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輕鬆看懂體檢心電圖,再也不用擔心被嚇著了

據體檢心電圖報告顯示,40%—60%的人有竇性心率不齊,尤其是青年人,5%—15%的人存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ST段抬高、壓低的發作率辨別到達15%—23%和10%—30%。


我們的心電圖報告上經常看到以下辭彙:

竇性心律

竇性心律不齊

早搏

房室傳導阻滯

ST-T異常

......

這麼多專業的名詞,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呢?

我們這些外行人不免心情忐忑不安,總害怕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那麼,到底是有病還是沒病呢?跟好朋友心電圖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竇性心律


竇性心律是正常的,非竇性才是有問題的。

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到「竇性」兩個字,就心慌害怕,很擔心是得了什麼病。

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竇性心律?

人們正常的心臟搏動來源於心臟右心房上一個叫『竇房結』的特殊小結節,從這裡啟動的正常心跳都稱『竇性心律』。

也就是說,「竇性」是正常的,非「竇性」才是有問題的。

二. 竇性心律不齊


竇性心律不齊是心電圖報告上最常見的描述之一,在青少年中比較常見。

竇性心律不齊說明竇房結受迷走神經的影響比較大,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一般情況下,這種生理性的改變沒有臨床意義,所以不必放在心上。

既然沒意義,醫生為何要寫在報告裡?難道是為了嚇人?

當然不是。其實,竇性心律不齊確實是一種異常,屬於心律失常的一種表現,雖然大多數情況,是不需要對它進行特殊處理的。

輕度的心律失常,一般都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而比較嚴重的心律失常則會對生命產生威脅,比如:病竇綜合征、房顫等,可引起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出汗,嚴重者可出現暈厥,阿-斯綜合征,甚至猝死。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不要慌,先由醫生判斷是病理性的還是生理性的。

生理性的大可放心,通過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比如減壓、改善睡眠等,就能改善。

如果是病理性的,就需要積極配合醫生檢查和治療。

三. 早搏


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衝動引起的心臟搏動,簡稱早搏。

早搏在健康人中也有相當比例,且隨著年齡增長,比例逐步添加。約90%的老年人可呈成屋性早搏、室性早搏。

早搏可見於正常人,或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常見於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等。

情緒激動,神經緊張,疲勞,消化不良,過度吸煙、飲酒或喝濃茶等均可引發早搏。

發現早搏後,一般很難自行判斷性質,應去醫院檢查有無隱藏的心臟疾患。

醫生會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進行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測,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者,還要做運動平板試驗。

如上述各項檢查均屬正常,則不需要治療。

如果不是疾病引發的,而是情緒激動、緊張、疲勞等導致的早搏,只需要調整好心理狀態就行。

四. 房室傳導阻滯


心臟電激動傳導過程中,發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間的電激動傳導異常,可導致心律失常,使心臟不能正常收縮和泵血,稱為房室傳導阻滯。

傳導阻滯是指心電從竇房結出來後,在傳導進程中遇到了阻礙。

報告假如呈現類似結果,那究竟有沒有生病呢,我們可以做些簡單的判別。

首先,覺得平常心臟有沒有不適感,如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呈現頭暈、眼花、疲憊有力等供血缺乏癥狀,就要考慮病理性;

其次,若傳導阻滯隻呈現在夜間睡眠時,活動後傳導阻滯消失,多屬生理性,尤其是迷走神經相對興奮者,如重體力勞動者、運動員等;而假如狀況呈現於白天,活動後不改善甚至加重,需考慮病理性。

右束支傳導阻滯在一般無器質性心臟病的人群中甚為多見,左束支阻滯極少見於健康人,大多數患有器質性心臟病。

五. ST-T異常


心電圖ST段改變一般包括ST抬高、壓低、延長和縮短。

關於ST段一般隻討論壓低,也稱ST下降。

ST段壓低大致可分為ST斜上型壓低、斜下型壓低和水準型壓低三種類型。

目前,公認ST段壓低程度以0.5毫米為界限。

當ST段呈水準型和斜下型壓低0.5毫米,往往被看作多數具有病理性意義,較多見於以心肌缺血為代表的冠心病,也可發生於心肌病、高血壓、洋地黃等藥物影響、電解質紊亂、運動員心臟和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ST-T並不一定意味著心臟病,也可以出現在正常人。

雖然ST-T改變是診斷心絞痛、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標,但具體情況還得做進一步的診斷才能確定。

ST—T改變本身並不具有診斷的特異性,影響ST-T改變的疾病與因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

此外,正常人中有ST段異常的約佔10—30%,T波改變者約佔15—20%,尤以女性、特別是中青年女性更為多見。

因此,單純的ST-T波改變並沒有具體意義,必須結合臨床情況作進一步的診斷。

當心電圖出現ST—T改變時,不應認為自己就是患上了冠心病,而應認真聽取醫生的意見,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

現在懂了嗎?心電圖專業術語,沒你想像的那麼可怕。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健康好朋友,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