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骨文們”為什麽輸了?

“(你)失去的是一塊麵包,得到的是一個麵包店。”

甲骨文中國裁員的第二天,當員工們拉起橫幅高喊High Profit,Why Lay off(高利潤為何裁員)”,抓住機會的招聘網站開始隔空喊話了,要給他們辦個“甲骨文人才專場”。

有人說,這才是互聯網的玩法。

上一次,這麽引人關注的搶人是發生在雅虎北京全球研究中心身上,科技企業們甚至直接派HR團隊去它樓下“搶人”。

從雅虎北研,到亞馬遜中國電商,再到甲骨文中國,科技巨頭們折戟中國市場,到底輸在哪兒了?

一是關乎企業領導人目光是否長遠。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曾有過解讀,中國是一個大市場,要有耐心,但美國公司在全球的業務通常以盈利為優先考慮,經濟不景氣時在所有地區縮減業務規模。但是這些舉措被證明無一不是丟西瓜撿芝麻。短期看確實是節省了一些錢,但長遠看是把市場份額拱手讓給競爭者。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在線曾兩度進入中國市場,都因為自身財務問題退出,但是中國市場此時卻在蓬勃發展。”,

二是本地團隊沒有被充分賦予自主權,全球流程過於緩慢。中國互聯網市場一向競爭激烈,狼性的本土創業者不在少數,如果不被充分授權,建立一支快速反應、熟諳中國市場遊戲規則、戰鬥力強的團隊,“兵敗”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多年前一位亞馬遜員工離職時,曾對記者講起一個例子,2012年夏天一場特大暴雨襲擊北京,廣渠門附近發生了一起司機被困車中無法破窗導致喪生的慘劇。本土電商網站緊急專題上線了逃學生應急工具,但亞馬遜要想這麽做,等走完漫長的流程,“黃花菜都涼了”。

再如,谷歌要求在涉及產品、數據中心、用戶界面甚至是Google首頁圖片標識等等問題,全都需要總部批準。

三是即便跑贏了同類競爭對手,卻可能輸給了時代。

作為全球第一大軟體公司的微軟,曾和英特爾一起組成“Wintel”聯盟,主導了全球PC市場,但二者錯過了移動時代。直到CEO納德拉開始“移動為先,雲為先”的全面轉型,在近日登頂全球市值第一。對於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面臨的挑戰並不算小。

一方面,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數據庫,最直接的,是價格高、運維難度高的挑戰。

還記得去年年底亞馬遜AWS re:Invent大會上,AWS CEO Andy Jassy對甲骨文創始人拉裡·埃裡森那番調侃。他直言,“像甲骨文那樣的老數據庫和像微軟那樣的SQL伺服器又貴又不好用。”在他眼裡,甲骨文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份額太低,已經不是它真正對手,微軟、阿里巴巴、谷歌才是。

不久前,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曾對記者回憶,阿里當年“去IOE”的一個邏輯是:如果要做擴容,一定要一倍一倍地擴容,每增加一倍就意味著幾千萬的投資進去。但從實現擴容的那一刻到容量用完的那一刻,中間的時間非常長,可能有50%的時間一直是處於容量不足的這個情況,造成極大浪費。

另一方面,這已經不單純只是企業成本問題,更重要的是,很大一部分企業對計算的需求難以通過IOE提供的技術來滿足了,這將製約企業們的長遠發展。

當年的雙11,阿里曾是甲骨文亞洲最大的客戶。但它在2010年雙11遭遇驚魂一刻,數據庫差4秒就崩潰的情形讓支付寶技術團隊意識到,當年使用的IOE商用設備、開源軟體,已經完全不能適用於雙11交易量指數級增長對技術支持的要求。如果靠堆砌伺服器扛過支付洪峰,成本將是天文數字。

過去甲骨文的隊友,變成了對手,比如AWS,阿里雲,都推出了自己的雲原生數據庫。而此時,甲骨文向雲計算轉型的步伐慢了。

時代拋棄你,連聲招呼都不打。根據Gartner預測,到2023年,全球3/4的數據庫都會在雲上運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