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學一味中藥,防風!

播放GIF

本 期 導 讀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

1概述

防風,古代傳說中部落酋長名;也是一種藥草的名字,屬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壯,長圓柱形,有分枝,淡黃桂冠色,根斜上升,與主莖近等長,有細棱。主產於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生用。

2入葯部位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

3性味歸經

性味:辛、甘,溫。

歸經:歸膀胱、肝、脾經。

4功效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

5主治

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6功效分類

解表葯;祛風葯

7生態環境

生於草原、丘陵和多古礫山坡上。

8採收和儲藏

一般於地苛種第2年的冬季收穫,如選地不當或管理不善,則需3-4年收穫。採挖後,去掉殘莖、鬚根及泥土,曬至九成乾時,按粗細長短分別紮成小捆,再曬或炕乾。

9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

10使用注意

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2、《唐本草》:畏萆薢。

3、《本草經疏》: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於風寒,溏泄不因於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11炮製方法

1、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炭製:取防風片置鍋內,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黃褐色為度。噴灑清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風,加蜜炒至蜜被吸盡,放冷即可。每防風片1kg,蜂蜜0.3kg。

12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有的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有的五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有裂隙,散生黃棕色油點,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以條粗壯、斷麵皮部色淺棕、木部色淺黃者為佳。

13產地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山東等地。

14防風的故事

相傳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時,為了慶祝成功、犒勞將士臣民,在會稽召集各路諸侯共商日後治國大計。當各路諸侯會集於會稽山下共同歡慶時,唯有同大禹父子共同治過水的防風未到。大禹大怒,認為防風高傲小瞧了他。當防風第二天趕到會稽時,大禹一怒之下,下令殺死防風。

防風被大禹殺死實在冤枉。防風當時在浙江,距會稽甚遠,又逢雨季,中途又有苕溪和錢塘江,苕溪發大水難以通過,故誤了行程和會期。

防風被殺之時,人頭落地,並從其體內噴濺出白血,白血灑落在地上。第二年,白血灑落處長滿一種傘形羽狀小草,後來當地老百姓在治水勞作之時患風寒、頭痛發熱、周身不適時,用此草煎湯服用獲得奇效。老百姓議論紛紛,說這是防風留給他們的神草。為了紀念防風,老百姓就給這種草起名為防風。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

半 夏 好 物

20年「濕毒」竟然排光了,睡前貼一貼,濕寒不見百病消!

半夏自然艾臍貼現福利大放送!

實力钜惠,

買3盒送1盒,

版權聲明:

1.本文來自網路,「banxiaketang」刪除。

2.文末留言區開放,歡迎踴躍參與討論。本平台支持言論自由,精選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