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33家小區“住改商”亂象 多方聯手一年清零

中午12點,北三環旁的英特公寓便開始熱鬧起來。年輕人三三兩兩走出單元門,外賣員則拎著大包小包一路小跑進樓送餐。該小區共有332戶,其中約有100戶變成了經營性場所。調查發現,只有25家在工商部門注冊,其余則未查到注冊信息。

“住改商”的現象在一些小區中頻繁出現的同時,觀湖國際小區則通過一年多努力,將小區中原有的33家“住改商”商戶全部清理,這為同樣受困於“住改商”亂象的小區提供了些許治理思路。

小區亂象 未注冊公司“潛伏”小區

中午時分,兩個女白領拎著四大袋快餐走進英特公寓,每個袋子裡都裝著四五個餐盒。不時有送餐員拎著快餐跑進小區,開始配送餐食。

在業主劉先生看來,每個工作日的中午,小區中都會出現眾多年輕人進出的場景。小區一名保安表示,中午的時候進出的人比較多,有人外出就餐,也有快遞員進入小區送餐。

小區中,15層的一家住戶被改成了公司,辦理出遊及貨物進出口業務。調查發現,該小區中住宅被改成商戶的情況並非孤例,這些商戶涉及理療、裝修等多個行業。大多數公司門前沒有明顯標識,與普通住戶沒有區別。而推開門後,則可以看到公司標識,以及辦公用的工位。

一名業主對小區中所有住戶進行了調查,他告訴記者:“小區中共有房屋332套,其中業主自己開辦公司的共有19家,出租用於辦公的共有81家,佔房屋套數的30%。”

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只有25家開在該小區居民樓的公司在工商部門注冊,取得了營業執照。

一名業主表示,更多的公司都是“黑”在小區中,小區中的房屋多在18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之間,很多被打成隔斷進行辦公。“一間房中有七八個人,甚至十幾二十個人。公司的數量每年都會有變化,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業主劉先生曾對所在單元樓進行過測算,一些單元房屋進行“住改商”後,其辦公人員對於電梯的使用率比正常情況增加了四倍。“垃圾量也增加很多,每天都能看到大量快餐盒堆在垃圾桶裡,這對小區的安全與環境都帶來了負面影響。”

該小區物業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對於小區中存在辦公行為的情況已知情,他們也曾對承租人進行過勸離,但是效果甚微。

“住改商”的現象在現代城、戀日國際等小區中同樣存在。一名現代城業主表示,小區中“住改商”的行為出現後沒有得到遏製,便起到了示範效果。“雖然是個住宅小區,但是眾多的‘住改商’現象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我正考慮換房子到一個純住宅的小區。”一名業主表示。

從底商擴張到二三層

南五環外的亦莊境界家園小區,小區的底商中開著美容院、五金店、培訓中心、寵物醫院等店鋪。

這些店鋪讓小區業主朱先生感受到的不是便利,而是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一些店鋪從底商開始慢慢向上擴張,牌匾將二層包裹起來,經營面積也從底商增加到了二層的住宅樓中。“小區中二樓三樓是一戶,四樓五樓是一戶,商戶從底商慢慢長高,已發展到二層和三層中。”

在朱先生家樓下,便是一家培訓機構,從底商進門上樓後,二層、三層便是教室,這讓朱先生頗為不安。“平時很多孩子聚集在一起,吵鬧不說,安全性就很難保證。”

記者調查發現,小區中的底商約有三分之一的商戶出現了“長個兒”的現象。在一名商戶看來,已經在底商注冊公司,為了擴大經營面積才租下樓上的房間。

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天眼查發現,該小區多家長高的商戶注冊經營地都為一層底商,並不包括二層及三層房屋。

在一名業主看來,業主的房子租出去是自己的權利,但是不斷長高的商戶卻讓安靜的小區變得擾民,在居住安全上也受到了影響。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小區中出現的底商擴大現象,相關部門曾對此進行過調查,並對相關商戶進行了處罰。

朱先生受到的干擾一直沒有消除。一名底商經營者表示,對擴大面積經營屬於違規並不了解,“只是考慮到了經營面積不夠而選擇擴大”。

調查中發現,一些經營性場所棲身在住宅小區內,是因為住宅小區房屋的租金要低於辦公大樓,經營者可以節約成本。一名房屋中介人員表示,一些業主也願意將房屋租給公司,這樣租金相對要高一些,同時房屋使用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不需要再打擾業主,而由租戶自行解決。

成功經驗 多方聯手清理“住改商”

東四環旁的觀湖國際小區,與朝陽公園隔街相望,小區中的人工湖已經結冰,很多孩子在上面玩耍。

小區2006年開始入住,此後便陸續有“住改商”出現在小區中。最多的時候,小區中曾經出現過33家“住改商”的商戶,房產中介、足療按摩、百貨店、洗衣房、藥店、託管班……散落在各樓中間。在一名業主看來,小區中曾有許多樓前都立著廣告牌與燈箱,封閉管理的小區中進出許多小區以外的人。“可以說曾經是‘燈紅酒綠’,使小區亂象叢生,影響了小區業主的利益。”

一層大堂變成了“住改商”工作人員的吸煙室,業主與商戶經營人員因此時常發生矛盾。針對小區中出現的亂象,2008年,小區業主成立了業委會,並成立了業主代表大會與監事會。業委會成立後,“住改商”現象也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業主規約中寫明,禁止在小區中將住宅房屋改成商戶,這樣在規範層面上得到了保證。”一名業委會成員表示,大多數業主都希望有一個舒適寧靜的環境。

該小區業主代表大會召集人王先生表示,為了整治亂象,小區更換了物業公司,在與新物業公司簽訂合約時,將配合清理“住改商”行為寫在了合約中。在前期調查中,大多數業主都支持對“住改商”現象的清理。進出人員多、佔用電梯等公共資源,並帶來環境、噪音等問題。

業委會成員通過調查發現,小區中的商戶很多都取得了營業執照,但在提供的注冊信息中,包含了業委會蓋章後的同意書。“業委會從未給任何一家住改商商戶蓋過章,所有的同意書都是偽造的。”在王先生看來,清理“住改商”成功的關鍵之處就是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城管、消防、稅務等部門聯合執法,拆掉了廣告牌,並下達了搬離通知。

在管理部門出手的同時,業委會成員也發起倡議,為了維護小區中的居住環境,希望小區中的業主不去“住改商”店鋪中消費。“業委會成員隔三差五就去商戶那裡告知消費者,這個地方不符合規定,即將要搬離。”王先生說,小區物業公司上門對商戶進行警告,並通過控制門禁進入的方式,讓商戶送貨車及相關人員無法進入小區,使其經營受到了限制。

多管齊下,開在小區中的商戶生意逐漸變差,也就陸續搬離了小區。“此後一些商戶也曾出現過反覆,比如有兩三家商戶剛剛改成鋼琴班、美術班,就被業主投訴到了業委會。業委會與物業公司一起去通知,還沒等開起來就關了。”王先生說,經過了一年多時間,如今小區裡的33家“住改商”都被清理,小區又恢復到了之前的寧靜。

專家建議 可提起相鄰權訴訟

“一些大戶型,或者位置比較方便的住宅小區中,多存在‘住改商’的情況。”物業問題專家、北京首一業主大會指導部主任童超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明確規定,業主不得擅自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

童超稱,《物權法》中規定,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住宅小區中曾經可以作為經營性場所的注冊地,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係的業主同意。

北京工商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2014年後便不允許將住宅性質小區作為經營場所的注冊地。

童超表示,公司在住宅樓裡辦公,損害了業主們的利益。一些小區中,經營場所每天不斷有辦公人員來往,樓下的安全防盜門先是三天兩頭出問題,此後便乾脆24小時敞開著,形同虛設。治理中,小區業委會、業主需要依靠相關部門的力量,並且需要物業公司積極配合。住宅性質小區中發生鄰居擅自“住改商”的情況,業主可及時向小區業委會或物業公司反映,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在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開展清理“住改商”活動。可以通過安裝門禁卡、禁止“住改商”工作人員使用電梯運貨等措施,讓擾民的公司搬離小區。與“住改商”商戶有利害關係的業主也可拿起法律武器,提起相鄰權訴訟。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喜斌

流程編輯:RB01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