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棣靖難成功後,南京富庶之地又易守難攻,為何要遷都?

文/花開無田

1368年,朱元璋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在南京定都,建立明朝。旋即便派遣徐達、常遇春進行北伐,並且順利的攻克元大都,並改名為北平。而雖然定都南京,南京有長江天塹,更是航運便利,附近江浙地區乃是富庶之地,但是南京偏安一角,不利於控制中原以及北方地區,在朱標考察了關中、洛陽、開封、鳳陽等地後,卻因為朱標太子早逝,朱元璋心力憔悴 ,終無心遷都。

而在建文帝朱允炆上台之後,進行削藩,燕王朱棣舉兵反叛,並且通過4年的靖難之役,順利奪取皇位之後,朱棣僅僅在南京1年,便將北平提到陪都地位,遷入江南等地人口,永樂四年便下令營建北京皇宮,為遷都準備。那麽又是何種原因導致朱棣要捨棄南京,遷都北京呢?

第一 靖難之役的後遺症

1402年,靖難之役勝利之後,建文帝不知所蹤,而南京皇宮被其放火焚燒,但更為嚴重的是朱棣得位不正留下的後遺症。雖然依據慣例,在群臣的三次勸進之下,朱棣勉為其難登基;但是詔書的草擬,方孝孺的即夷十族何懼,而當朱棣果然將方孝孺之家873口殺死,又有建文帝舊臣景清的假意逢迎,攜匕首刺殺朱棣,也讓朱棣心有余悸,更是將景清凌遲,誅滅全族,連村子都不例外。

在屠殺建文帝遺臣遺老的同時,有大肆獎勵北方的靖難功臣,這也讓朱棣在南方失去民心,而即便是宮禁森嚴,也要一直擔憂類似景清之事,再次發生。

第二 威懾蒙古

朱棣上位之後,自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對蒙古先後五次征伐,更是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最後死在遠征的路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便為了能夠防範蒙古進犯,將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九個兒子,分封要地,以為藩屏。

朱棣上任之後,北平作為自己的龍興之地,距離蒙古部落更近,也更容易打擊來犯之敵,而一生征戰無數的他,在平定安南之後,也讓他可以放心對處於北方的蒙古部族采取進攻 策略,深入漠北之地,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讓成祖朱棣圈粉無數。

第三 北平城的地理區位

在中國歷史上,南京曾經是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在這裡建都。天塹在側,富庶之地,但這些朝代無一不是偏安一隅。

而相對於北平而言,北平也曾經是燕國、金國、元朝的都城,它最大的優勢是地理位置重要,能夠保護中原地區,相較於南京而言能夠更好的控制全國各地,而且也有京杭大運河,交通條件也並不差,而且還可以依據長城山海關一線作為屏障,也相對安全,還能減少駐兵南京征伐蒙古的勞師以遠,節省財政支出。

第四 能夠平衡官僚之間的平衡,打壓黨派爭鬥

在太祖朱元璋起事之後,正是依靠的淮右集團,他們以胡惟庸、李善長、徐達等人為代表;以及浙西集團以劉伯溫為代表的集團,才得以成就大業。但是也正是兩大集團之間的相互爭鬥以及北方士紳的勢弱,使得黨派之爭尤甚。

雖然父親朱元璋通過四大案將胡惟庸、李善長、藍玉更手握大權的功勳誅殺,但是淮西集團的實力還是相當強大,而朱棣作為北方起家,遷都北平,也可以平衡朝廷之上各個派系之間的實力,從而更好的實現王朝運轉。而也正是自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也確定了北京的政治地位。

參考資料:《明成祖實錄》《明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