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血瘀體質艾灸最合適!

血淤是指中醫辨證中的一種證型。血淤即血液運行不暢,有瘀血。血淤證可見於很多種疾病。一般而論, 凡離開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滯於某一處,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鬱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都叫血瘀。

[找經絡、查穴位在我們公眾號hbqiai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你點進去就可以了,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穴位知識。經絡不通百病生,補什麼都沒用。不一定要吃藥打針,因為每個穴位都是一味中藥,每天學點經絡穴位小知識!

血瘀的類型

氣虛血瘀證

是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而表現的癥候。常由病久氣虛,漸致瘀血內停而引起。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氣少懶言,疼痛如刺,常見於胸脅,痛處不移,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

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指氣滯和血瘀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其病變機理是:一般多先由氣的運行不暢,然後引起血液的運行瘀滯,是先有氣滯,由氣滯而導致血瘀,也可由離經之血等瘀血阻滯,影響氣的運行,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導致氣滯,也可因閃挫等損傷而氣滯與血瘀同時形成。

血瘀不孕

不孕症型之一,多因經期產後余血未凈,因情志內傷而氣血運行不暢,或感受寒邪,血受寒凝,血瘀氣滯,內阻沖任胞脈,經水失調,精難納入,難於受孕成胎。症見經期錯後,經行不暢,血塊較多,腹痛拒按,情志所傷者,兼見胸脅脹滿,煩躁易怒,乳房脹痛,宜行氣理血;因感受寒邪者,兼見手足不溫,小腹涼痛,治宜溫經散寒。

血瘀痛經

痛經證型之一,多因經期產後余血未盡,繼受寒涼,或情志所傷,致使血寒而凝,或氣滯血瘀,瘀血內阻沖任胞脈,不通則痛。症見經前或經行之時,小腹刺痛拒按,經血量少、有塊,血塊下後痛減,治宜活血祛瘀。

血瘀經閉

經閉證型之一,多因氣滯、寒凝,瘀血阻滯沖任胞脈,積之而成經閉。症見經閉不行,小腹疼痛拒按,治宜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人體常用五個活血化瘀的穴位,我們在做灸中經常接觸到,並且經常應用從頭到足,行於下肢外側。但它們之間是相互銜接的,與內臟存在著密切關係,反映全身的血管、神經功能,故手、足都有全身各部反射區,足底又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因此,經常艾灸上的幾個穴位四肢,可疏通十二經脈,活動四肢關節,促進周身血液循環,活血化瘀,防治全身關節炎及其各種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活血化瘀艾灸要穴

三陰交

血海

合谷

曲池

足三裡

艾灸應注意事項

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影響效果。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應找到適當的支撐點使持艾條的手保持平穩,避免因手不穩,使燃燒的艾條碰觸並燙傷皮。

眼睛應避開艾灸產生的煙,實施艾灸房間要通風,以便散煙霧。

不小心灼傷皮膚,局部出現小水泡,注意不擦破,可自行吸收。

艾灸的禁忌

灸後勿食用冷飲冷食,可適當溫飲,艾灸後的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灸後要注意休息,不可勞累妄動,以致陽氣耗損。

艾灸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要注意量,先少量或艾灸時間短一點,以後在加大劑量。

對於皮膚感覺遲鈍可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一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既做到不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