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 重塑民營企業信用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徐學明 原載2018年第11期《財經》

  為了促進民營企業更好地發展,需要從政府、銀行、企業三個方面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重塑民營企業信用。

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 重塑民營企業信用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 重塑民營企業信用

  近一個時期以來,一些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相繼出現流動性緊張,甚至爆發信用危機,給市場帶來巨大震動。在債券市場,民營企業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2017年以來,銀行間及交易所債券市場共有41支民營企業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佔全部49支違約債券的83.6%,金額佔比85.2%。

  截止今年5月8日,非金融企業信用債券市場規模18.5兆元,其中,民營企業佔比9.9%,以一成信用債規模佔比,卻佔據違約債券規模和數量的八成多,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三大攻堅戰”之首。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規劃、標本兼治,一方面,要做好“拆彈”化解工作,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還要研究治本之策,要加快推進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並重塑民營企業信用。構建有利於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民營企業要專注主業、行穩致遠,銀行要提升服務能力,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給不同所有製企業以公平的待遇。對此,筆者嘗試站在一個銀行從業者的角度做些分析探討。

  一、民營企業的重要性

  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發展成為提升經濟效率、擴大對外開放、推進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成為解決民生就業、貢獻稅收、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我國民營企業總數已超過2500萬戶,民營企業的作用和貢獻可以用 “56789”來量化概括,即對國家的稅收貢獻超過50%,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佔比均超過60%,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70%,解決城鎮就業超過80%。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90%。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都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效率高、創新性強,在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培育發展進程中大有可為。以騰訊、阿里、百度、華為、小米、平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楷模,已經成為中國在世界的名片。除了大型民營企業外,更多的民營中小微企業分布在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他們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其中的佼佼者,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長為細分行業的龍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結構優化更新的新動能。

  二、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是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實現基業長青的基石。不管是蘋果、騰訊這樣的上市公司,還是華為、嘉吉這些非上市企業,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而我國民營企業中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的還是少數,大部分企業家族治理色彩濃厚。對中小企業來說,依靠血緣、親緣關係管理,是現實合理的選擇,然而部分民營企業在成長為大型企業後仍然沒有意識到完善法人治理的重要性,這就成為一個巨大的風險隱患。

  家族治理模式下,管理決策往往系於一人,企業發展對老闆個人嚴重依賴。在企業的傳承上,民營企業家創業階段“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勞精神,以及在企業中的地位和威信難以有效延續,使得很多民營企業老闆一直無法放心交班。據統計,A股民營上市公司中,實際控制人年齡超過50歲的佔到75.8%。打天下的一輩人終會老去,如果企業沒有真正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則未來發展將面臨巨大風險。

  (二)部分企業野蠻生長

  有的民營企業風險偏好強,擴張衝動大,往往是什麽賺錢幹什麽,過度加杠杆、盲目收購、跟風跨界,追求短平快,在促進企業擴大規模上“英勇無畏”。有的企業看似在快速擴張,實際卻是“虛胖”,經營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現金流支持沒有隨規模擴大而有效增強。有的企業扎堆進入熱點行業,客觀上導致過度競爭,一旦行業出現周期性調整,企業往往難以獨善其身,出現巨額虧損甚至停擺。“生於憂患,死於擴張”並非危言聳聽,民營企業要立足於“先強再大”。

  (三)多元化經營衝淡主業

  我國經濟總量大、增速快,經濟結構完整,發展機遇較多,這為民營企業多元化經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民營企業要分散經營風險、開展多元化經營有其客觀需求。但是一個企業的資源稟賦有限,而且隔行如隔山,多元化經營必然伴隨著諸多新問題新風險。沒有“金剛鑽”,卻想攬“瓷器活”,貿然開展多元化經營,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船小好調頭”是民營企業的優勢,但頻繁調頭就會影響前進速度。一部分民營企業在由小變大的過程中“這山望著那山高”,忽視了對主業的持續投入和深耕細作,在盲目多元化經營中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讓原本好端端的企業面臨困境,甚至破產倒閉。因此,民營企業多元化經營需要謹慎,尤其是實業企業跨界從事高風險、高資本消耗的金融業務,容易產生脫實向虛的結果,積累大量風險,更要慎之又慎。

  (四)資訊透明度低

  股權結構和財務資訊透明度低的問題,在一些民營大企業和大部分小微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大企業股權結構複雜,參股控股公司眾多,經營中存在大量的關聯交易。而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企業主個人和企業本身財務關係界限普遍模糊,雖然“肉爛了在鍋裡”,但不利於實際經營效果核算。

  經營財務資訊透明度低,也為滋生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溫床。個別民營企業在注冊登記時,有暗股東、虛列股東的情況,讓外界看不清企業實際控制人到底是誰。實際經營中,少數企業存在詐騙、逃廢債務、轉移資產、掏空上市公司、行賄等不良行為,致使一些民營企業家因此而受到法律的製裁,企業破產,員工失業,慘痛代價令人痛惜。

  (五)杠杆率不合理

  企業經營需要合理負債,但總體來說,過高的杠杆率會放大企業經營風險,而過低的負債水準也不利於企業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總體比國有企業杠杆率低,但也存在杠杆率結構性不合理的問題。例如,民營企業中的房地產企業杠杆率較高,是受行業特點影響,這比較容易理解。但部分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以資本運作、產融結合為名,跨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甚至把金融子公司作為其開展違規資本運作的平台和提款機,進而導致高杠杆率,面臨的債務風險成倍放大。

  與之相反的是,相當一部分小微企業由於缺少足夠的抵押品,難以符合銀行信貸準入條件,導致銀行無法對其提供融資支持,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

  (六)政策環境不夠完善

  民營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政府頒布了很多政策以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但是一些好的政策難以有效落地,在市場準入中,行政審批對民營企業要求相對更高,資源配置對民營企業也往往有意無意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反映出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還不夠完善,使得民營企業家對前景感到擔憂乃至焦慮。

  三、重塑民營企業信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的論斷,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同時提出要“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這是新時代民營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尚方寶劍”。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需要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民營企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金融是經濟的血脈,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為了促進民營企業更好地發展,需要從政府、銀行、企業三個方面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重塑民營企業信用。

  (一)政府層面

  一是構築親清的政商環境。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把新型政商關係定位為“親”和“清”,十九大報告又明確指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促進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製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是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石,有效構建需要政企雙方共同努力,政府要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好的環境,一視同仁,讓“親”“清”理念深入人心,加快形成政商交往的新風尚、新天氣。要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盡最大努力消解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歧視性限制和隱性障礙。要進一步減稅降費,降低企業負擔。

  二是打造健康的金融生態。重塑民營企業信用,政府和監管部門可以發揮更大作用。首先,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向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資金投放力度,加快組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重構全國融資擔保架構體系,提升小微企業增信能力,助力破解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第二,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實施,非標資產將加速萎縮,長期限、中低等級債券發行將會較為困難,而“再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企”問題必然進一步困擾民營企業。整體經濟去杠杆過程中,不能讓融資管道驟然受阻成為壓垮民營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建議在當前資管新規落地和降杠杆過程中,平衡好“監管周期管理、貨幣政策市場預期管理、財政稅收配套”等政策措施,避免多項政策同向用力過猛,影響民營企業正常融資,並由此導致大量違約事件,進而引發系統性風險;第三,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擴大發債市場容量,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第四,按市場化、法制化手段處置涉及民營企業的金融風險,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和債委會的作用,同時要嚴厲打擊企業逃廢債和欺詐行為。。

  三是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民營企業天然具有創新基因,要鼓勵創新,對民營企業合法經營中出現的失誤給予更多理解、寬容,讓民營企業家放下包袱,輕裝前進。要突出強化產權保護,以完善產權制度為重點,推動產權保護法制化,維護好民營企業自主經營權,打消民營企業家“不掙錢心慌,掙錢也心慌,掙錢越多越心慌”的疑慮。

  (二)銀行層面

  一是堅持服務實體,回歸金融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銀行立業之本。民營企業佔據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柱。銀行要不忘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初心,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抓手,在修複我國經濟失衡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尤其要重點做好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特別是對於符合國家戰略導向、擁有核心技術、主營業務突出,屬於新經濟範疇的民營企業,要加大支持力度。從社會屬性上來看,銀行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踐行普惠金融;從企業屬性上來看,銀行作為經營主體,要以有效控制風險為前提,在授信政策上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視同仁。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完善服務模式。銀行要結合民營企業特點,做好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服務大型民營企業,要進一步豐富產品供給,給企業提供信貸、票據、債券、現金管理、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財務顧問等一攬子交易銀行服務。服務小微企業,要在信貸抵押物上下功夫,合理放寬抵質押品範圍,豐富擔保方式,加強與各類協會、商會、核心企業、擔保公司等機構的合作,盡可能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中抵押物不足的問題。服務民營企業時,銀行要在風險可控條件下追求合理回報,更加注重滿足企業個性化、差異化金融需求,同時要通過加強內部管理、控制經營成本、縮短資金鏈條,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三是加強管理,有效控制風險。銀行要深入了解、及時跟蹤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立足於“既融資,也融智”,幫助企業管控各類風險。對於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建議可由地方銀保監管部門或銀行業協會牽頭,指導銀行業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授信規模上限,避免企業過度融資。堅持“盡職免責,失職察責”,對於出現風險的業務,若員工沒有盡到合規審慎義務,銀行要嚴格追責,以防止道德風險;否則應做到盡職免責,避免員工擔心被追責而“懼貸”“惜貸”。銀行要合理控制信貸投放,平衡好客戶、行業、區域集中度,避免風險過度集中。對負債率過高、偏離主業的企業風險要有清醒認識;對專注主業、有發展前景、暫時性出現困難的企業,不“一刀切”盲目抽貸斷貸,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給予緩衝,適當提高對民營企業的風險容忍度,避免多家銀行同時收緊授信形成共振,進而把企業推向流動性枯竭的絕境。

  (三)民營企業層面

  一是專注主業,行穩致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主業經營。成功企業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核心產品競爭力強,或者是圍繞核心主業拓展系列“家族”產品,比如蘋果公司。正所謂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德國寶馬、漢高等家族企業世代相傳、經久不衰,其秘訣在於心無旁騖,在於持續不斷地精耕細作。無數實例證明,盲目擴張、過度鋪攤子、跟風跨界是民營企業成長壯大路上的致命痛點。的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做大規模,提升產能是應有之義,但須有序推進,穩扎穩打,行穩方能致遠。

  二是合理控制杠杆,審慎對待產融結合。對於企業而言,金融杠杆猶如“魔杖”,用的好可以“撬動地球”,用不好則會把企業推向萬丈深淵,近年來,高杠杆已葬送了一大批優秀民營企業。因此,民營企業要慎用杠杆。何為“慎用”?慎用就是要把握好“度”,尤其不能通過高負債搞盲目擴張、收購,也不能借助布局“金控集團”開疆拓土。金融是特殊行業,本質是管理風險,且對資本金要求高,監管嚴格,與實體企業有很大區別。個別民營企業“野蠻生長”的規律在金融領域是行不通的。

  實體企業布局產融結合,要圍繞自身核心主業,處理好“產”和“融”的關係。“產”是主導、主業,“融”是支撐、輔助,“融”要圍繞“產”做服務,而不能以“產”為媒,把工作重心放到“融”上。民營金融的發展方向是專業化的有限牌照,而非多元化或泛金融的金控模式。歷史上,美國通用汽車以供應鏈為主導的產融結合的范例可資借鑒。另外,民營企業還要高度重視流動性安全,很多账面贏利的企業最終倒在流動性枯竭上,令人扼腕歎息。

  三是珍視信用,樹立民企良好形象。人無信不立,企業更是如此,民營企業要像珍視眼睛一樣珍視自身信用。首先要樹立誠信意識,“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其次是出了問題要勇於直面應對,不能轉移資產、惡意逃廢債,要與金融機構密切配合,共度難關;第三要做到財務資訊透明,很多銀行不願、不敢給民營企業貸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不透、吃不準企業財務狀況。民營企業需要健全財務管理,不搞“兩本账”,同時要清晰股權結構,使金融機構能夠全面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

  四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著眼打造百年老店。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確保民營企業長治久安的基石。伴隨著民營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經營管理也愈加複雜,家族企業潛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這時就需要考慮建立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比如要健全完善“三會一層”制度,董事長側重定戰略、把方向、管大局,同時要更加注重職業經理人的選、培、用、放(權),對於民企而言,管理層穩定至關重要,在這方面,阿里、騰訊、萬科、萬達等企業都有很好的做法。在股權結構上也可以實施多元化,嘗試混合所有製,引入互補性強、實力雄厚的戰略投資者。

  五是合規經營,履行社會責任。十九大明確指出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就決定了企業必須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開展業務,合規經營是不能突破的底線。過去一段時間,“老闆違法,企業倒下”的案例不勝枚舉。因此,民營企業要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堅守法律底線,增強合規發展意識,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樹立良好的市場口碑。同時,企業具有社會屬性,在守住底線的基礎上,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任何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在內,要想做的長、做的久,都必須履行好企業公民的義務,要對股東負責,對客戶負責,對員工負責,對環境負責,對公眾負責。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