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聲入人心2》:不只是美男啊

曾於裡

頗受期待的《聲入人心2》於7月19日晚播出。

第一季的兩位導師廖昌永、尚雯婕回歸,另外一位新加入的重磅導師是張惠妹。《聲入人心》是去年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最大爆款,節目模式屬於原創,也贏得極好的口碑,目前第一季豆瓣評分高達9.3分,節目亦獲得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的獎項。

《聲入人心》海報

這些為《聲入人心2》創下了極好的條件,但同時也意味著壓力。在第一季結束僅半年後又推出第二季,聲樂人才儲備是否足夠?能否達到觀眾預期,延續第一季的良好口碑?能否助推美聲“入人心”?

美聲雖“小眾”,美男很“大眾”

在《聲入人心》之前,絕大多數的音樂選秀節目,聚焦的都是流行音樂。原因顯而易見:流行音樂“流行”,閱聽人廣泛,男女老少通吃,最容易出爆款。

只是,這雖是一條最好走的路卻也可能是最難走的路,因為走的人太多了,競爭太激烈了,觀眾的注意力被切割得過於細碎,出圈的難度指數提升。

《聲入人心》則在茫茫“紅海”中找到了一片“藍海”,它聚焦的是美聲。美聲唱法雖然已有400余年的歷史,但在絕大多數觀眾看來,還是顯得太專業、太高端、太小眾。

美聲小眾化,是因為它對歌唱者的聲帶條件有挺高的要求。美聲之“美”,是它追求嗓音之美,歌唱者所發出的聲音要盡可能清澈、甜美、明朗,且具有穿透力,要能給人音感上的享受。美聲對於氣息、共鳴、吐字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美聲採用胸、腹聯合起來的呼吸方法,吸氣比較飽滿,聲音往上直至頭頂(大家可自行嘗試一下就可感受到);發聲時在聲腔內保持統一,在換聲時做到銜接無縫;吐字時字正腔圓,多以元音方式演唱……

按照發音的區別,美聲把演唱者的聲音分為幾種不同類型的聲部,以《聲入人心2》為例,選手自我介紹時,都會說明自己是男高音、男中音或男低音,而事實上,每一個類別還可以細分,比如男高音裡有戲劇男高音、男超高音、抒情男高音等。

《聲入人心2》選手演唱前依舊會先自我介紹下音域

總之吧,普通人不經過一定的訓練,唱不來美聲,更唱不好。

問題來了:怎麽將相對小眾的美聲大眾化?《聲入人心》做的嘗試是,讓大眾化的美男,推廣小眾化的美聲。套用一部韓劇的片名,節目的選手,“原來是美男啊”。

美男之“美”,既體現在選手顏值之高——一個個外形俊朗,氣質高貴典雅。《聲入人心2》選手出場時,可以聽到其他選手此起彼伏的“哇哇哇哇,好帥啊”的讚美聲。

“帥”是《聲入人心2》的高頻詞匯

美男之“美”,更體現在他們的學歷之高,素養之高。與上一季一樣,《聲入人心2》36名選手大多來自於國內外著名的專業音樂院校,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帕格尼尼音樂學院、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每個人也都非常優秀,有很多是專業成績第一,有的是博士學位滿分成績畢業,有的是多年的音樂劇A角演員……國人本來就普遍有種智力崇拜,高學歷、高素質的高顏值選手,更容易圈粉。

這一季依舊有很多來自海外名校的學生

在賽製上,《聲入人心》的一個重要創新是,它沒有淘汰機制。3位出品人將根據每位選手的演唱給出“替補”或“首席”的評議結果,36位選手將通過10輪競演,爭奪最終的6個首席演唱者席位。也即,這一輪首席,下一輪可能就是替補;而哪怕是替補,也會在之後的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中有登台表現機會。

這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成員們“不撕”,選手們的粉絲也“不撕”。一片和諧的情形下,36個美男朝夕相處一塊,就給組CP創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不必諱言,第一季後期出圈最大的功勞應該歸功於CP粉了,女粉絲們給自己取名為“梅溪湖女孩”——梅溪湖是節目在長沙的錄製地點。像阿雲嘎、鄭雲龍的CP粉叫“雲次方”,在微博CP超話裡一度長期佔據榜首。《聲入人心2》首期節目播出後,有網友已經開始在組CP了。

也需一提的是,《聲入人心》雖然聚焦美聲,但它並非將美聲束之高閣,而是盡量讓美聲與流行融合。像《聲入人心2》選手演唱的選段並不僅僅來自歌劇的詠歎調,更多是來自於音樂劇的段落,也有國外有名的民歌,國內比較流行的合唱歌曲等。曲風不總是古典音樂的高貴、典雅、華麗、莊嚴,也借鑒了流行音樂的世俗化、流行化。部分選手在唱法上,也將美聲與流行融合在一起,如劉岩老師演唱音樂劇《鋼的琴》選段,既有美聲的共鳴,又借鑒了流行的音色與語氣。

選手們的選歌非常多元:歌劇、音樂劇、流行合唱曲、國外經典民歌

或許《聲入人心2》仍舊會像第一季遭遇“不倫不類”“大雜燴”的嘲諷。但竊以為,這反倒是節目多元、包容的體現,何況美聲與流行的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本就是一種趨勢。

不只有“美男”,更應有“美聲”

不過,我們判斷《聲入人心》是否成功的標誌,除了看它有多紅,它捧出幾個新人外,還應該看到的是,成名的選手們最終是否回歸到美聲行業(還是只是把節目當選秀跳板),節目是否促進了音樂劇、歌劇等的大眾化。

《聲入人心1》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參照。鄭雲龍是第一季最大的獲益者之一。參加節目之前,鄭雲龍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且小有名氣的音樂劇演員,但音樂劇僅僅是保證他的基本生活而已,他的微博也只有幾千關注。節目播出之後,當前他的微博粉絲已經90萬了,他出演的音樂劇票價上漲,票源很快售罄。像今年初,鄭雲龍主演的音樂劇《信》第二輪演出正式開票,鄭雲龍發了一條“安利”的微博,卻被粉絲告知,全部門票已在開票後一分鐘售罄。隨後,鄭雲龍自己留言感謝粉絲的支持,稱“這一分鐘,我等了十年”。

但這是否代表了美聲/音樂劇已出圈?並非如此。比如當時就有人發現,在《信》門票秒空的同時,差不多同一時間在北京的另一場音樂劇,還有眾多的空位可供選擇。哪怕是現在,你打開大麥網檢索“音樂劇”,點開任何一場,都可以發現仍有大量票源可售。

換句話說,《聲入人心》火了,一些選手火了,“愛屋及烏”喜歡美聲/音樂劇的人多了起來,但經由《聲入人心》直接轉化為美聲/音樂劇/歌劇固定閱聽人的人,還是太少了。美聲/音樂劇/歌劇的市場化、大眾化道路仍道阻且長,相關從業者的生存現狀並不是太理想。

《聲入人心2》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畢業的袁廣泉一直沒找到工作,雖然他說原因是他不會唱中文歌,但也側面反映了美聲專業的工作機會偏少

《聲入人心1》“梅溪湖36子”如今的去向,也反映了這點。鄭雲龍當時參加節目的初心是,“我想以一名普通音樂劇演員的身份,讓更多的人了解我,了解音樂劇,喜歡音樂劇,走近劇場觀看音樂劇。”經由節目紅了之後,鄭雲龍依舊活躍在音樂劇舞台上,當音樂劇與《歌手》衝突時,也選擇退出《歌手》的比賽。哪怕如此,看看鄭雲龍的微博以及最近的活動,大部分還是與音樂劇無關。至於其他選手,除了回歸學校學習的,更多的也在演藝圈的其他方向(諸如演戲)著力。

這並不是說,“梅溪湖36子”一定得從事與美聲有關的工作,畢竟像音樂劇演員當前的生存處境普遍艱難,而演藝圈的其他工作可以更輕鬆地名利雙收,這是極大的誘惑,也是人“避害趨利”的自然選擇。何況,“梅溪湖36子”已經是大眾明星,粉絲希望在音樂劇以外的場合更多地看到他們,情有可原。

因此,筆者的“吹毛求疵”不是針對選手,而是針對節目組的。作為一個以聲樂為主題、推廣聲樂的音樂節目,《聲入人心》的志向不應僅僅是圈一塊地,湊CP、把節目捧紅,多賺一些廣告費就行了(《聲入人心2》首播的廣告實在是太多了,影響到了節目的節奏),它還應該有一個導向上的把控,在改善行業大環境上做得更多。

比如,節目要比選手更加冷靜、更加理智,從源頭上去浮躁,更致力於挖掘那些真正優秀的美聲選手,普及音樂劇/歌劇,而不是一味迎合觀眾的審美訴求,在美男和炒CP上做太多文章,甚至因為美男而犧牲美聲。比如在選人時,切勿急躁和激進,納入太多18歲左右的年輕選手,他們的基礎還不夠扎實,過早地接觸演藝圈的浮華,這很可能會拔苗助長。

總體來說,《聲入人心2》仍舊是一個專業的聲樂推廣節目,雖然首期剪輯等方面有不少批評,但它的核心仍舊是美聲。這一季請來了47歲的劉岩、39歲的鄭棋元等中國音樂劇的大前輩,請來了業界大神張英席,也從國內外專業音樂院校選拔了許多好苗子,他們都是實力派,需要更多關注,節目提供了極好的曝光渠道。這是節目有意義的地方。

劉岩演唱音樂劇《鋼的琴》中的選段《練習曲》,真正的“聲入人心”,令人潸然

而節目保留了張英席的一段話,也說得非常中肯:“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真正通過這個節目,了解我們是怎麽樣訓練成一個歌劇演員……我心目中的《聲入人心》,肯定不是讓孩子們一夜成名,第二天就覺得自己已經是歌唱家了,是個腕了。因為歌劇這個東西它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誰都逃不過這一關,他可能需要最少十年以上的訓練……”

張英席這段發言頗為中肯,美聲沒有捷徑,唯有訓練

令人擔憂的是,《聲入人心2》在選人上,恰恰有可能給年輕選手“一夜成名”的錯覺。這一季實力派不少,但偶像派的美男也不少。18歲的選手明顯增多了,很多剛上大一,有的還在讀高三。唱好美聲需要天賦,但更多需要後天的努力和練習,一個18歲的學生,整體實力有明顯差距。那為何節目急哄哄地選了好幾個18歲的孩子?

這一季18歲的選手不少,有的還在上高三

美男和美聲到底該如何均衡?可以為了美聲放寬對美男的最高年齡限制、容貌等的要求,但如果為了美男,過於降低對美聲的要求,甚至不知不覺中加劇行業的浮躁風氣和人才流失,那麽,節目組一定得審慎再審慎。

《聲入人心2》開篇,新的梅溪湖36子的亮相依舊會贏得“原來是美男啊”的讚賞,但只有當節目最終留給觀眾的是“原來是美聲啊”的審美認知,它才是真正的成功——無論是對於節目而言,還是對於美聲行業而言。

本期編輯 周玉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