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健、王芳:銀行開展輕資本業務的著力點

  作者|李健 王芳‘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李健系主任’

  文章|《中國金融》2023年第19期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商業銀行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更加適配新發展格局的金融發展模式,全力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商業銀行重資本消耗的業務發展模式已不具備長期可持續性,應進一步強化資本集約發展,通過有序調整業務和資產結構,重視發展輕資本業務,利用更少的資本和更先進的技術,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也是商業銀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路徑。

  當前商業銀行經營面臨若乾挑戰

  2023年上半年,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和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相繼落地,我國經濟趨於企穩回升。第二季度末,上市銀行業績保持穩健增長,42家上市銀行(包括6家大型商業銀行、9家股份製銀行、17家城商行和10家農商行)總資產同比增長11.8%,為實體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客戶需求的變化,銀行經營壓力也愈發顯現,從相關指標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商業銀行仍將面臨若乾挑戰。

  一是淨息差延續下行趨勢,非息收入承壓。2012~2022年,商業銀行淨息差下降84BPs,2023年第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74%,處於歷史低位。2023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市銀行淨息差延續下行趨勢,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淨息差較2022年下降的銀行有39家,佔比超過九成。預計下半年銀行淨息差收窄的壓力仍然存在,這與LPR定價下調使得銀行整體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和存款定期化趨勢等因素有關。同時,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部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承壓,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有所下滑。隨著金融市場競爭程度加劇,息差或將繼續收窄,銀行業需要適應低息差的生存環境,積極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是規模驅動式增長時代結束,傳統的重資本擴張已不可持續。國內商業銀行在長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規模導向,對發展質量不夠重視。部分中小銀行管理模式仍較為粗放,屬於典型的“重資本型”經營模式,主要表現為信貸資產佔比高、資本消耗多、業務發展高度依賴規模擴張等。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上市銀行貸款餘額增幅為11.7%,貸款投放力度的加大增加了資本消耗。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度依靠外延擴張的重資本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

  三是監管標準日益提升,商業銀行資本壓力將進一步凸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商業銀行都更加重視資本補充能力的提升。2023年2月,《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優化了風險加權資產的計量方式,構建了差異化的資本監管體系,將使經營基礎較好、重視支持實體經濟的銀行獲得一定的資本節約和資本充足率提升的優勢。但在當前形勢下,部分中小銀行依然面臨市場利率回落、信貸資產配置增加及前瞻性應對未來不良貸款上升等多重挑戰,資本壓力將進一步凸顯。以內源資本補充為例,2022年銀行業協會“陀螺”(GYROSCOPE)評價體系通過測度商業銀行資本積累速度與資本消耗速度的差值,發現城商行和農商行的該指標大部分為負,且負值較大,內源資本補充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是財富管理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依然面臨難題。當前在以銷售產品為核心的賣方模式下,財富管理業務存在傭金率下降、客戶多元需求難以滿足、機構競爭加劇等問題。隨著資管新規落地,理財產品正式進入淨值化時代,同時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出現了階段性的“破淨潮”和“贖回潮”。在銀行理財加快轉型創新的階段,需要做好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與識別,避免負債端衝擊資產端,相關的投資者教育和保護工作依然任道重遠。

  輕資本業務對商業銀行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

  資本的規模和質量決定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其服務實體經濟和維護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基礎。當前,隨著資本節約意識和對風險認識的不斷深化,商業銀行應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樹立“輕資本”經營理念,注重向價值銀行轉型,在擴大業務規模的同時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在保持信貸規模合理增長的基礎上,有序調整資產和業務結構。

  一是適應監管環境的變化和轉型發展的要求。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面臨嚴峻挑戰,資本節約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是順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實現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商業銀行應尋求更安全和多樣化的增長點,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和業務結構,聚焦發展資本佔用低且回報高的業務領域,提升部門資本的有效產出,進一步帶動收入和利潤的穩定增長。

  二是探路差異化發展,在競爭中形成比較優勢。縱觀國內外優秀的商業銀行,它們在“做大”的過程中,均重視在某些領域持續“做強”,以此來鞏固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近三年的“陀螺”體系競爭能力評價結果顯示,具有明確戰略定位和成功推進特色化經營的銀行,其競爭能力相對較強。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戰略定位和發展階段選擇一個或多個領域進行深耕,加大對財富管理、零售金融等業務的拓展力度,提升盈利能力和水準,在日益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凸顯品牌特色,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三是堅持穩字當頭,防範風險、守牢底線。業務均衡發展是實現穩健經營的重要基礎。輕資本業務不僅能減少資本金消耗,提升資本產出效率,實現收入對風險資產的動態覆蓋,而且還可以形成持續的內源性資本補充動力,推動內生性平衡增長,提高商業銀行風險抵禦能力。同時,輕資本業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銀行的順周期特性,有利於銀行進行合理、均衡的資源配置,從而實現穩健經營發展。

  四是打造價值銀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打造價值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增強價值創造能力,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一方面,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趨勢,滿足實體經濟定製化、綜合化、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並通過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將資源引導至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另一方面,要廣泛覆蓋消費、製造業、科技創新以及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客群,尋找綠色、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業務機遇,積極向結構調整要收益。例如,商業銀行通過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等業務,不僅能夠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而且可享有更優的經濟資本佔用計量系數,這是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踐行輕資本經營理念

  為走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商業銀行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營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輕資本業務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居民財富管理、促進業績穩定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商業銀行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同時,應基於自身實際踐行輕資本經營理念,至少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著力。

  第一,有序調整資產業務結構,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優化風險加權資產的計量方式,調整了相關融資業務的風險權重,這為商業銀行提升精細化管理水準、有序調整資產業務結構、合理用好政策紅利提供了業務空間。商業銀行應全面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一是優化對公信貸業務結構。結合《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關於差異化資本監管的規定,全面加強針對中小微企業等群體的普惠業務、支持“投資級”重點企業發展,有效防控風險,提高精細化管理能力。二是加強對符合國家戰略導向的重點產業和企業的信貸支持。聚焦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以及綠色低碳轉型等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動消費金融發展,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務,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

  第二,以全面注冊製實施為契機,積極探索服務新模式。隨著全面注冊製的落地,商業銀行要抓住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努力搭建與資本市場相關聯的產品和服務體系,持續提升非息收入佔比。一是商業銀行可深度挖掘客戶的上市前過橋融資、引入戰投、高管激勵、戰略配售、定向增發等業務需求,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綜合性金融服務。二是價值含量高且穩定的上市公司將成為投資理財機構更加看重的標的,也將為大力發展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第三方託管等中間業務提供更多機遇。

  第三,重視財富管理業務,有效提高資本回報水準。在中國居民財富總量不斷增長、財富保值增值服務需求劇增的環境下,財富管理業務發展前景廣闊,可有效提高資本回報,是商業銀行發展輕資本業務的重中之重。多家銀行將該業務置於戰略發展的重要地位,旨在減輕對息差及資本的依賴,持續推進資產負債表優化。一是在深耕客戶資源、挖掘客戶潛力的同時,探索服務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綜合化服務模式,用差異化、有針對性的服務覆蓋處於不同階段、行業和特徵的客戶,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和滿意度。二是打通集團內客戶信息壁壘,逐步加強各條線之間客戶資源轉化和工作協同,積極拓展與其他外部機構的合作,通過客戶引流、產品互補、技術支持以及渠道共享等手段,構建更加多元、開放的財富生態圈。

  第四,積極參與資產證券化(ABS)和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做好資產負債管理。商業銀行可積極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為資金需求方和項目投資方提供項目貨架、財務顧問、商務谘詢、資金匹配等綜合服務。此外,也可通過基礎設施REITs等創新業務盤活存量資產,提高對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的資源配置效率,在拓展資金來源的同時,實現資產與負債的良性互動。

  第五,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穩步提高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商業銀行通過創新產品服務體系、優化專業服務流程、加強內外部合作等手段,實現服務渠道智能化、服務後台集約化、服務流程高效化。一是圍繞實現客戶價值,完善業務流程。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推動戰略理念的升級,並從客戶、產品、渠道維度重塑組織架構,建立明確的流程管理機制。二是圍繞提升客戶體驗,推動渠道轉型優化。要從產品建設向渠道建設、場景建設轉變,持續填補金融服務空白,加大薄弱領域的服務供給,加強網點廳堂自助設備智能化改造升級。同時,加強線上線下渠道協同融合,並以科技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全渠道的服務能力,最大限度延伸服務觸角,提升服務效率。

  第六,加快產品創新,推進綠色金融業務發展。在“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業務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目前市場上綠色產品覆蓋面較窄,需加強以碳掛鉤為主的產品研發,豐富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產品體系。一是以“商行+投行”模式推進綠色金融業務發展,圍繞綠色指數、綠色資管、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以及其他轉型融資工具等開展產品研發創新,為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設計綠色資管產品。同時,推動相關債券承銷、資金撮合、账戶監管等輕資本業務加速發展。二是提高對綠色輕資本業務的考核權重。針對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行業並購、綠色融資顧問等新興業務,制定專項考核辦法,調動相關條線和分支機構增強綠色投行創新的積極性。

  第七,強化科技賦能,實現業務差異化突圍。金融科技的應用為輕資本業務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商業銀行應聚焦業務經營、數據治理、風險管控等領域,推進質量與效益的均衡發展。一是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助力業務穩健發展。持續推進客戶行銷、業務流程和管理決策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與業務融合,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提升運營效率。強化數據對內部管理精細化的支撐作用,提升內部管理效能。聚焦服務小微企業和“專精特新”客戶,加強模型研發和數據分析,提高精準行銷和獲客能力,不斷提升服務體驗。二是強化數據治理,提升數字化風控能力。銀行業要深度參與數字中國建設的浪潮,重視數據治理、深挖數據要素價值,通過數字化手段重塑經營管理模式。加快推進智能風控體系建設,依托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等智能技術,提升風險管理前瞻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在穩健安全中厚植發展優勢。

  第八,堅持研究創造價值導向,為業務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當前商業銀行正面臨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和複雜的競爭形勢,應整合研究資源、發揮研究合力,通過打造學習型和創新型組織,強化研究賦能業務發展的作用。一是將研究與調研更緊密結合,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大興調查研究,特別是加強對新經濟、新產業的研究,幫助商業銀行進行市場開拓和經營管理決策,推動業務、服務與管理創新。研判宏觀經濟金融發展趨勢,為管理層制定戰略決策提供谘詢服務,使銀行的戰略規劃與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二是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制度、提升研究質量。高素質的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商業銀行應注重培養和引進金融科技、風險管理等各領域的高素質、複合型、專業化人才,並通過加大教育培訓投入,實現人才培養的精細化和系統性,使得人才配置與中長期發展戰略相匹配。

  (本文作者介紹:權威、專業、理性、前沿,宣傳金融政策、分析金融運行、報導金融實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