滿,時而隆起一軟包如雞蛋大小,按之而痛。兩脅下鳴響不適,噯氣頻作,口苦納減,並見面目浮腫,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舌苔白厚,脈沉弦滑。

證屬脾胃不和,寒熱之氣痞塞於中,兼挾脅下有飲氣。擬:

生薑12克 乾薑3克 黃連4.5克 黃芩4.5克 黨參9克 茯苓18克 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12枚

僅服兩劑則諸證悉減,心下隆起之包塊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飲食增。上方又服六劑而安。(劉渡舟醫案)

解說:生薑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東加生薑並減少乾薑的用量而成,其組方原則亦屬辛開苦降甘調之法。但本方重用生薑,加強了消水散飲的作用,所以治療重點在於胃中不和,而挾水飲,在《傷寒論》中被稱為「胃中不和,……脅下有水氣」。

「脅下有水氣」,一方面指出了本證的病機與水氣有關,另一方面說明水氣可以停留於脅下,臨床可見到脅下脹滿或疼痛等證。此外,水氣的臨床表現還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等。

所以,臨床上凡見有心下痞,噯氣,下利,腹中鳴響,脅下疼痛,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者,服用本方多有良好效果。如果水氣比較明顯,還可在方中加入茯苓,以增強健脾利水的作用,療效更佳。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傷寒大白》:瀉心湯五方,三方皆用乾薑、半夏、黃連、黃芩,兩熱兩寒,豁痰清熱。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陽虛,不能敷布水飲,腹中雷鳴而下利,故用生薑佐乾薑和胃陽,此以痰熱方中化出逐寒飲之法。

《傷寒論本義》:雷鳴下利,亦是中氣運行不健之故,鳴則為虛,利則為實;痞硬少氣為虛,乾噫食臭為熱。虛熱二字,合成此證。此生薑瀉心以苦治熱,以甘補虛,以辛散痞,為對證之劑也。

《醫宗金鑒》:名生薑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生薑、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蔘、大棗補中州之土虛,乾薑、甘草以溫裡寒,黃芩、黃連以瀉痞熱。備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