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ll in互聯網下半場,京東金融做對了什麽?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

2013年9月,京東正式確定要做金融業務,劉強東指定時任京東商城CFO的陳生強統籌全局。在一次國外出差的路上,坐在副駕駛的陳生強問開著車的劉強東:京東金融讓我去做,你有什麽要求?

劉強東沒有提任何要求,而是提到了兩個原則:

第一、這個世界上最長久的事請,是做最苦最累的活,這是最有價值的事情,要去做;

第二、如果公司能賺100塊的利潤,賺70就可以了,留下30塊,不管給上遊供應商還是讓利給客戶,實在都讓不出去,你就給團隊加福利發獎金都行,反正你只能賺70塊錢。

2013年正值中國互聯網上半場的尾聲。O2O、網約車、互聯網金融……各種風口層出不窮。投資人和創業者像打劫一樣,瘋狂搶佔各種地盤,燒錢、補貼模式開始大行其道。大家都在試圖速成,賺快錢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王道。所以,當時劉強東對陳生強提的兩點建議,顯得“很不合時宜”。

擺在陳生強面前的挑戰是,第三方支付已經先後被阿里、騰訊拿下,誕生新玩家的機會非常渺茫;而當時螞蟻金服、陸金所都已成立,並且割據一方。

在陳生強看來,別說京東金融成為日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三巨頭”,就是怎麽找到一條生存之路,都是問題,更不會想到如今成為估值1600億人民幣的超級獨角獸。

千億估值的秘密:幫助傳統機構賺錢

在最合適割韭菜的年代,卻做最累、最苦逼的生意,這是劉強東和陳生強在2013年對京東金融的定位。陳生強的理解是,這是京東的基因:無論是B2C自營模式,還是自建物流、倉儲,京東一直都是電商領域“老黃牛”的代表。

基因決定路徑。京東作為中國最大的B2C平台,核心資源無非兩塊:中小企業供應商(B端)和數億消費者(C端)。京東金融怎麽做,首先就應該考慮這兩端的需求是什麽,而不是追什麽風口。

在第一波互聯網金融浪潮中,這類生意非常好做:各家公司將傳統金融業務放到線上交易,手段簡單,利潤卻源源不斷,典型的賺快錢、割韭菜的做法。

陳生強說這不是京東的做派,也應該不是京東金融的打法。所以他給京東金融設立了“生死時間”:要求團隊每3個月必須出一款優異的產品,“否則大概率會死”。

而且每一款產品,陳生強都有一個基本要求:和同類型企業相比,客戶體驗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做不到這些,便是零價值。”

就這樣,2013年12月底,京東上線了“京保貝”;轉年2月,上線爆款產品“京東收據”,3月30日“京東小金庫”和“京東支付”,7月1日上線京東眾籌……

在京東上市的2014年,京東金融架構起了七大業務板塊,陳生強交出了第一年的成績單。但此時,他發現這些業務並不能構建起京東金融的護城河,說白了,你能做,別人也能做。

金融的核心是風險定價,不能因為加上了“互聯網”三個字就改變其本質。這是陳生強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升華。

互聯網金融剛誕生時,傳統金融機構基本看不上,原因便在於薄弱的風控——這不是說把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就能解決的。

不僅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機構也為風控頭疼。2015年,各大銀行曾爆發“壞账門”,據統計,涉及銀行的平均壞账1500億,平均壞账率1.5%,名單中的18家銀行,共計壞账達1兆之巨。

企業的成功在於把控本質,如京東零售狠抓產品和物流兩頭,陳生強將京東金融的初步核心確立為風險定價,為金融機構保駕護航。

傳統金融模式中,貸款一億和貸款一萬的流程幾乎一樣,但前者的收益是後者的N倍。體量小的生意,很多金融機構不願意處理,因為綜合算來,做一個小單很有可能是負收益。

基於這樣的局限性,很多金融產品的目標客戶很有限:大企業、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高淨值的人群,產品只服務於特定區間。

因此,儘管“金融普惠”的理念倡導了很多年,小企業和諸多個體還是沒有任何感覺。金融機構不願意做普惠,因為從成本結構看來,這樣的買賣做一單虧一單,與生意的邏輯完全對立。

陳生強開出的藥方是,用科技手段幫助傳統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而不是顛覆或者替代它們。

2014年,多條產品線仍在摸索之際,京東金融便開始用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的歸納、推演,架構了第一代風控模型。到2017年底,該模型已更迭至第九代,變量達60萬。基於過去的數據,該模型還能預測未來,即可能會出現的新型風險,而不只是對過去的總結和歸納。

由於數據全部自行處理和運轉,京東金融大大削減了傳統風控模式帶來的巨額人力支出和時間成本。最苦、最累的生意,居然也可以變得如此性感,這是互聯網下半場給陳生強最大的啟發。

下半場製勝法則:線上與線下融合

中國經濟有三駕馬車,中國互聯網公司其實也有三駕馬車:流量、融資、需求。流量就是人口紅利,但這個紅利期已經結束了;融資就是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獲取流量、獲取市場份額,但這個方式越來越不work了,最近外賣、共享單車等賽道的洗牌就說明了這一點;只有深度挖掘用戶(客戶)需求,才是王道,這種增長方式永遠不會過時。

但對需求的挖掘,靠傳統方式也難以為繼了。比如電商如果還只是拚價格,而不是商品品質、用戶體驗,護城河就會越來越小;O2O如果只是拚人力成本,而不是效率,必然會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之所以產生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獨角獸公司,就在於技術進步催生的新的消費場景。所以,互聯網下半場的關鍵,其實是回歸技術。以往單純靠模式、靠Copy to China打時間差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增長周期,也來到了攻堅深水區。

其實過去幾年金融行業在中國一直都是互聯網重點關注的對象,但提起互金,更多是負面消息。根本原因在於,互聯網金融只是打著“互聯網”的旗號,並沒有給金融行業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改造和提升。具有科技含量的金融公司很多,但具有能力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不多。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在於,中國還有大量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互聯網特別是與新興科技趨勢的融合程度不高。金融行業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行業”,又是接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點領域,如何與科技實現有效對接就成了關鍵。

陳生強在剛剛結束的博鼇亞洲論壇上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到:“線上線下融合是必然趨勢,而線上線下融合的關鍵就是數字化,不再是O2O,而是O+O。”這句話怎麽理解呢?

互聯網的上半場解其實是一個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到了下半場,才是真正的融合、化學反應。所以未來融合的趨勢既是指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又包括傳統企業和科技的融合。這種時代背景下,科技公司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如何以數據和技術服務為脈絡,深入到實體經濟的各行各業之中,幫助各類實體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陳生強說,2013年京東金融成立之初,其實也是希望依托京東龐大的用戶群體做B2C業務,但很快發現中國其實不缺一家科技能力很強的金融機構,而是缺少一家能夠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這個判斷最終推動京東金融完成1.0到2.0的更新,即把自己的技術能力輸出給金融機構,讓業務模式從B2C轉變為B2B2C,也讓自己從一家金融公司變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用數據能力和人工智能技術去服務實體經濟,不應該僅限於服務業、還要把製造業、農業納入進來,讓傳統一二三產業都能夠實現從資訊化向數字化迭代。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最大增長點,成為下一時代的主導模式。

過去十年,正是因為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進步,才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從資源驅動轉向技術驅動,新舊動能也才開始轉換。所以說,未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可能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真正融合,而技術正是這種融合的連接器。

靠電商起家的京東在研發無人機送貨、以外賣為主營業務的美團在研發機器人送餐、做資訊分發起家的百度在研發無人駕駛……至於騰訊和阿里這樣的巨頭,也在通過大數據、AI布局新零售。可以說中國互聯網的競爭正在全面迎來比拚技術實力的下半場:互聯網公司進化成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再去服務、改造傳統行業。

在現在的市場上,有很多能夠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公司,但大多都是賣一套硬體、一套軟體或者一個數據庫,大多是產品導向,為經營過程負責,不能給金融機構帶去新的用戶,也不能帶去商業模式上的更新。

但京東金融的商業模式不一樣,陳生強解釋道:“這個模式先用數據和技術去解決金融的問題,然後帶著場景和客戶,把這些創新金融業務再還給金融機構。讓金融回歸金融,讓科技回歸科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