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寫下一首奇詩,同一句話重複兩遍,偏偏還是千古絕唱

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熱愛詩歌。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奇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

那是在他臨終之前,他的兒子蘇過要去就任中山府通判。此時的蘇軾,再也不是當年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他再也不會自比三國周郎。作為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已經浸潤了佛家禪理,於是寫下了這首《觀潮》為兒子送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又以開頭的前四個字別名為《廬山煙雨》。它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奇詩,在前三句看來,寫得極為精彩,然而結尾的最後一句,卻又將首句重複。詩歌最忌諱重複,很多人曾經為之困惑,難道是蘇軾真的到了年老氣竭的地位,以至於出現了這種重大失誤嗎?

自然不是,作為千年難遇的天才,蘇軾寫下這首奇特的詩是有用意的。它的開篇是讚頌廬山煙雨的美麗和浙江潮的壯麗,它們聞名遐邇,讓人心馳神往,作為一名文人,沒有到過那裡,總是在心中有那麽一份遺憾的。

為了不讓人生充滿遺憾,為了不抱憾終身,自然是要親臨觀賞的。然而,真的看過廬山煙雨和浙江潮之後,反而覺得這些平淡無奇,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感受,廬山煙雨也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也就是這樣潮水,不會有什麽特別之處。

看起來,這首詩中有兩句一模一樣的,但要真正理解,一定要從第三句“到得還來別無事”打開突破口,這是從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的故事引申而來的。

有位老僧在三十年前還沒有開悟的時候,看到山就是山,看到水就是水,沒有什麽心念。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他看到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而有了更多的感觸。但到了晚年,老僧悟透禪理,再看山水,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五燈會元》的原意是以此說明悟禪的三種境界,而蘇軾則以此為典,闡述了人生的哲理。就以他為例,在文學上,他以自己的天才智慧和勤學苦讀,終於攀登了文壇頂峰,成為宗主級別的人物;在官場之上,他在進士及第後,青雲直上,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要職,還曾經在擔任過各地的行政長官。

然而,即便他的文才讓神宗成為擁躉,卻依然因為詩文而引來了“烏台詩案”,差點惹出殺身之禍。即使他為國為民,慷慨激昂,也擺脫不了被到處貶謫的命運。之前的頂峰,是每一個文人士大夫孜孜以求的,蘇軾做到過,然而這道風景看過之後,也不過如此。

這首極具禪理的詩,是蘇軾一生的智慧總結。對於首尾兩句重複的詩句,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就是“不過如此”的意思。然而,還有人認為,這首詩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消極,它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在滿懷希望看過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不虛此行!

這樣一來,此詩的含義就大不一樣了。蘇軾在當時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小玨認為,這和當年他在遊覽廬山時所寫的那句“隻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到底是哪個意思,局內人很難說清楚、道明白,也許這就是蘇軾要留給後人猜測的謎語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