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遷都之事,為何成為朱元璋一生的遺憾?

京師又稱首都,它是一個政權的中心,又是一個政權存在與否的重要的標誌。因此,“古帝王控制六合,宰割河山,以為子孫久安長治之業者”,莫不重視京師位置的選擇。朱元璋起兵反元不久,在其謀士們的策劃下,以南京作為建都的首選之地。然而為時不長,在其建明稱帝後,就對南京作為首都是否合適發生了動搖,提議遷都,成為朝野關心的大事。

朱元璋選擇南京為都城是當時客觀形勢所決定。朱元璋起兵反元後,最早建議他定都南京的是馮國用。朱問馮國用定天下之計。馮答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願先拔金陵,定鼎,然後命將四出。’朱元璋對此深表讚同。儘管當時朱元璋兵少力微,還是下定決心向南京方向用兵。此後,朱元璋召見陶安,問曰:“吾欲取金陵,足下以為何如?”陶安回答說:“金陵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限以長江之險,若取而有之,據其形勝,出兵以臨四方,則何向不克。’這是第二個建議朱元璋定都南京之人。從此,更加堅定了朱元璋攻佔南京以為都城的決心。

朱元璋率軍沿江而下,兵鋒所向,直指南京。1356年3月,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稱應天府(即南京)。此後,朱元璋便以應天為中心,擴大地盤。朱元璋以南京為根據地是一正確的選擇。當時的形勢是:長江下遊是以平江(今蘇州)為中心的張士誠;上遊是以武昌為中心的陳友諒;北方是以劉福通、韓林兒為首的龍鳳政權。在政治上,朱元璋是龍鳳政權的部將,這使朱元璋減去了來自北方的元朝勢力的壓力,使朱元璋得以全力對付與之對立的張士誠和陳友諒。佔據南京及其周圍戰略要地,不但取得了豐富的糧食來源,也在軍事上處於有利地位。

馮國用、陶安這夥謀臣策士一致主張定都南京,加之朱元璋地盤的擴大,軍事力量的增強,定都南京的決心也日益大增。1364年1月,朱元璋自立為吳王,設置百官。1366年8月,朱元漳命劉基卜地,拓建康城,作新宮於鍾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外,奠定了南京作為明初中心的基礎。應當承認,此處中國東南一隅的朱元璋,在當時的形勢下,選擇南京為中心,是一個明智的決策。

1367年是朱元璋一生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一年。在他先後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派兵北征,向元朝的殘余勢力發動了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是朱元璋在南京之外另選都城的重大原因。因為元順帝及其子孫雖然敗走沙漠,但仍保有政權和一定的軍事實力,時時有卷土重來的冀圖。因此如不把京師設在前線,在險要處屯駐重兵,一旦蒙鐵騎奔馳南下,黃河以北就不太容易守住,而應天雖和經濟重心結合,卻偏在東南,距北方蒙古太遠,無力阻止北元的南侵,故朱元璋對定都應天並不滿意。但是,65歲的朱元璋在其失子之後,心力交瘁,失去了遷都的勇氣。定都難,遷都也不容易,朱元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最終也是未竟之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