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嘎爾尼在乾隆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僅僅因為被逼下跪嗎?

1793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來華期間,清廷並沒有對英國使團進行特別優待。相反,因為禮節問題——英國人竟然不給皇上叩頭——而增加了乾隆對英國的惡感。

這些遠道而來的英國人,根本沒有受到他們想象中的歡迎,相反,在表面的熱情和禮貌下,是天朝接待官員的極度厭煩和戒備,因為還有人因為禮節問題丟了官。

關於馬嘎爾尼使團究竟有無行下跪禮,各方記載不一,至今仍是疑案。關於此事,馬嘎爾尼在自己的日記未提及,小斯當東後來追憶則稱行單膝跪地禮。

不過,使團秘書溫德記載說,系按當地方式行禮,即“跪地,叩頭九下”。

接待大臣和珅的報告則清楚地記載:馬嘎爾尼使團行的三叩九拜禮。

在場的朝鮮使臣稱英國人“不知禮數”。

隨扈行在的軍機處章京管世銘寫詩稱:“獻琛海外有遐幫,生梗朝儀野鹿腔;一到殿廷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

管於詩下附注:“西洋英吉利國貢使不習跪拜,強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對,不覺雙跽俯伏。”

嘉慶年間,英國阿美士德使團再次來華時,同樣因為禮儀問題發生衝突,嘉慶即說:“乾隆五十八年爾使臣行禮跪叩如儀,此次豈容改異?”

由此或可推測,馬嘎爾尼使團可能招待會時行單膝跪地禮,而引見時行中國禮,即三叩九拜。

離開熱河後,馬嘎爾尼再也沒有機會和乾隆見面,他們的外交請求也只得到了皇帝黃色詔書的回應,僅此而已。

如馬嘎爾尼的隨員安德遜說的,“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進北京時像乞丐;在那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像小偷。”

當年情景,躍然紙上。

乾隆的詔書又是怎樣寫的呢?

詔書上說,“回去告訴你們的國王:鑒於你們傾心中華文化,不遠萬裡派遣使節前來叩祝我的萬壽,我見你們詞意懇切恭順,深為嘉許。

但你們說要派人長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這和天朝體制不相符合,萬萬不行。西洋國家很多,又不只你一國,如果大家都派人留居北京,如何是好?

所以不能因你一國請求而破壞天朝制度。天朝富有四海,奇珍異寶早已司空見慣,看在你們誠心誠意、遠道而來的份上,我已下令讓有關部門收納你們的貢品。

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任何貴重的物品,應有盡有,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特此告知。”

詔書的不屑與生硬,是當時天朝國力與文化的必然體現。用乾隆的話來說就是: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實事求是的說,這並不是乾隆的發明,明代早已有此說法:“中國之物自足於用,而外國不可無中國之物。”

在傲慢的天朝面前,狂妄的英國人碰了一鼻子灰。

事已至此,英國人只好灰溜溜地離開北京,前往廣州。在那裡,他們的艦隊已等待多時了。為了讓英國人見識一下天朝的地大物博,乾隆特安排馬嘎爾尼一行人由陸路返回廣州。

臨走前,乾隆感到了英國人的不快,於是他下了一道密詔給沿途接待的官員:

“英咭利夷性狡詐,此時未遂所欲,或至尋釁滋事,固宜先事防範。

但該國遠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後。況該貢使等目觀天朝法制森嚴,營伍整肅,亦斷不敢遽萌他意。此時惟當於各海口留心督飭,嚴密巡防。”

可憐天見,乾隆還知道他把英國人得罪了。

經過數月的艱難跋涉後,英國使團終於見到了等待已久的“獅子”號與“印度斯坦”號,戰艦鳴禮炮十九響,迎接他們的歸來。

但是,馬嘎爾尼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對他來說,這實在是一次極其失敗的出使。

事後,更有一段令人噴飯的小插曲。在陪同馬戛爾尼從北京南下杭州後,接待官員松筠向乾隆報告:

“英咭利貢使懇請仍由廣東行走,當經松筠峻詞斥駁。而該貢使等淚隨言下,亦只可準其所請。

奴才又將浙江省停泊夷船擅自開行一節向其明切嚴諭,據稱他們管船之人如此不遵教令,我等實在羞愧無地。

奴才遵將恩旨宣示,該貢使免冠屈膝,喜溢於色,據稱我等蒙大皇帝憐憫從此得有活命平安回國。

複稱前蒙大皇帝恩典準我等在寧波地方買些茶葉絲斤,但我等所帶銀兩無多,現在浙省停泊之船原系一隻貨船,不知可以將洋貨出售?

奴才諭以寧波地方向無洋行,爾等既稱乏銀,想在寧波斷不能多買茶葉、絲斤,況爾等又可赴澳門、黃埔,爾等所存貨物仍應赴彼處交易。該地方自然欽遵恩諭概免納稅。”

松筠在奏折中對英國人貪圖貨利的描繪可謂活靈活現,什麽“淚隨言下”、“羞愧無地”、“免冠屈膝,喜溢於色”——形象到家了。

乾隆接奏後,一面露出寬宏大量的微笑,一面用朱筆用力批道:“總不知足!”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裡指出,要感知同一世界,必須屬於同一世界,也就是說要具備同樣的心理結構。

然而,英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狀況並非如此:兩者在對方眼裡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儀式在天朝皇帝眼裡純屬荒誕可笑——但英國人何嘗不是這樣認為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