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十大鎮國之寶,令世人歎為觀止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每到一地遊覽時,或多或少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那麽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麽?說不定亮出來會嚇到你哦!

1.北京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挖掘出土,當時老百姓為了保護其不被日本人掠走,千方百計地隱藏起來,後來送給了當時的中央博物院,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博物院。1949年,有關人士將其放在博物院地下庫房,用磚圍了起來。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大方鼎“借”去展出,成了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被譽為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原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兩者都 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2.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它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巨集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幸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3.北京故宮博物院:“大禹治水”大玉山

“大禹治水”的玉山用料產自中國新疆和田,為致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有峻嶺、瀑布、古木蒼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玉山”置於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配,更顯得雍容華貴,互映生輝。

“玉 山”工程浩大,費時費工。玉樣從新疆運到北京歷時三年多,在宮內 畫了四張圖樣,隨後又製成蠟樣,送乾隆閱示批準,隨即發送揚州, 由蘇揚匠師歷六年時間琢成,玉山又運達北京, 又用兩年功夫, 才大功告成。這件文物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巨集,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它的正面鈐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寶”方印,下方還有長篇禦製詩及注文,可見乾隆對此作品何等驕傲,何等珍視,把它當作自己一生的總結。 “玉禹山”永遠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和國之瑰寶。

4.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

中國春秋晚期的越國青銅器。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劍長55.7厘米。劍首為圓箍形,劍格正面用藍色玻璃背面用綠松石嵌出花紋,劍身飾菱形暗紋。劍身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8 個鳥篆銘文。製作精良、犀利異常,是東周兵器中的精品,反映出越國當時製劍工藝的高水準。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寬格上鑄陽文鳥篆書“越王鳩踐,自作用劍”。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鑄工精湛,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5.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於1978年在中國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現存湖北省博物館。

出土後的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鍾,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6.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的東漢墓,現藏甘肅省博物館。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這件古代青銅作品,作於公元220年前後,高34.5厘米,長41厘米。這件兩千年前製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為中外的許多考古學家和藝術家歎為觀止。

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乾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龍雀。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馬昂首嘶鳴,軀乾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

7.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現藏陝西省博物館,被評為國寶級文物。

唐獸首瑪瑙杯,我國歷史文物,產於唐朝時期,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此杯琢工精細,通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通體呈玻璃光澤,晶瑩瑰麗。鑲金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製,而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

8.河北省博物館: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1968年,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今出土的年代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西漢,長174、寬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藏徐州市博物館。

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9.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8.5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鏈連結著壺蓋與提梁。

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

壺腹兩側用模具衝壓舞馬圖,馬肥臀體健,長鬃披垂,頸系花結,綬帶飄逸。

口銜酒杯,前腿斜撐,後腿蹲曲,馬尾上擺,好像正合著音樂節拍,以優美的舞蹈為飲酒者伴飲助興。

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該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

10.河南博物院:春秋蓮鶴方壺

1923年出土於河南省,高120厘米,口徑31厘米,是春秋時期的器物。該壺造型巨集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通高117厘米 口長30.5厘米 口寬24.9厘米。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巨集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徵。

河南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分別收藏有一件蓮鶴方壺。這兩件蓮鶴方壺原本是一對,它們碩大的器形、優雅的曲線、純青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尤其是頂端盛開的蓮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飛的仙鶴,清新雋永,令世人歎為觀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