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生於謙為何能率明軍大敗瓦剌,打贏京師保衛戰?

有一首名詩我們都很熟悉,那就是出自明朝第一名臣於謙之手的《石灰吟》,以物明志字裡行間充滿天地正氣。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1398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和明末時期的將領毛文龍是老鄉,都是錢塘人。明時錢塘縣也就是如今的杭州市上城區,秦始皇時始置縣,名錢唐縣,唐朝時期為避諱而改為錢塘。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一身正氣的文天祥對後人影響甚深。於謙自幼聰慧過人,與眾不同,年輕時的於謙一直以文天祥為楷模,修得一身正氣。據說,有次有個僧人遇到於謙,見其相貌清奇,說他將來必成為挽救國家於危難的宰相,沒想到後來真應驗了。

於謙24歲中進士,步入仕途,後來成為挽救明王朝於危難之中的中流砥柱,結果被卷入皇爭受迫害而死,死後葬在西子湖畔。他和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1449年8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禦駕親征蒙古瓦剌部,結果在土木堡之戰中全軍慘敗,明英宗被俘,眾多文武大臣喪命。消息傳來,明廷大震,亂成一片。

瓦剌太師也先裹挾英宗要挾明朝未遂,遂於11月初,分兵兩路南犯京師:北路2萬人攻京師門戶古北口(今北京密雲古北口鎮東南)、居庸關(今北京昌平以北);南路也先挾英宗率3萬人攻紫荊關(今河北淶源縣東北)。

兵部尚書於謙危急之中冷靜應對,放棄堅守城池,率22萬明軍列陣京師九門迎戰。攻破紫荊關進抵京師的瓦剌南路軍,列陣西直門外。也先見明軍戒備森嚴,遂提議和談,索要巨額賠償,於謙堅決貫徹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和談不成,瓦剌軍發動進攻,於謙靈活應對,指揮若定,軍民協力,同仇敵愾。進攻各城門的瓦剌軍屢攻屢敗。北路軍在居庸關也遭到明軍強力阻擊入關無望。

明朝援軍逐漸到來,瓦剌倉皇而逃,明軍又乘勝追擊,在固安、霸州等地擊敗瓦剌軍。也先所瓦剌軍狼狽退往塞外,京師危機解除。

以於謙為主的主戰派將領積極抗戰,打敗也先所率的瓦剌精銳,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可謂扭轉乾坤,使明朝轉危為安。

於謙本為文臣,卻為何能指揮若定,挽大明於危亡呢?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於謙考慮周全,方方面面的準備工作做得相當充分。

第一,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明廷大亂,於謙立即著手穩定朝綱。群龍不可無首,國不可一日無君。因英宗的兒子尚幼,遂上奏太后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為明代宗,穩定了朝局,這一點至關重要。

第二,有大臣建議遷都南方,於謙堅決反對,主張堅守。認為一旦遷都,明朝將失去民心,必然會出現南宋的局面,得到太后和明代宗的認可。

第三,對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進行抄家滅族,並誅滅王振同黨,以平民憤,此舉甚得民心,為後來軍民協同作戰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不拘一格降人才,任用會戰善戰的將領,撤掉貪生怕死混日子的軍官,從全國各地征調大量精兵拱衛京師。

第五,趕製盔甲、軍器、戰車、火槍火炮等武器裝備;發動軍民挖戰壕,修固城池,從通州糧倉往京師運去足夠守城大軍用一年的百萬石糧,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戰前準備充分,戰時又根據戰場的情況隨機應變,進行靈活的調整和應對,於謙指揮的這場京師保衛戰,最終得以勝利,挽救了大明王朝。可以說,沒有於謙,大明或許就成為第二個南宋。

第二年瓦剌放回明英宗,恢復和明朝的臣屬關係。可悲的是後來英宗複辟,拚死挽救大明王朝於危難的於謙被陷害至死。悲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