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骨文裁員的背後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5月14日報導(文/王詩林)

近期各大企業裁員事件不斷,但本次甲骨文裁員卻引發外界一片唏噓,被認為是甲骨文為錯過時代大潮埋單。雖說N+6的補償堪稱業界良心裁員範本,但“劊子手”首批就裁去就約900餘人,佔CDC約1600的大半。第二批裁員或將在7月進行,深圳、南京、蘇州、上海等地的CDC員工或面臨一對一面談。

本次大裁員其實幾個月前已有征兆。去年9月,甲骨文負責雲產品研發的總裁托馬斯·柯瑞安(Thomas Kurian)離職,今年1月加入谷歌,擔任谷歌新的雲業務CEO。隨著柯瑞安的離職,去年年底,相關工作的人員調整計劃就已經開展。今年3月Oracle執行副總裁Don Johnson發郵件告知員工,將來甲骨文的一切工作都將圍繞甲骨文Oracle雲基礎設施(OCI)業務展開,緊接著西雅圖和加州大量裁員。5月初,印度、墨西哥等地也已裁員上百人。

然而,柯瑞安的離職僅僅是導火索,大裁員實則是甲骨文發展脫軌的自救。世界百強企業、第二大獨立軟體公司是怎麽淪落到岌岌可危裁員自救的地步的?

1、強弩之末,被迫轉型

甲骨文近年來大客戶的流失、人才的外流無不昭示著雲轉型迫在眉睫。

一直以來,甲骨文都是全球數據庫的 " 老大 "。技術上,一度代表著數據庫技術的最高水準。截至去年,全球 500 強企業有 98% 都在使用甲骨文技術,中國排名前 20 的銀行,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在使用甲骨文技術。同時,在電力、保險、證券、政府和大量高科技製造業,甲骨文技術也處在絕對優勢地位。

直到去年11月,亞馬遜棄用甲骨文數據庫,啟用自研數據庫Aurora 和 DynamoDB,以及Redshift,能夠處理PB、EB級的數據,處理性能是傳統數據倉庫的10倍,同樣TB級數據處理,所需要的成本是傳統方法的1/10。阿里雲推出POLARDB雲數據庫,Salesforce也致力“去甲骨文”,開發代號為“Sayonara”的內部數據庫。這些大客戶不斷流失,甚至成了競爭對手,甲骨文意識到自己即將泯於時代浪潮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人才外流。2016年兩位甲骨文中國區高管加入阿里雲,包括原甲骨文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技術總經理喻思成,原甲骨文產品戰略部高級總監劉松。在甲骨文工作了24年的老員工、甲骨文雲部門副總裁阿密特·澤弗瑞(Amit Zavery)緊隨柯瑞安,在3月離職,就任谷歌雲工程副總裁,領導Apigee團隊。

2018年第四季度,以價值投資和長期持有股票聞名的“股神”沃倫·巴菲特清倉了其持有的21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

以上種種,皆出於對甲骨文的雲轉型喪失了信心。

再來看中國區大裁員的背景。

2018財年,甲骨文總營收為398.31億美元,與上一財年的377.28億美元相比增長6%;淨利潤為38.25億美元,比上一財年的93.95億美元暴跌59%。儘管中國市場的營收沒有公開,但亞太區收入為63.33 億元,隻佔總收入的16%。

由此可以看出,甲骨文運營成本大,整體發展滯後,實乃強弩之末。因此,本次棄車保帥、裁掉“不合時宜”的部分來加速轉型是必然的決策。

2、轉型為時已晚,雲市場中難翻身

甲骨文的產品以“嚴謹、安全、高速、穩定”在行業內著稱,但甲骨文的企業文化應把“高速”換成“佛系”,被人們視為矽谷的“養老公司”。雲計算興起,甲骨文不為所動,曾明確表示要晚些加入雲,沒料想後患無窮。曾經的業界主宰者如今變得窘迫又被動。

2018年全球雲服務市場規模高達804億美元,亞馬遜、微軟與谷歌三巨頭營收規模分別是254億美元、135億美元、68億美元,約佔57%市場份額。

再看中國,雲計算的發展有多麽迅速?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 2018下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超40億美金,其中IaaS市場增速再創新高,同比增長88.4%,PaaS市場增速更是高達124.3%。另一份報告則提到,在2018年,中國SaaS市場增速是傳統應用軟體市場的8倍。

據IDC數據顯示,2018下半年前五大中國公有雲PaaS+IaaS廠商,阿里巴巴、騰訊、中國電信、AWS和百度的IaaS市場份額分別為42.7%、11.8%、7.5%、7.2%和4.4%。留給其它公司的份額僅剩26.4%。

甲骨文還能爭取一席之地嗎?

近幾年甲骨文也並非“不思進取”,曾兩次試圖通過收購彌補雲計算的短板。2016年,它收購了合約和支付管理平台Textura,並通過合並自己的建築管理軟體Primavera,設立了甲骨文建築和工程全球業務部門。2017年12月,又收購建築軟體開發商Aconex。然而,甲骨文2019第二季度財報中,雲服務和授權支持營收為66.37億美元,僅比上年同期增長3%,可知成效不佳。未來加碼雲計算能否翻身不得而知,目前看來並不樂觀。

3、缺乏本土化的“覺悟”

再回到甲骨文中國區大裁員事件本身,原因又不單是為發展雲計算讓位。因為連雲計算的研發部也遭遇了裁員。儘管甲骨文的調整是全球性的,但在其它地區的幅度和力度遠沒有在中國大。這又是為何?

甲骨文CEO拉裡·埃裡森(Larry Ellison)去年受訪時宣揚中國威脅論,稱美國“民主資本主義制度”能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取勝,不能“讓中國培養出比我們更多的工程師”,“我們不希望看到自己成了第二名。”老闆如此“愛國”,本次大裁中國區也是情理之中了。

回顧以往,在中國發展遇阻的外企大多都患有“外企綜合征”,對中國不輕易放權,不願意投放核心技術,還不願意本土化。換言之,有想賺中國人的錢又放不下身段之嫌。怎知如此高傲不會被中國市場淘汰?

不止甲骨文在中國窘迫,亞馬遜也宣布計劃於今年七月份完全撤掉中國區的電商業務。目睹國內從各大電商大炒雙11促銷到如今逢節即大賣,京東物流的次日達,拚多多的C2B模式,亞馬遜始終不為所動。不能適應本土市場的後果只有被摒棄。此外,

2016年8月1日,Uber將其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出行。

2014年3月,微軟關閉MSN軟體,儘管在世界門戶網站佔有超高市場份額卻難敵QQ等中國本土門戶。

2012年4月,易趣被eBay剝離,告別市場。在2003年被eBay收購前,易趣一度佔據中國電子交易市場90%份額,但兩年後電商龍頭就變成了淘寶。

外企在中國市場如何入鄉隨俗?福特是個好榜樣。

據英國《金融時報》,由於去年在華虧損17億美元、銷量下降37%,福特將30多名在華外籍主管調往其他國家,並任命中國員工填補空出的崗位。報導指出,福特此舉不但有助於削減外籍高管成本,同時有助於注入本土力量。

4月22日,福特汽車中國產品創新副總裁、大中華區市場及銷售副總裁均任命中國人,進一步加速公司在市場、銷售及產品方面的管理團隊的本土化,從而更好地兌現“更福特、更中國”的承諾,助力福特中國2.0業務提升計劃。

這或許只是福特成功的一部分理由,但我們該從中體會出大企業發展應有的胸襟。

企業管理學中提倡“大槐樹”姿態,把企業的成長模式比作“大槐樹”,就是全方位成長,即公司就要在壯大自己的同時,也扶持周邊共同發展。正如華為早在2016年提出的“被集成”就是典型的大槐樹姿態。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孤島終將被遺忘。適者生存,不進則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