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本草春秋

「雲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鬱,金縷織硫黃,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塘。連翹首,掠過半夏,涼透薄荷裳。 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黃。」

這是南宋詩人辛棄疾的《滿庭芳·靜夜思》。稍微有點藥草常識的人,一眼就看出這是一首嵌著中藥名的詞,細數便知,詞中有雲母、珍珠、防風、沉香、鬱金、硫黃(磺)、黃柏、桂枝、從容(蓯蓉)、水銀、連翹、半夏、薄荷、鉤藤、常山、宿(縮)砂、輕粉、獨活、續斷、烏頭、苦參、當歸、茱萸、熟地、菊花等二十五味中草藥。作者十分巧妙地運用藥名,表達了對久別妻子的相思之情,堪稱詞中一絕。

中醫和中國國術、京劇、書法並稱中國四大國粹。中醫的核心治療藥物就是中草藥。我對中草藥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不只是它的一些藥名包含著中國人的認知和願望,更重要的是構成它的那些花花草草、蟲蟲籽籽能治百病的神奇性,體現了中國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和醫學智慧。在這些中草藥中,其屬性、形色以及生長條件決定了葯的特性和治療方向。正所謂「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醫用外在表現來推導內在規律,用藥物形色來辨識藥性;從藥物生長環境的特點,用取類比象的原則,演繹其在人體中可能的作用機理。這些自然辯證的哲學思想,反映出中國古代先民樸素的唯物觀和認識論。

細細思量,許多中草藥都符合「以形而治,以性而療」的傳統中醫思想。譬如,「花葉能升散,子實專下行;根莖能滋陽,枝皮解表熱;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膿。」就是根據藥草的形象特徵來治療疾病的。「色紅主攻瘀,色白清肺宮;味苦能瀉火,味甘可補中。」這是依照藥草的顏色和味道來決定藥理的。螞蟻是大家熟知的一種小動物,它在中醫中被視為治療風濕病的良藥,就是根據它走竄力、搬運力強以及抱團作戰的頑強精神,推導其具有通經絡去風濕的作用。這種葯在中醫上屬走竄類葯,其特點為善動不居,走而不守,作用廣泛,凡人體臟腑、經絡、骨髓、皮毛、孔竅等無所不至,其性味多辛溫或芳香。

再譬如《本草經讀》中對浮萍一葯的藥理作用的研究:「水萍生於水中,其葉入水不濡,是其所能敵水也。故凡水濕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著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主皮毛之病。」這是古代醫學通過藥物生長的環境,產生對其藥用價值的另一種認識觀。在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辨識歌訣:「解表草藥路邊坡,利濕草藥濕地多,清補中藥深山谷,通絡藤本密林窩。」我為何這樣喋喋不休地談論中草藥的特性與神奇功用呢,是因為在我的眼中草藥如人,其藥性即人性,其藥理為世理,環境不同,則形色不一;形色不一,則性情有別;性情有別,則處事存異。

小時,我隨父親去了一家中藥鋪,一件硃紅色的老式中草藥櫃,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那葯櫃沒有抓藥的大夫個頭高,好多小方抽屜的四方寫著藥名,中間的拉環吊在一枚古錢上,十分惹眼。我看到醫生拉開抽屜,抽屜裡的四格葯匣分別裝著四樣不同的葯。由此,我想到這個中藥櫃其實就是一個中草藥的大家庭,就像是我們一個村子,住著五六十戶人家,每一戶就是一個木質抽屜;抑或是一個大部門,每一個葯鬥就是一個重要部門,起著不同的作用。

後來,我知道中藥櫃一般其高不過鼻,其寬不超臂,橫七豎八地排列著五十六個抽屜,有著「平視觀上鬥,展手及邊沿」的特點。下面我就拉開藥鬥,取出幾味葯,說說它們的故事,從中領略本草的生命春秋。

防風與防己

「一陣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紙防風來。」這是一副中藥對聯,不聞藥味,但見情深意濃。故紙防風,防的自然是秋冬之寒氣,一旦浸入人的體內就會出現風寒、風濕病症。何以解之,必用防風之葯。防風者,一種藥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涼爽氣候,耐寒,耐乾旱,性緩質潤,微溫而不燥,味甘而不峻,辛散而竄,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故名防風。

幼時,冬天似乎比現在冷得多。由於衣服單薄,或者無貼身之內衣,傷風感冒乃司空見慣。染之,我們喝一碗白開水,睡在熱炕上用棉被捂住全身,出一身通汗,病就走了。如果身上起了風屎,奇癢難挨,那必須得治治。風屎,就是醫學上說的寒性蕁麻疹,是因人體遇冷皮膚上突然出現一片片的紅疙瘩,狀如風團,俗稱風屎。起了風屎後,母親就找來防風和艾葉兩種藥草放在鍋裡煮,開水裡煮幾分鐘後就倒在一個瓦盆裡,用布頭蘸著為我擦洗,反反覆復擦洗幾遍,如此擦洗幾天,就慢慢好了。因此,每年夏季我們都會在山坡上尋找防風。防風草葉排連片,狀如羽毛,開傘形白色小花,花如滿天星,根像苜蓿根深入土中,挖起來很費勁。許是它的根埋得深的緣故,才有了鎮痛祛風之功效。

艾在自家後院生長著,大約一米見方,每年端午節母親就會用鐮刀割掉,然後曬乾。母親說,五月五是割艾的日子,只有這一天割下的艾最具藥效。我雖不知其因,不過這一天家家割艾,也有在大門上插艾驅邪的風俗歷來已久。有道是「以艾為犬,以蒲為劍。」用艾看守家門,足見其威懾之力。如此我便知防風與艾葉可治風屎,是因為它們就像民俗中的秦瓊、敬德,是一對把門厲害的門神,一切歪風邪氣都會視之遠遁。

防風雖弱不禁風,一個大風就能將它們刮到。但風過去了,它們又會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抬起頭繼續著風雨的日子。也許正是這種頑強意志造就了它的防範功能。

由防風我想到了另一味草藥——防己。

明末盧之頤的《本草乘雅》對防己這樣記述:「防,防禦;己,己土。此得水用,不令土有少犯,然性流離解散,當善馭之,則為通劑之巨擘。防者障也。己者我也。我立則畛畦分矣。故績平水土為獨革,一曰解離,一曰石解,謂根文作車輻解,當以離麗解散為己任,七方之急方,十劑之通劑也。然其氣平,故風寒濕熱,四氣鹹宜,若溫瘧諸癇,乃陰陽舛錯,嚴禦其防,陰陽仍兩間矣。」盧之頤對防己的論述可謂精闢至極。防己雖屬多年生落葉纏繞藤本,但和防風一樣藥用其根,祛風止痛,所不同的是它以離麗解散為己任,利水消腫。如果說防風是昭示人們防外界風雨之侵蝕,那麼防己則是告誡人們保護自我,以防自身水土之流失。

舅舅是一位老中醫,改革開放後,行醫政策寬鬆了,不出家門每天求診問疾的人絡繹不絕。表弟想在家門前開一個小藥鋪,舅舅開了藥方病人就可以現場抓藥。這樣,既方便了求醫者,又可以掙點錢補貼家用。舅舅卻說:「中藥裡有一味葯叫防己,就是提醒行醫者不要心存雜念,以一己私利,而遷過於人。我們開了藥鋪,勢必就要照看著藥鋪的生意,因藥鋪的經營而多開兩服藥,見藥鋪沒這種葯而少開幾味葯,這樣下去,久而久之,不但不會積善行德,反倒會砸了自己的牌子。」舅舅的一席話並沒有讓表弟就此打退堂鼓。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央求親戚朋友勸說,可舅舅依然固執己見。表弟只好收了此心,但心中始終不悅。

從此,我便知道了防己藥名還有這樣一說。

當歸 · 遠志 · 獨活

快到年終了,在岷縣打工的弟弟當歸了。來時給我帶了一大包切片當歸,藥味很重,置於陽台之上,整個客廳都葯香濃鬱。

我知道岷縣被譽為當歸之鄉,那裡生長的當歸歷史悠久。成書於魏晉時期的《名醫別錄》就已記載,言當歸「生隴西,二月八月,采根陰乾」。具有調經補血、潤燥滑腸之效。唐朝時,岷縣附近叫當州,因唐以前這一帶為燒當羌族居住之地。當地特產一種香草叫蘄(qi),就是當歸。古代蘄與歸發音相同,所以又叫當歸。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當歸藥名從藥性的外延上作了註解:「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葯,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

當歸由於藥名的抒情性,有不少文人借當歸而抒懷。宋代陳亞的《生查子·藥名閨情》中就有「分明記得約當歸,遠至(志)櫻桃熟。何事菊花時,猶未回鄉曲。」明代馮夢龍的《桂枝兒·愛》中寫道:「你果是半夏當歸也,我情願對著天南星徹夜的等。」都道出了閨中女子情深意切、幽怨纏綿的思夫之情。元代劇作家關漢卿作了一首散曲「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開書染病》:「寄簡帖又無成,相思病今番甚。只為你倚門待月,側耳聽琴。偏有那扁鵲來,委實難醫恁。止把酸醋當歸浸,這方兒到處難尋。要知是知母未寢,紅娘心沁,使君子難禁。」文中用了當歸、枳實、知母、紅娘子、使君子等藥名,以隱語雙關的手法寫張生相思成病、心急難耐的心態,曲文含蓄,妙趣橫生。

在古代以藥物寄情言志的事例很多。《三國志·太史慈傳》記載:「曹公聞太史慈名,遺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但貯當歸。」遺書文無,隻貯當歸,故當歸被稱之為「文無」。西晉崔豹在他的《古今注》說:「古人相贈以芍藥,相招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芍藥一名將離故也。」也就是說在古代,人們「離別時,贈之以芍藥;相招時,寄之以當歸;拒返時,回之以遠志」,似乎已成習慣用詞。於是,一些藥品常被入詩,如唐代張說《代書寄吉十一》詩:「口銜離別字,遠寄當歸草。」宋代辛棄疾《瑞鷓鴣》詞:「聲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與願違。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清代錢謙益《瑤台歌》:「相思難避如逃瘧,一味文無是良藥。」詩中以當歸或文無寓示離人歸來。

三國時期,司馬昭派遣大將鍾會、鄧艾進攻蜀國,蜀主劉禪荒淫昏庸,開門投降。這可把堅守劍閣的薑維陷於兩難之地,欲降不願,欲戰不能,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得假降鍾會,待機重振蜀漢。還在薑維堅守劍閣時,司馬昭派人抓去了薑維的母親。當薑母后來得知兒子率兵投敵時,氣得大罵「逆子無道」,並寫了一封斥責薑維的信,偷偷叫人送去。當薑維看到家書後,心中忐忑不安,心想照實對母親說吧,難免壞了大事,枉費一番苦心;不實話實說吧,又不忍母親為此傷心。薑維思前想後,終於想到一個絕妙方法,以明心志。於是,他包了兩包中藥,一包是遠志,一包是當歸,托送信人帶回去給老母。真是知兒莫若母,薑母一看,心領神會,完全理解了兒子的用意,原來兒子胸懷遠志,打算重振社稷,讓失去的江山重歸蜀漢。為了能使薑維毫無牽掛,一心救國,她自己竟撞牆而死。

遠志和當歸常常在一起表明英雄的心跡。遠志是一種能寧心安神、祛痰開竅的中草藥,功在益智強志,其文學性很強的名字給了它不同凡響的精神價值。

有一種草叫獨活,南北朝名醫陶弘景說它:「一莖之上,不為風搖。」故名獨活。一種原本卑微的草,處身自然界,而不受自然事物所左右,獨處一地,超凡脫俗,修成善果,以其藥性善行的品質為人們去除病痛,帶來福祉。也許獨活本身從沒有想過獨活於世,反倒流芳百世。從《神農本草經》始載,幾千年過去了至今仍以其味辛苦、性微溫的藥用屬性,為病人祛風濕,止疼痛。獨活的根與當歸十分相似,一些地方把它稱為土當歸,肉眼很難分辨,特別是以飲片形式存在時不易區分。二者雖皆為草藥,相似度很高,但藥性不同,藥味有別,比如獨活活血當歸補血,獨活嘗之先苦辛後麻辣,當歸則先苦辛後微甜。兩味葯就像其名字,一個當歸了,一個仍舊獨守著;苦辛之後歸來者的生活滋味自然甜了,堅守者的日子依然是麻辣風味了。

人生一世,必立遠志,但當歸則歸,不要獨活風塵之中,讓親人愁腸百結。

繼續給大家推薦《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2版)》,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你相不相信植物會解決文學目前的公案?它們說《紅樓夢》不是曹雪芹一個人寫的。《紅樓夢》前80回平均每回出現植物11種,後40回每回3.8種。

本書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熱愛中國文學的科學家,他業餘時間樂於沉浸在詩文歌賦,在書房中遨遊於文學世界,在田野中實地探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每種植物,將古文中的植物與現代植物學體系中的植物相比對,追根溯源,考訂名目,分辨其中虛實,考評植物所在地的自然生態,還原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面貌,並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以科學印證文學,以文學豐富科學的維度。他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精妙細緻美好的中國古典場景。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面親近古詩詞,一面認識大千植物世界。

第二版借鑒、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相關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修訂內容達一百餘處,置換圖片二十餘幅。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