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丘吉爾寫部二戰回憶錄,憑什麽能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後,鐵血首相、二戰“三巨頭”之一、帶領英國人民和希特勒血戰了5年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被選下台了。

在英國人看來,丘吉爾只是一個戰時首相。戰爭結束了,人民需要過好日子,已經不需要丘吉爾這樣的人做首相了。

成熟的國家,理智的人民,是英國的一大特點,面對大選的失敗,丘吉爾也不得不接受。後來,他在書中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英文原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書封

下野之後的丘吉爾也沒閑著,他花費了6年時間,寫完了洋洋灑灑360萬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在這部回憶錄裡,丘吉爾援引了大量二戰時期的政府檔案、會議記錄、來往電函、個人保存的檔案資料以及很多當事人的回憶,為這段歷史留下了忠實的記錄。

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我並不把它稱為歷史,因為編寫歷史是屬於後代人的事。但我有信心地宣稱,它是對歷史一個貢獻,將對後世有所裨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不僅是一部極具歷史參考文獻價值的回憶錄,還是一部“史詩性”的巨著。

1953年,瑞典文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丘吉爾—— 以英國首相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空前絕後唯一一次。

在頒獎典禮上,宣讀頒獎詞的瑞典學會會員席瓦茲對他大加讚賞:“大政治家和大戰士難得也是大作家。我們想起愷撒、馬庫斯甚至拿破侖。……丘吉爾的政治和文學成就太大了,我們忍不住要將他刻畫成擁有西塞羅文才的愷撒大帝。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歷史領袖人物兩樣兼備又這麽傑出,跟我們如此接近。”

瑞典文學院還在頒獎詞中說:“丘吉爾成熟的演說,目的敏捷準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一股鑄造歷史環節的力。丘吉爾在自由和人性尊嚴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說,卻另有一番動人心魄的魔力。也許他自己正是以這偉大的演說,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

1940年6月4日丘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之後就發表了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我們將戰鬥到底》。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饑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北非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一路敗退的大英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選取了太平洋、東南亞戰場線索。日本、美國、中國,是本卷的主角。

本書講述線從珍珠港事件開始,到原子彈落地結束。珍珠港事件的前後,東南亞海島膠著殘酷的戰鬥,太平洋上蕩氣回腸的航母大戰,軍迷們津津樂道的中途島海戰,傳奇的中國的緬甸遠征軍。在講述這些決定世界命運的事件時,丘吉爾的資料和敘述角度獨一無二。

珍珠港事變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英國緊隨美國之後,對日本宣戰。

這一天,是丘吉爾最為高興的一天。因為在此之前,它長官的英國被德國人逼到英倫三島上,獨自苦苦支撐了3年。因為這一次,日本人把美國拖入了戰爭,也給英國送來了盟友。

在回憶錄裡,他這樣寫道:“如果我宣稱美國站在我們這邊是我最為高興的時刻,我相信沒有哪個美國人會怪我。”

美國加入戰爭後,丘吉爾仿佛已經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他知道,這場戰爭勝負已定。為此,他激動得差點哭出來:“現在這個特別時刻,我清楚美國已經全力以赴進入了戰爭狀態。所以我們終於贏了!是的,在敦刻爾克之後,在法國淪陷之後,在奧蘭經歷的悲劇之後,在飽受侵略之苦、除了空軍與海軍無兵可用之後,在經歷致命的潛艇戰——大西洋上的第一場戰役,差點輸掉——之後,我們贏得了戰爭。”

這一天,他情緒很好,非常滿足地睡了一個好覺。

12月8日,他向日本外交部遞送了交戰書,落款是“榮幸並高度尊敬你的,忠實的仆人,溫斯頓·丘吉爾”。

他在書中如此解釋到:“有些人不太喜歡這種形式的禮節。但當你想要殺死一個人時,禮貌點未嘗不可。”

新加坡淪陷後,英軍投降

歷史證明,丘吉爾低估了日本軍隊的實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東南亞戰場,英軍一路敗退,被日軍打得倉皇而逃。

1941年12月8日,丘吉爾命令兩艘戰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開進印度洋,以便宣示大英帝國的力量,震懾日本。然而,這兩艘軍艦很快就被日本擊沉。

隨後,英國人在東南亞戰場接連失利。

1941年12月25日,香港陷落;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13萬英軍向3萬日軍投降,連丘吉爾也承認,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也是規模最大的投降”。

太平洋戰場形勢圖

1941年~1942年,英國在東南亞戰場被日軍打得屁滾尿流,顏面盡失。

儘管如此,作為一個老派帝國主義者,丘吉爾對羅斯福將同為盟國的中國和英國相提並論而感到不快。為此,他和蔣介石之間也生了不少嫌隙。

在回憶錄中,他認為羅斯福高估了中國能給整體戰局帶來的影響。但羅斯福認為,中國軍隊是反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拖住了五分之三的日本軍隊,而在其余區域,都沒抵擋住日本如潮的攻勢。

開羅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首腦合影

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英軍一路潰敗。丘吉爾擔心緬甸丟失後,日軍會一路侵佔印度,急忙向中國求援,請求中國火速派兵入緬作戰。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入緬協同英軍作戰,取得了一系列戰果。但此時的英軍已如驚弓之鳥,不僅一路潰敗,還坑了中國遠征軍。最後,英軍轉入印度,緬甸淪陷。而關於緬甸戰場,丘吉爾可能也覺得英軍顏面丟盡,因此在回憶錄中一筆帶過,隻字不提英國軍隊的糟糕表現,反而指責中國軍隊敗績累累。

英軍退守印度後,在東南亞戰場再也無所作為。直到歐戰結束後,丘吉爾準備將歐洲軍隊調回遠東戰場時,美國人給日本丟了兩顆原子彈後,日本人迅速投降,丘吉爾也失去了報一箭之仇的機會。

不過,二戰結束後,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英國衰落已不可避免。其實,在二戰時,英帝國敗相已露,連強人丘吉爾也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了。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北非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北非戰場》

隆美爾與蒙哥馬利的角鬥場

1940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英國軍隊保存了33萬有生力量,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面至關重要。丘吉爾在之後的演講中說:“戰爭從來都不是靠撤退打贏的,但這次撤退中卻孕育著勝利。”

丘吉爾所說的勝利,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北非戰場》所記錄的,盟軍在北非戰場取得的輝煌勝利。在本書中,隆美爾、蒙哥馬利等一眾名將悉數登場,坦克大戰蕩氣回腸,最終以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作為本卷的高潮和結尾。

北非戰場上的意大利軍隊

1940年,德國橫掃半個歐洲,法國投降後,英國困守英倫三島。

此時,作為軸心國“三巨頭”之一的意大利,看著德國的累累戰果,也眼饞了起來。

英法“敦刻爾克”大撤退後,意大利趁機攻擊東非的英軍,妄圖拿下埃及,將東非與北非連成一片,恢復羅馬帝國時期的疆域,讓地中海變成意大利的內湖。

1940年9月,意大利主動挑事,向駐扎埃及的英軍發起了攻擊。

沒想到,在墨索裡尼眼裡,已經搖搖欲墜的大英帝國,在北非,分分鐘教他做人。

意大利軍隊主動招惹英國,沒討到半點便宜,反而被英國俘了13萬人,連殖民地利比亞也被英國人佔領了。

沙漠之狐 隆美爾

打不過英國人的墨索裡尼,轉過頭去找希特勒尋求幫忙。

1941年1月,希特勒挑選隆美爾任非洲軍團軍長。達到非洲不到兩個月,隆美爾就迅速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局勢。英軍在隆美爾的攻擊下,不得不向後撤退了600多英裡。

儘管隆美爾讓英國人吃盡苦頭,丘吉爾還是向隆美爾表達了敬意:“我們有一個勇猛善戰的對手,如果撇開戰爭的災難來看,可以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領。”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說:“向隆美爾表達敬意雖然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我卻從不後悔,也不會收回。”

1942年 丘吉爾親臨北非戰場

1942年6月,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在北非戰場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之後,已經逼近了開羅和蘇伊士運河。

此時,丘吉爾再也坐不住了,他親自來到北非鼓舞士氣,並臨陣換將。

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 蒙哥馬利將軍

1942年8月,蒙哥馬利被任命為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戰役中,蒙哥馬利率部與德、意軍隊激戰,挫敗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從而扭轉了北非的戰局。他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

阿拉曼戰役在丘吉爾看來,是一次能夠彪炳史冊的偉大戰役。它標誌著“命運的關鍵”。在回憶錄裡,他這樣寫道:“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屢戰屢敗;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百戰百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