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資控股公募終於要來了,能給中國基民掙多少錢?

外資控股基金公司呼之欲出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2017年底,基金公司外資“絕對控股權”限制被打破。一年多過去,首家外資控股公募基金公司正“呼之欲出”。近日,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被拿出來轉讓;摩根士丹利成為大摩華鑫基金第一大股東,行業對外資控股基金公司預期急速升溫。

不僅如此,貝萊德、領航、瑞銀資管等多家海外資管巨頭對內地公募基金牌照覬覦已久。業內人士認為,海外資管巨頭入場只是時間問題。

外資控股基金公司即將落地

上述兩則股權變動或許只是外資控股基金公司的一個預熱。根據股權轉讓信息,上海信託目前持有上投摩根基金51%股權,摩根大通旗下摩根資產管理持有49%。此前摩根大通曾宣布有意提升其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的股權至控股比例。業內紛紛預測摩根大通將接盤上海信託擬轉讓的2%股權,欲控股上投摩根基金。

4月,摩根士丹利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次股權拍賣活動上,以2503.96萬元競得中技實業持有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5.495%的股權。若此樁股權變更最終獲批,外資將成為摩根史丹利華鑫基金的控股股東。

可以說,距離外資控股基金公司只剩下一紙流程手續。據一家合資基金公司高管直言,該公司外方股東一直都有獲得控股權的意圖,但因為公募基金行業屬於“高ROE”,大股東讓渡股權的意願並不強烈。

“我們外方股東這兩年非常重視中國市場業務,公司本身業務都是由外方股東主導,也有提高持股比例獲得控股權的意圖。不過股權轉讓並不容易,有可能通過受讓小股東的股權實現。”一位合資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外方股東多數都有意圖實現控股權,但是股權變更難度大。基金行業對資本金要求不高,現在發展得比較好的合資公司,股權含金量都較高,股東方不太願意轉讓股權。也許小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更大。同時,外資實現控股還受製於多種因素,落地難度不小。”上述合資公司高管表示。

有業內人士預測,三類合資公司外資股東謀求控股權的可能性更大:一是總經理由外資方擔任的公司;二是中小規模的合資公司;三是中外雙方持股比例均為49%的公司。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2家,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其中,景順長城、鵬華、興全、華寶、海富通、泰達宏利、匯豐晉信等15家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為49%,另有10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超過30%。

外資意圖明確動作頻頻

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宣布,國內基金公司控股權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三年之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證監會於2018年4月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激活了外資的熱情,全面進軍內地公募基金行業。

“外資控股或獨資設立的基金公司將不斷擴容,除了現有合資基金公司有可能轉為外資控股之外,已獲得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的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施羅德、貝萊德、安中、橋水、元勝、畢盛等外資私募也不會隻選擇作為觀望者。”一合資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海外機構紛紛“喊話”要獲得公募牌照。去年初以來,領航、貝萊德、瑞銀資管均明確表示,想獲得全持股的公募牌照,擴大在內地的資管業務。

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外資管理機構早已在國內辦事處展開溝通準備工作。

與此同時,外資機構招兵買馬動作不斷。4月中,貝萊德任命原湯曉東為中國區主管,負責管理發展和執行貝萊德在中國的長期業務戰略。富達、道富、摩根大通、安聯等多家外資機構均於近期掛出大量人才需求,涉及投資研究、渠道戰略、銷售等多個崗位。

北京某中型公募副總經理表示,外資控股剛開始放開,可能會引發外資布局中國市場的熱情,會有不少外資機構參與。但未來外資機構進入國內市場的節奏,還取決於監管環境、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基礎投資工具放開節奏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新的環境裡,外資機構必須有能力適應國內市場,內資控股公募也必須能力適應新的市場格局。

“鯰魚效應”或改變長期格局

“鯰魚效應”成為不少業內人士對外資控股或者獨資設立基金公司的評價,大型外資機構不斷湧入,將對基金行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博時基金總經理江向陽表示,外資資管機構進入中國,是挑戰更是機遇。一方面,全球一流的資管機構進入中國市場,行業競爭更為激烈;另一方面,本土基金公司和外資機構基因不同,優勢各異,可以實現合作互補,帶來新的業務機會;國內基金公司也可以再競爭中,更好地學習外資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提升自身管理運作水準。

北京某中型公募副總經理也表示,此前外資是從參股角度來參與基金公司經營,而這次外資謀求的是控股權。過去合資基金公司實際經營談不上特別突出,主要問題是引入了外資的技術、理念、人才、系統和投研能力而無法“本土化”,有時還引發中資和外資股東的衝突,決策效率不高。“外資控股後,就不存在文化衝突的問題,外資的技術和理念可以真正植入公司文化,對中資公募基金是有相當衝擊力的。”

“對國內公募形成衝擊也不盡然是壞事,海外機構在投資理念、技術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可以推動國內資管機構進步,推動國內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短期可能會有轉型的陣痛,但長期來說對公募行業是利好。”上述副總經理表示。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外資進來,會給國內相關業務帶來競爭壓力,他們的投資理念以及成熟的投資框架可能會對國內資管行業形成衝擊。外資公司在海外規模足夠大,在內地賺錢壓力不大,可以堅持自己的發展路徑。

也有人士認為外資將帶更多“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北京某大型公募股票型基金經理表示,外資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重要的理念。一合資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外資在公募行業擴張將改變市場的投資風格和風險偏好,長期投資和資產配置的理念有望進一步深化,基金公司的風險管理和治理有望進一步改善。

“外資控股或獨資設立基金公司,對行業最大的影響將是讓整個行業的參與者更加多元化。”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王棟表示,隨著國內資金南下、海外資金北上、A股入摩、養老金入市等,國內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已經越來越多元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既有國內投資者,也有國際投資者;既有個人投資者,也有機構投資者;既有對絕對收益的需求,也有對相對收益的需求;既有對傳統價值策略的需求,也會有對於低波動、生命周期這些特殊策略的需求。這就需要資產管理機構能夠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誰主沉浮內資基金公司不懼“狼來了”

中國基金報記者應尤佳

純正的外資基金要來了,基金行業將出現真正的“內外”之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內資與外資基金在競爭中各有優劣,外資控股基金的出現具有積極意義。

外資基金控股升級

2002年10月16日,國內首家中外合資公司國聯安獲準籌建,之後,合資公司在中逐漸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17年後,在金融行業國際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基金行業對外開放不斷升級,製約外資的49%控股上限被打破,外資絕對控股公司近在眼前。這小小的2%股權,將為基金行業帶來重大變革。

17年前,基金業的對外開放曾引發“狼來了”的擔心。17年後,當“狼又來了”的時候,基金業已“淡定”了很多。

博時基金總經理江向陽認為,外資資管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有積極的一面,公募基金應當從加強行業生態和基礎市場建設、豐富業務結構、完善監管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引導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極應對。他向本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是孕育公募基金健康成長的土壤,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完善豐富市場投資工具、引導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強化資本市場獎優罰劣制度建設,能夠促進公募基金自身競爭力的形成,從容擁抱全球一流資管機構的競爭。

內資外資優劣互現

外資控股公司與內資公司到底孰優孰劣?業內人士大多認為,外資機構的優勢在於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治理體系,而國內機構的優勢則在於對本土市場的了解。

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王棟表示,內資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對本土客戶需求的理解以及在本土市場的投資經驗,而外資公司的優勢則在於對海外客戶需求的理解以及國際化的投資體系。這兩方面無絕對的高下之分,更多的在於如何去理解不同客戶的需求,利用自身優勢滿足他們的需要。

北京某中型公募副總經理表示,資管行業的競爭力涉及專業程度較高的投研體系、資本市場定價能力等,海外資管巨頭在衍生品市場定價能力較強,形成了很高的行業壁壘,與之相比,國內基金行業存在不小的差距。外資進入,國內衍生品投資如同步放開,外資控股基金公司將在這一領域形成核心優勢。

針對內資公司,他分析,除了本土化優勢外,與外資相比,在投研上的優勢並不突出。由於市場競爭不充分,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容易做大做強,而新成立的公募發展艱難,投研能力突出、以業績驅動公司發展的內資公募不夠多,不少大型公募只是構建了客戶、渠道等方面綜合性的服務體系,股債等基礎資產的投資能力並沒有太大差異,投研能力上也缺乏特別突出的表現。

北京某大型公募股票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在與海外機構的合作中看到,他們在某些領域確實做得比較精細,國內很多創新產品都會參考美國等成熟市場的做法。”他分析,海外資管機構多數經歷過多輪牛熊市考驗,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經驗;有的構建了成熟完善的投資風控體系,實施了精細的操作流程;有的產品線風格鮮明,業務布局著眼全球市場,投資眼界開闊。不過,外資機構初來乍到可能會“水土不服”,成熟市場那套方法用在A股不一定有效。

一合資公募基金人士表示,本土企業的優勢是了解本土市場,了解客戶心理,熟悉投資風格,在銷售渠道也有積累。劣勢在於投資、經營理念參差不齊,部分公司考核周期偏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基金公司經過多年發展,競爭實力已非常強勁,形成了一定的頭部優勢。”該人士表示。

未必是“狼來了”

“外資主導的合資公司與內資主導的合資公司還是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面貌。”一位基金公司董事長向記者表示,外資主導的公司規模一般都不大,這主要是外資機構風格穩健,而過去十幾年國內金融市場、基金行業處於大發展、大擴容的高速增長期,以成熟市場的穩健風格來應對新興市場的高速發展並不合適。

“對於一些外資機構而言,國內市場只是其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不出事比大發展更重要,這是抑製部分外資主導公司發展的核心問題。”

上海一位合資公司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外資絕對控股,可能影響公司的企業文化。“內部的文化衝突可能大幅減少,統一對提升競爭力會有很大幫助。”

面對外資機構的進入,江向陽認為,公募需要進一步提升業務的國際化水準和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一方面提升QDII、RQDII產品的開發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推動基金互認,加強自身投顧平台建設,借助海外銷售平台,吸引海外資金。同時,由於目前國內衍生工具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品種較少,監管規則嚴格,未來在不斷豐富衍生工具的同時,可以參考UCITS等海外資管使用衍生品監管經驗,使基金公司獲得更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和策略。

同時,江向陽認為,公募基金應加強人才培養,加強行業與海外一流資管公司的交流和合作,注重提升人才的國際化視野,提升對於新資產、新業務、新工具的管理和應用能力。

記者觀察:

外資公募將為基金業帶來差異化競爭格局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國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逐漸敞開,有意參與A股市場的外資機構積極布局。近期,摩根士丹利通過拍賣獲得大摩華鑫基金公司5.495%股權,公募行業切實意識到外資控股公募已然不遠。

外資公募或不斷擴容

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行業對於出現外資控股甚至是外資獨資公募早有預期。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外資控股公募或獨資設立的基金公司將不斷擴容,除了現有合資基金公司有可能轉為外資控股之外,已經拿到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的外資機構都有可能再進一步“私轉公”。

不論是外資控股,還是外資獨資,外資公募能否實際落地,進入國內市場都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製約,除了監管環境以及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等外部環境的影響,還有國內基礎投資工具放開的節奏,而中資股東方意願、外資機構適應能力及其全球布局規劃等內在因素也至關重要。

一方面,很多合資公司的外方股東有動力增加股權或實現控股,但這還需要以其他股東願意讓渡股權為前提,外資想要控股資本金需求不大、股權“含金量”較高的公募基金也非易事;另一方面,一些外資機構傾向於成立自己的獨資公司,外資持股上限放開,或將引發合資基金公司新一輪的博弈。

內外資公募或保持差異化競爭格局

雖然外資控股公募進入國內市場,將給國內公募行業帶來“鯰魚效應”,但市場人士認為,外資公募和內資公募並非截然對立,兩者皆是國內資產管理市場參與者和服務者,通過為國內投資者提供差異化、多元化服務可以實現協同發展。

首先,投資者需求的差異化將為各類資管機構提供市場發展空間。

隨著國內市場的日益開放和參與者的多元化,內地投資者有越來越多投資海外的需求,海外投資者投資內地市場的需求也在提升,這些都將給內資或外資基金公司帶來新的機會。在一個市場化公平競爭的舞台上,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都有機會通過差異化競爭,提供差異化服務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哪一類公司更有機會,哪一類公司能夠勝出,歸根結底將取決於誰更能滿足客戶的需要,誰更能把客戶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在投資層面,即便放開競爭,內資公募畢竟更加熟悉國內市場和投資者,在股票、債券等基礎資產管理方面更具優勢,主動投資最終比拚的是投資業績,被動投資更看重品牌和管理經驗、持有體驗等。外資公募可能在衍生品定價和交易能力上更具優勢。資管能力較強、效率較高、投資者體驗較好的產品有機會快速成長,幫助其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也是國內資管行業迎頭趕上的歷史性機遇。

最後,在渠道建設和客戶需求把握上,國內公募深耕行業多年,與具備海量網點的銀行渠道、電商和券商等全渠道建立了完備的銷售服務體系,同時,公募具有多年承接銀行、保險、財務公司資金管理的經驗,而外資公募在這一領域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積累,短期內要比肩內資公募也並非易事。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資管行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公募基金運作時間最長、產品最全,同時基金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歷史也最長久,這些經驗是很難被新的機構所複製的,未來中國基金行業仍舊存在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有足夠大的市場讓各類資管機構競相發展,各從所長。

未來,隨著外資機構湧入、銀行資管子公司成立,市場競爭主體增加,公募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內資、外資兩類公募機構或保持差異化競爭、多元化發展格局,但兩者需要相互借鑒和學習,內資公募學習外資公募的投資經驗和成熟體系,適應國內國情推出創新型產品,為各類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投資選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