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首家外資絕對控股公募誕生背後:跟進者如何應對挑戰

(圖片來源:壹圖網)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述紅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外資正更加深入地參與中國公募市場。

近日,摩根大通(JPMorgan)旗下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英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根資管”)成功競拍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雖然交易還需要證監會審批等程序後才算最終完成,但該交易已經引爆了行業對外資絕對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的關注。

外資機構對公募基金公司的興趣不僅於此。在外商設立獨資公募基金提前至2020年的背景下,富達國際、貝萊德、瑞銀資管等多家海外資管巨頭對內地公募基金牌照覬望已久。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先鋒領航直言,公司之所以沒有申報私募備案,也沒有尋求境內合作夥伴,很大原因在於等待全資公募牌照的到來。

不過,在興奮不已、整裝待發的同時,外資機構亦有不少隱憂,比如如何適應中國監管環境和開拓本土市場等問題,那些促使它們成長為國際資本“大鱷”的策略、經驗、機制是否能夠適應中國市場?

交易待監管審批

雖然業內早已傳聞摩根大通要增持上投摩根股份,但在近期,這一事件有了更新進展,記者也從摩根資管處得到了肯定的回應。

根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布的產權轉讓信息顯示,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擬轉讓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2%的股權,信息披露期為7月1日-7月26日。

其還公布了上述股權的評估價格以及轉讓底價。資產評估情況顯示,上投摩根基金淨資產账面價值為17.29億元,上述轉讓標的對應的評估值1.8億元,轉讓底價約2.41億元,溢價幅度為33.88%。“這次股權轉讓溢價較高,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這‘量身定做’的2%的股權,也意味著千億資產規模的上投摩根基金控制權的轉讓。”華南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如果本次轉讓成功,上海信託對上投摩根基金的持股比例將由51%降為49%,摩根資管對上投摩根基金的持股比例升至51%,上投摩根基金將成為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首家外資絕對控股的基金公司。不過,該交易仍然需要獲得美國和中國相關監管的審批。“監管層正在加大基金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相關手續的完成大概率只是時間問題。”上述高管稱。

事實上,摩根大通進軍中國金融市場的野心由來已久,該機構早在1987年就開始在中國內地投資及開展投資銀行業務,此後陸續在中國布局銀行、券商、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擔保公司等。

2003年,摩根大通旗下的基金公司摩根富林明與上海信託簽署協議,合資成立上投摩根基金。第一任總經理王鴻嬪,在三年時間內帶領上投摩根進入行業第一梯隊,此後繼任總經理章碩麟、王大智亦為摩根大通一系。也就是說,如若此次股權受讓成功,中短期內,上投摩根的發展並不會發生根本性轉變,對市場的刺激程度亦十分有限。

更多外資在行動

隨著資產管理行業對外資開放的進程加速,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機構將加快在中國公募行業的布局。

6月份,證監會核準深圳市招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股權,轉讓給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同時核準深圳市基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認購新增注冊資本。轉讓及認購完成後,其股權結構變更為: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持股44%,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持股36%,深圳市基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5%,深圳中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這意味著摩根士丹利晉升成為大摩華鑫第一大股東,這是業內第一家外資相對控股的公募基金。

同時,數據顯示,截至目前,143家公募基金公司中,中外合資企業達41家。其中,外資機構持股49%的達14家,包括景順長城、匯豐晉信、鵬華基金等。這意味著,在政策的帶動下,外資絕對控股公募機構或越來越多。

外資機構對公募基金公司的興趣不僅於此。在外商可設立獨資公募基金的時間提前至2020年的背景下,富達國際、貝萊德、瑞銀資管等多家海外資管巨頭對內地公募基金牌照覬望已久。

瑞銀資管亞太區主管兼中國在岸業務主管殷雷表示,瑞銀高度關注中國監管政策,正在研究謀求公募牌照,希望能飲得頭啖湯;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少傑亦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在積極準備申請公募牌照的相關事宜,預計2020年或者2021年拿到公募基金牌照。“只要國內外資產管理機構能夠保持大家在同一個監管的起跑線,不搞超國民待遇,且都能嚴格遵守中國本地的法律法規,那麽這樣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來促改革,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仲裁員汪靈罡表示。

中國市場的挑戰

事實上,歷經過去長達13年之久的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從監管到市場都逐步認清了一個基本局面——就微觀層面而言,國內金融體系內部的競爭已經相對足夠激烈。而外資的競爭實力,不論是在銀行、證券、基金、還是保險領域,都可以說是處於絕對的劣勢,外資的市場份額在過去10年均歷經了大幅度倒退。

如此看來,金融領域有足夠的底氣,亦不懼開放。不過,中國市場的合資金融機構大多命運多舛,包括中外股東意見相左、高管層內鬥不斷等。不少外資機構將其歸咎於其話語權不高、無法謀求控股股東地位。如今,外資股比限制將全面放開,話語權也將隨之得到質的提升,但這些並非外資機構的萬能藥。

“先不說要想取得絕對控股權,如果沒有特別的利益安排,合資金融機構的中方股東不會輕易放棄控制權,而且審批節奏也不會太快。另外,適應內地的穿透式監管、運行外資機構的中國策略也是一個難題。”前述華南公募基金高管表示。

其他積極進軍中國市場的外資機構也不得不面臨兩難之境:那些促使它們成長為國際資本“大鱷”的策略、經驗、機制,是否適合中國市場,又該如何適應中國監管環境和開拓本土市場等難題待解。

總部在新加坡的畢盛(上海)投資首席執行官謝生告訴記者,很多外資機構在進入中國後向外界推廣自身的資產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投資策略,但不少機構並未意識到他們成長為資本“大鱷”的土壤與中國市場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味依賴這些經驗和機制,是很難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的。

安永的一份報告指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主要壓力之一即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外資機構作為中國市場的新參與者,如何揚長避短充分體現自身優勢,將是它們首要面對的課題。

以合規和風控為例,中國市場的法律條件與合規風控要求與國外市場存在明顯的差異,如資管新規中對於合格投資者標準認定、資管產品的嵌套與委外投資、資產管理產品分類、淨值化管理、提供投資顧問服務等要求均涉及海外投資機構已在中國開展的相關業務,這使得外資金融機構在境內業務拓展過程中將面臨合規與風控方面的挑戰。

同時,在現階段立體式的開放之下,監管體制是否健全、配套機制能否跟上,如何以國際規則促進中國市場的完善、如何防止金融開放後可能出現的風險,都考驗著監管層的智慧。安永預計,未來監管部門還會不斷完善相關的監管制度,基於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實施嚴格監管。

優秀人才儲備不足是外資金融機構來華的另一大難題,如何搭建符合在華業務發展和企業自身文化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亦是不小的挑戰。“當前金融市場上最頂尖的一批人才差不多都已經被中資金融機構網羅殆盡,外資金融機構在人才儲備上明顯表現出日益力不從心的疲態。”汪靈罡指出。

他認為,第一批外資金融機構的高管已近知天命,守成有余進取不足;中堅力量不少已出走創業,或加盟互聯網金融或流向中資機構;不同於十年前,如今年輕一代優秀大學畢業生有足夠職業選擇,且外資金融機構的薪酬優勢已漸行漸遠、吸引力不再。

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富達國際提供了一套解決方法:自行培養研究員和基金經理。“我們在國內的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全部都是內部培養,富達國際很早就開始培養從北大清華等高校招收應屆畢業生。在富達國際裡,培養一個基金經理需要8年左右的時間,其間,他們需要經歷三次輪崗,並對多個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少傑說。

而在拿到公募牌照後,富達國際也大概率會按照這種模式來發展。“這種培養方式雖然耗時較長,但更穩妥。”李少傑說。

另外,目前,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系統設施設置及對接,而海外投資機構在境外使用的系統設施基本無法與境內系統實現直接匹配。如何將境外的系統設施遷移配置到中國境內並適應境內業務在交易體量和速度方面與境外業務的差異,將會是對境外投資者的一大挑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