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胃病,太愁人

導讀:老胃病總犯,太愁人。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的胃和別人不一樣?

胃質學說

中醫體質學說理論體系的構建,為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與應用拓展了新的學術領域。

體質是對個體心身特性的概括,是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在生理髮育的過程中形成的個體特徵。

體質是通過組織器官表現出來的臟腑氣血陰陽之偏頗和功能活動之差異,是人體生理活動綜合狀況的反映。

臟腑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所以臟腑盛衰決定體質,臟腑的形態和功能特點是構成並決定體質差異的最根本因素。

《靈樞·本臟》說:「五臟者,固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頗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由於個體的五臟六腑的特質差異,造成了個體的體質差異。

何曉暉教授從事脾胃病專科工作40餘年,深刻認識到人群中胃的特質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深刻影響著胃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後。他通過對《內經》等經典著作的研究和長期的臨床探索與總結,2005年首先創立「胃質」新學說,提出「胃質可分」「胃質可辨」「胃質可調」的觀點,並指導臨床胃病的預防與治療,取得良好的成效。

胃質概念

胃質,是指胃的形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特質。臟有大小、堅脆、偏頗之異,腑有小大、長短、厚薄之別,因此胃也有形態的不同和功能的差別。如《靈樞·論痛》說:「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相同。」「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這都是關於胃質差異的最早論述,也是胃質學說的理論淵源。

在人群中,胃質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有人情緒劇烈波動時,胃脘即刻疼痛;有人喝冷飲後,胃部冷痛不適;有人稍微飲酒,則胄部灼熱難忍;有人吃少量阿司匹林等藥物,就引起胃痛發作,甚至胃糜爛、胃潰瘍、胃出血;有的家族中胃癌發病率極高。

由此可見,每個人胃的特性都有不同。由於先天稟賦不同,後天飲食與調養的差異,每個人胃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均有差別,這就是胃的特質差異,即胃質的差異。

由於存在著胃質的差別,人群中胃腑對各種致病因素的反應性、親和性、耐受性不同,胃病的發病傾向也不同,發病後表現的證候性質亦有不同。

可以說,胃質是製約和影響胃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要素。胃有特質,其他臟腑也一定存在特質。

胃質有差異,心質、肝質、脾質、腎質、肺質及膽質、大腸質、小腸質、膀胱質亦有差異。臟腑特質是構成人體質的生理和病理基礎,臟腑特質的研究是體質學說研究的深化,臟腑特質研究的成果將是對體質學說的豐富與發展。

胃是一個空腔性器官,與外界相通,對寒熱、飲食、情志的變化非常敏感,胃的特質可以從口味、飲食偏嗜、胃脘感覺、大便、全身狀態、舌象及脈象等方面表現出來,從而容易被辨析和判斷。

因此,臟腑特質的研究,最佳路徑是從胃的研究開始。如果將五臟六腑各自的特質研究得較為透徹,體質學說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體質學說的應用就更加具體了。所以說,胃質的研究是體質學說的深入與發展。

下期說說胃質的分型和調護。

——本文摘自《何曉暉論治脾胃病》

本書全面總結了何曉暉教授的脾胃病學術思想,詳細介紹了何曉暉他其治療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腸病及肝膽病的臨床經驗。

全書以中醫理論為主導,以臨證心得為主題,以提高療效為主線,以臨床病案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發揚並舉,承前啟後,推陳出新,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及臨床參考意義,對讀者提高脾胃病診治水準頗有裨益。

本書創立胃質學說、腸質學說,發揮《內經》「脾營學說」和「胃主五竅」理論;創建「辨病-辨證-辨體-辨時」四位一體的脾胃病治療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療衡法」;效法經方,汲取時方,融入新識,創製系列脾胃病治療新方。

作者簡介

何曉暉,男,江西東鄉人,1952年5月生。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1971年撫州衛校畢業,1978年上海中醫學院畢業,198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下同)結業。從事中醫工作47年。

長期堅持中醫臨床,精於內婦兒科疾病治療,擅長治療脾胃病,尤其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潰瘍性結腸炎、胃腸腫瘤等難治病的經驗豐富,譽滿江西內外。

全國首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首批江西省名中醫,首批江西省國醫名師。全國第三、四、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江西中醫學院副院長。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西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等。先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中醫先進個人、江西省衛生科技先進工作者、撫州市拔尖人才、撫州市科技標兵等稱號,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主編著作和全國教材12部,發表學術論文120篇。參加973課題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獲獎3項;獲發明專利3項。

END

版權聲明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