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品質「優劣」如何斷定?這些「雷區」如何避免?

播放GIF

眾所周知,人們在描述中藥品質好壞時經常用「以……者為佳」、「以……者良」、「……者真」、「……為好」、「……為勝」等等的關鍵詞。別小看這一句簡單的描述語,它可以說是經歷了多年中藥生產過程的摸索和積累,特別是又得到臨床實踐的驗證總結出來的中藥品質評價標準。

這種評價標準不僅對於中醫藥從業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研究意義,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但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看到上述這些品質好壞評價標準之後,通常會因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產生習慣性思維,使人們對中藥的品質產生誤判。

1、不是所有藥材都是越大越好

很多人會認為藥材個頭越大,品質就越好。例如三七就以個大、肥滿、體重厚堅實者為佳,分等級的時候多以每500克20個、30個、40個分為一等品20頭,二等品30頭……等等。如果所有中藥材都是以個大、粗壯者為佳的話,那就會出現誤判的情況。

有些中藥就是越小越好的,例如川貝母在分等級時是以粒頭小而均勻、色白、有粉性者為佳,一等品:每50克240粒以上;二等品:每50克240粒以內。

▲ 川貝母

吳茱萸也是同樣的情況,以粒小、飽滿堅實、色綠、香氣濃鬱者為佳,分為大花、中花、小花三種規格,有的是大粒和小粒的兩種規格,但是無論如何分都認為小花吳茱萸品質較優,也就是直徑在2毫米左右、圓球形、多閉口、飽滿、表面綠色、香氣濃鬱者為佳。同理,青天葵也是以葉小者為佳。

▲ 吳茱萸

2、不是所有藥材都是越硬越重越好

除了論個頭大小之外,往往認為中藥堅實或體重者為好的也不在少數,如山藥、葛根、茯苓等均以質堅實者為佳,地黃以質堅實、體重者為佳,另外,沉香、降香都以體重、入水下沉者為佳等等。

如果你根據以上規律就認為所有中藥都以質地堅實、體重者為佳的話,那也就要犯錯誤了。比如防風質鬆軟者為佳,如果防風質地堅硬,則認為是死條、凍條,這都是質差用的詞語。同樣的例子,如黨參質柔軟者為佳、天然牛黃則以體輕鬆脆者為好。

▲ 防風

3、不是所有的藥材都是越老越好

一般人會認為,中藥生長的年限越長或者年齡越老就越好,如同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薑還是老的辣」,雖有引申之意,但多數還是符合植物隨著生長年限越長,其活性成分貯藏量就越高這一規律。但是從臨床用藥療效中總結出的結論也有出乎意料的實例,如烏葯、丹參、獨腳金等。

烏葯質地細嫩且粉性足者為佳,2015版《中國藥典》也明文規定了質老的烏葯不可藥用。丹參以條粗壯者、紫紅色者為佳,生長一年(當年)必須收穫,生長時間長了,丹參根莖會發生木質變化,嚴重影響藥效。獨腳金也是如此,一般以株長15厘米以內,深綠褐色,莖幼而帶有花蕾者為佳。香薷也是以枝嫩而帶花穗或不帶花穗者為佳。

▲ 烏葯

▲ 獨腳金

4、 不是所有藥材都是野生的好

原本大多數中藥材都是野生品,但是隨著用量逐年增加,野生品無法滿足於市場需求,因此,部分中藥材,特別大宗常用的中藥都在各地人工栽培或者養殖。那麼問題出現了——野生品和人工栽培品,哪個更好?

這應該說是從事中藥栽培和養殖研究者一直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全國中藥飲片炮製規範的制定,修訂發布中藥材生產品質管理規範(GAP),其意義在於將每個中藥栽培品種制定一套從選地、種子種苗選育、種植管理、採收加工、貯藏運輸等標準操作規範,以期有效控制人工栽培品的品質。

近年來取得明顯突破性進展,已經有很多常用中藥來自人工栽培,例如比如四川中江家種的丹參條粗壯,表面紫紅色,皮細、肉質飽滿、斷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油潤、質柔軟,纖維性少,味甜微苦,品質明顯優於表面粗糙,易呈鱗片狀剝離,體輕質脆,斷面紅黃色或棕色,疏鬆有裂隙的野生品。

▲ 丹參

還有巴戟天,有人認為野生巴戟天常因生長年限過長,質老木心粗,肉質不夠柔潤,而栽培品能夠掌握生長年限,且採收加工細緻,品質更優。何首烏、高良薑也是如此。

不過仍有部分中藥栽培尚有一定困難,有的經多年研究尚未完全成功,當前其商品供應仍靠野生,如冬蟲夏草、肉蓯蓉等。

▲ 冬蟲夏草

總之,個大、體重、質堅實、年限長表明中藥原植物生長健壯,營養豐富,其活性成分累積多,藥材品質優,還是符合大多數中藥品質好壞判斷的標準,但是那些不太符合「常識」的那些中藥同樣也應該得到重點關注這才體現出中醫藥行業內「辨狀論質」知識的全面性。

相關知識點

藥典中「略顯、略呈、略有、微有」等描述,具體是什麼意思?

藥典中很多有「略顯」「略呈」「略有」「微有」「微顯」「微具」等的描述,比如:西洋參的「略顯粉性」,三七的「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廣藿香的「莖略呈方柱形」等,還有一些炮製品的氣味描述,比如「微有醋香氣」、「略有醋香氣」。

▲ 西洋參斷面「略顯粉性」

▲ 廣藿香「莖略呈方柱形」

大家一定很好奇,到底這些「微」、「略」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區別?該怎樣理解和判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有的甚至是大相徑庭。特別在色澤和質地方面,更容易出現歧義。像清半夏的「斷面略呈角質樣」,有些人理解為必須看到角質樣,而有的人則理解為不仔細看,角質不明顯,或者可以沒有角質現象。

? ▲ 清半夏「斷面略呈角質樣」

關於這個問題,有專業人士顧問了河南中醫藥大學的中藥炮製學科帶頭人張振凌教授,國家中藥飲片專委會的張世臣會長以及資深的中藥飲片炮製大師等,均言:

其所有的「微」「 略」「稍」等都是輕微不太明顯的意思,或可有或可無,但還要根據材料代表性的區別,個體的感官差異。所謂的「顯」「有」「具」「呈」等,都是語言文字上運用的不同,實際上很難區分其具體的區別。當然,「顯」「呈」側重於視覺效果,是用眼可以看到的現象,「有」「具」則是整體效果,既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聞到的或聽到的和嘗到的現象。

總而言之,凡描述用「微有」「略有」「稍有」「微呈」「略呈」「微顯」「略顯」等的詞語,即使看(聞、嘗、聽)的到或看(聞、嘗、聽)不到,皆不可輕率的視為「不符合」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本能系統醫學論 」和「藥材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