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簡單按摩幾個穴位,解決掉盜汗問題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症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即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真是非常的形象。那麼,盜汗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呢?我們該如何調理呢?下面就請跟著重慶六合學校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 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症。

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1、輕型盜汗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2、中型盜汗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3、重型盜汗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中醫認為盜汗的病因病機主要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通俗來講盜汗就是「腎虛」的典型表現。


盜汗應該怎麼調理呢?

通過中醫穴位按摩調理,以滋陰降火,調節陰陽為主。三陰交、湧泉、復溜、合谷穴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亦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是治療足陰經病患的重要穴位,按揉之可以補血養陰,增強治療效果。

湧泉: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散熱生氣。

復溜: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腎陰虛容易出現盜汗,按揉此穴可以起到滋陰潤燥,回陽救逆,消腫、利水的作用

合谷穴: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按揉之可以起到疏風解表,通降胃腸的功效,合谷屬陽,復溜,三陰交屬陰,一陰一陽,一補一瀉,增強盜汗治療效果。

按摩方法:

取仰臥位,兩腿屈曲,兩手掌對搓發熱後,從三陰交過踝關節至大趾根外一線往返摩擦,操作至透熱為止,接下來左右手分別搓湧泉穴至局部發熱;再以拇指指腹正時針按揉三陰交,復溜二穴各五到十分鐘,以感到微微發熱為好。接下來反時針按揉合谷穴五到十分鐘,以感到有酸脹感為好。

注意:腎虛盜汗的按摩治療,在手法上應該注意沉重,有力,速度不宜過快,中醫講手法快多是瀉法,而手法緩則是補法,對於虛證導致的夜寐不安,盜汗不止,宜堅持「虛則補之」的原則。在按揉三陰交,復溜二穴用力方向要朝向頭部,按揉合谷穴用力方向宜朝向手指遠端方向。堅持治療一個月,效果明顯。

現在盜汗的人群是比較多的,希望以上的分享為盜汗的朋友帶來幫助。

如需了解更多關於中醫(專長)醫師資格、中醫針灸、中醫推拿學習資訊,請及時關注微信公眾號(重慶市六合職業培訓學校),在微信公眾號下方留言,我們的專業老師會為你解答疑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