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衛生部長之子:用有效成分來管理中藥,就是個笑話!

導言 :中、西醫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在西醫藥體系中,醫是醫,葯是葯,西醫大夫僅僅是西藥的使用者。而在中醫學體系中,既學醫又學葯,醫藥是不分家的。

談起現代中國的中醫,張曉彤先生的父親崔月犁部長更是繞不過去的人物,現代中醫的基石,皆由此處起。

但現在的中醫藥發展卻並不盡如人意,如若中醫在西化的不歸路上回不了頭,你我將是見證中醫藥衰亡的一代人。

1用有效成分管理中藥很可笑

中草藥現在存在的最大問題,實際上是管理的西化和監管的西化。中草藥是以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用的是葯的什麼?用藥物的四氣五味、溫涼寒熱、酸苦甘辛鹹、升降沉浮來調整人體的不平衡,而不是用它的化學成分。

現在一上手就要講中藥的有效成分,連藥典都在寫西方所謂的有效成分。能荒謬到什麼程度呢?人蔘葉子所含的人蔘皂甙,比人蔘還多。那以後生病了吃葉子,別吃人蔘了!人蔘葉子能有人蔘的療效嗎?那不可能。

當年山東的老中醫,國醫大師張燦玾給我講了這樣的故事,他當年學醫用經典方的時候,他認為浮小麥沒有用,什麼是浮小麥?在一盆水裡把麥子倒進去,飄上來的就是浮小麥,其實就是癟麥子。那跟麵包的成分有差異嗎?就比麵包多點麩子,就是咱們的所謂全麥麵包。所以他就把這個方子裡的浮小麥刪了。

結果這個方子開出去無效!後來把浮小麥加上了,效如桴鼓!老頭驚了,這是為什麼?浮小麥有效成分跟麵包一樣,你啃兩口饅頭是不是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明顯解決不了。

用浮小麥這味葯,用的是它的升浮之氣,現在的科學能解釋得通嗎?但臨床實踐中就是這樣。

所以你用管理西醫西藥的理念去管理中醫中藥一定出問題,你不尊重藥物的升降浮沉,不尊重藥物的四氣五味,這是中藥現在發展遇到的最大的障礙。

2西醫藥連自己都沒管好

從1835年到今天,西醫在臨床上用過了多少種西藥?用過七千多種,而現在臨床上還在用的不到1000種。其他的6000多種哪去了?全因為毒副作用、抗藥性等原因淘汰掉了,所以西方的這套審查、實驗、推廣藥物的系統並不成功。

為什麼?因為它是在老鼠身上試出來的,不是在人身上試出來的,到了人身上一試,沒用了。

而我們的中藥完全是人身上試出來的,他們說我們不人道,其實不是。西醫在老鼠身上試完藥物,就往人身上試,這就是人道嗎?把人視同老鼠,人道嗎?

實際上很多中醫都是先拿自己試,然後家人試,親戚朋友試,試完了覺得不錯,然後病人患者試,都試好了,判斷這是個好葯,方子再修改修改,不斷地完善,最終成為一個很好的中成藥。

所以,為什麼我們幾千年前的葯到今天還能用?原因就是它不是用西方的這種醫藥管理體系弄出來的,是我們自己中醫的這套從群眾中,從實踐中成長起來的這種體系開發出來的東西,我們研製出來的葯,第一安全,第二實用。

但我們這麼好的傳統的東西,現在沒有人去繼承,而是把這套東西否定掉,撿一個西方的破爛來管理我們的中藥,所以我們中藥到現在,日子越來越難過。

3中醫藥政策有問題

現在什麼東西都卡得很死,實際上我們中藥這麼多年來是怎麼發展的?現在叫做院內製劑,實際上以前就像電視劇《大宅門》裡頭,那個葯怎麼研製出來的?

攢出一個方子然後讓人關起來,大家試藥,如果服用後效果挺好。一推廣,就成了一個方子。

實際上當然沒這麼簡單,它是經過一代代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配出一個好方子,然後一代代人試出來。像同仁堂的那些中成藥,都是這麼出來的。

當時,在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太平惠民和劑局,就是那時候的「葯監局」。他們出了一本書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本書收集了幾百個方子,這幾百個方子都是民間流傳的,然後通過他們認定這個方子有效,就把它收到書裡頭。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編寫,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中醫方劑學著作,全書共10卷,附指南總論3卷。分傷風、傷寒、一切氣、痰飲、諸虛等14門,載方788首。

所收方劑均是漢醫中藥方劑,記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體修製法,是一部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臨床方書。書中許多方劑至今仍廣泛用於臨床,如至寶丹、牛黃清心丸、蘇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湯、逍遙散等。

到了今天,這本書裡的方子仍舊是好方。比如說牛黃清心丸,四物湯,逍遙散都在這本書裡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第一方叫「局方至寶」,現在我們叫至寶丹,我們配這個葯治了很多危重病人,看著人不行了,把我們裝的膠囊,送服三個下去,這人就救回來了。

所以在中藥的問題上,我認為關鍵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不放開,中藥就死了,沒有生命力了。國家總是提倡創新,創新來自何方?中藥的創新來自於民間,來自於一個個診所,一個個的醫院,一個個的老中醫大夫。

現在這些老中醫大夫越來越少了,平心堂這十七年走了十五位老先生了,這些位老先生哪個人手裡都不下5到10個好方子,都是自己一生中攢出來的東西,是集一生的心血,一生的精力研製出來的這些東西。

因為政策不讓開發,全被帶走了。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政策,完全是用管理西方醫藥的方法來管理中醫藥。

4這是一條「廢醫廢葯」的不歸路

每提及中醫藥現代化,很多人都喜歡拿日本的「漢方」來比較。在國際市場中,日本的「漢方」佔了很大比重,而作為中醫藥發源地的中國僅僅佔了不足5%,許多穿了「洋裝」的中藥還大量出口到我國。

但是日本的漢方葯幾乎沒有對中醫藥的原創貢獻,只是進行了有效的整理和包裝。日本的「漢方」之路,也是一條「廢醫存葯」之路,即廢除中醫,僅存中藥。

日本的許多科研機構和製藥公司都熱衷於對中藥(包括漢方葯、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和鑒定,目的是為了獲得新的天然葯,而並不重視對漢醫基礎理論的研究。

回顧我國近年來的中醫藥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也在走「漢方」之路。利用現代科學手段弄清楚中藥的有效成份,分離、提取後進行產業化生產,以期與國際接軌,得到美國FDA的認可,進入世界主流醫藥市場。

而中醫和中藥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沒有中醫基礎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僅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份進行現代化的生產,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藥」,最多只能稱之為「植物葯」。

但是,「中藥」與「植物葯」的概念是有明顯區別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是否依靠中醫理論指導。

中藥是中醫大夫按照中醫理論、根據八綱辨證所使用的葯,講究性味歸經、升降沉浮;而植物葯是根據美國FDA《植物葯產品行業產品指南》中規定,「包括植物類、藻類、肉眼可見的覃類以及它們的混合物」。

中、西醫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在西醫藥體系中,醫是醫,葯是葯,西醫大夫僅僅是西藥的使用者。

而在中醫學體系中,既學醫又學葯,醫藥是不分家的,但凡合格的中醫師,必然會臨床親自製葯,必然能辨別葯的好壞優劣,甚至能親自採藥製藥,許多成方名葯都是中醫師臨床實踐的總結。

中醫藥現代化的目的,應該是把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手段、方法、設備融入中藥研究、生產、應用從而發展完善中醫藥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要把中藥西化為西藥。

中藥與中醫之間的聯繫絕對不能割斷,如果以西醫藥的有效成分為標準,一旦走「廢醫存葯」的不歸路,最終的結果就是「廢醫廢葯」,中醫藥將會完全消亡,這是我們誰都不想看到的結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