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ECCO 2019: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治療熱點快遞

ECCO大會第二天報告的第四個學術主題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 in UC)。UC是一種異質性疾病,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生活負擔,如何更有效地治療UC是目前IBD醫生面臨的重要問題。接下來我們將帶大家深入了解此次ECCO會議中關於UC臨床實踐的學術前沿信息。

何時開始生物製劑治療

Simon Travis教授以一個病例開始了他的主題演講:

一位43歲的患者,每天便血10次,經結腸鏡檢查診斷為UC,給予美沙拉秦(5ASA)+/-激素治療。2009~2013年,繼續激素治療,期間住院2次,醫生建議手術治療。2014年患者轉院,鏡下顯示全結腸炎+息肉,給予高劑量5ASA和硫唑嘌呤(AZA)治療8個月後,開始英夫利西單抗(IFX)治療。經IFX治療15個月後,該患者疾病活動度顯著降低,腸黏膜損傷情況顯著改善。

IBD醫生在開始生物治療前,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年齡、營養狀態、是否合併感染等。同時與患者溝通治療目標也是十分必要的,目標的制定應基於醫生和患者的共同決策。2010年發表在Intestinal Research的調研顯示7507名IBD患者中僅1/2的患者與醫生討論過他們治療的目標。此外,完整的多學科協作診療(MDT)團隊在UC治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對克羅恩病患者,ECCO指南明確指出合併高危預後不良因素的患者應早期開始生物製劑治療,然而對於UC患者目前還沒有特別明確。對於UC患者,何時開始生物製劑治療?Simon Travis教授指出當我們考慮要改變患者病程時即需要考慮生物製劑的治療。

生物製劑適用於以下幾類患者

激素依賴的患者;

免疫抑製劑無效的患者;

伴有狹窄的活動性炎症患者。

甚至部分患者還需要更積極的生物製劑治療,如病變廣泛的患者、靜脈激素抵抗患者和高炎症負荷的患者。

在生物製劑治療過程中,治療藥物監測(TDM)非常重要,因為要達到不同的治療目標所需要的藥物治療濃度是不同的。研究顯示達到黏膜癒合患者的IFX濃度顯著高於未達到黏膜癒合的患者(p

UC患者維持治療期的藥物調整

UC的藥物治療包括5-ASA、免疫抑製劑和生物製劑。如何在患者處於疾病緩解狀態時調整各種治療藥物是IBD專家關心的問題。

在考慮停止或減少任何維持治療藥物之前,應採用臨床、生化、內鏡/組織學和(或)放射學技術聯合對疾病活動度進行評估,以充分了解停止治療的風險和獲益。病史、疾病嚴重程度和病變範圍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5-ASA維持治療可降低複發的概率和結直腸癌的風險,在UC緩解期也不應停止使用。

停止免疫抑製劑治療後,隨時間推移存在疾病複發的風險。據估計,約30%的患者在停葯2年內複發,50%~75%的患者在停葯5年內複發。免疫抑製劑停葯後複發的預測因素包括存在亞臨床疾病活動(CD和UC)和疾病範圍/部位(CD患者的肛周疾病,UC患者的廣泛性疾病)。

抗TNF藥物可以快速誘導並維持疾病緩解,研究顯示當患者病情達到深度緩解 (臨床、生物學和內鏡緩解)後,再進行劑量的減停可顯著減低疾病複發的風險。對停用抗TNF治療的患者要密切隨訪臨床和生物標誌物水準。因大多數複發會在停葯後6~12個月內,因此在第一年應進行更深入的隨訪。

抗TNF治療減停後病情複發風險因素

UC手術

UC疾病病程呈進展性,部分患者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而需要選擇手術治療,而手術時機和手術方式的選擇,是臨床上面臨的困難問題。

Yves Panis教授指出UC急性期(環孢素/IFX治療14~21天后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伴有非典型增生以及長病程UC患者是手術的適宜人群。此外,伴有腸道不可逆損傷的患者也是手術的適宜人群。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炎症性腸病(IBD)中心是中國知名IBD診治中心。此次邵逸夫醫院團隊各位專家應邀參加ECCO2019大會,上述彙報結束後,曹倩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其團隊在臨床工作中對我國潰瘍性結腸炎(UC)治療的心得體會。

(1)UC是一種慢性複發性疾病,病變累及直腸,病變範圍可以從直腸開始向上擴展。UC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給患者心理帶來沉重負擔,還有被忽視的腸狹窄、腸動力障礙、肛直腸功能失調等問題。UC的疾病基礎是持續存在並反覆加重的黏膜炎症,炎症持續存在還可導致癌變風險增加。對於UC藥物治療不佳患者,手術是一種方案,但迴腸儲袋肛管吻合術(ileal pouch-analanastomosis, IPAA)近期和遠期併發症(最常見的儲袋炎)及生存質量問題都是值得重視的。UC治療目標應為無激素臨床緩解和黏膜癒合,早期規範的治療和維持,可能可以改變自然病程減少手術並提高生活質量。

(2)目前國內UC的治療大多採用傳統的升階梯治療。但UC患者的病程也存在異質性,有部分UC患者疾病會進展較快最終需要結腸切除,文獻報導年輕(年齡小於40歲)、全結腸型、傳統治療未達到黏膜癒合、初始治療需要使用激素、合併腸外表現可能是UC疾病進展較快的高危因素。識別具有多個高危因素尤其是合併腸外表現的UC患者可能可以進行加速的升階梯甚至降階梯治療,更早的進行抗TNF的生物製劑治療可能可以達到黏膜癒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手術。

邵逸夫醫院炎症性腸病中心

邵逸夫醫院炎症性腸病(IBD)中心是知名IBD診治中心,中心成員為IBD患者提供優質服務。中心擁有一支高水準MDT團隊,每年接診超過400多例全國轉診的住院IBD患者,年手術量超過300台。中心也長期致力於IBD發病機制研究,關注中國IBD患者疾病特徵和預後隨訪,開展各項臨床新葯研究。邵逸夫醫院IBD團隊積極參加國內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為推動中國IBD整體診療水準和提升國際地位而努力。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