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軍頹弱,還是明帝昏聵?英宗的膨脹幻想與土木堡的荒唐慘敗

你怎麽看土木堡之變與明英宗的個人水準?

公元1449年9月1日,明英宗朱祁鎮獨自呆坐在遍地狼藉的戰場上,面如死雞。保衛他的親兵早已被蒙古人徹底打散。孤立無援的朱祁鎮只能在惶恐中等待命運的安排。一個月前,他還躊躇滿志的幻想用禦駕親征,來彰顯天朝的威嚴。誰曾料,蒙古人僅用一天時間,就在土木堡擊潰了他的大軍。

史無前例的慘敗,讓朱祁鎮感到懊惱又費解:我大明朝堂堂幾十萬精銳,為什麽敵不過區區幾萬蒙古騎兵?究竟是蒙古太強大?還是明朝太無能!

也先太師的草原霸業

蒙古的四分五裂 成就了瓦剌人的崛起

自從公元1387年的捕魚兒海戰役以來,高原蒙古就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雖然他們依舊是明王朝重點盯防的對象,但眾多一盤散沙的小部落,已經不足以威脅明朝本身。

從明成祖到明宣宗,除了邊境上的小規模搶劫,蒙古人中再未出現過數萬級別的軍事行動。而當明成祖朱棣反過來遠征漠北時,各部落只能在明軍的攻勢下,落荒而逃。這種一面倒的形式,維持了幾十年時間。直至1439年,綽羅斯.也先繼承西蒙古瓦剌部的汗位,局勢瞬間發生了聚變。

唯一留存下的也先畫像

這位也先是瓦剌首領綽羅斯.脫歡的兒子。其父在1434年曾大敗東蒙古的韃靼部,襲殺韃靼部首領阿魯台。明英宗繼位後,脫歡又進一步吞並了韃靼人的部眾,成為東西蒙古實質上的霸主。但也先並未滿足於父親的成就,他在上位後繼續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建立了更加廣袤的勢力範圍。

公元1443年,也先帶兵南下甘肅一帶,降服了嘉峪關外的哈密、沙洲、赤斤等蒙古小部落。後來,他又轉而東征興安嶺附近的蒙古兀良哈部,開始有了威脅北京的能力。甚至一度征討更加偏東的海西女真部。

也先讓人看到了蒙古再度崛起的可能

經過數年擴張,也先的勢力達到極盛,似乎就要重現成吉思汗那種統一蒙古的盛況。按理說,他的下一個目標自然只剩下南方的明朝。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也先至少在初期並沒有打算入侵中原。

對於也先的擴張勢頭,明廷方面並非沒有覺察。早在1444年,就有不少失勢的蒙古人投向了明朝,並且向北京方面警告了也先正在大肆擴張。到1447年時,提督遼東軍務的王翱也上書指出,瓦剌的也先以追捕仇人為名,吞並周遭部落。先由北向南,後從西向東,現在甚至殺到東海邊侵略女真人。然而,得到消息的明廷,除了對邊將做出加強戒備的指示外,毫無出兵乾預之意。

雙方最後還是因貿易問題而開撕

1449年7月,貿易問題開始成為戰爭的導火索。也先太師以明廷在互市貿易中削減馬價為借口,率領3萬蒙古騎兵,浩浩蕩蕩開向大同。此舉也是揭開了明蒙大戰的序幕。

與平時的小規模搶劫不同,也先這次不光是為了獲得財物,更像是為了震懾明朝君主。因此,除了由他本人率領的這支軍隊外,還有派脫脫不花領兵3萬入侵遼東,阿剌知院領兵2萬進犯宣府。甚至還有一支數千人的部隊,在西面威脅甘州。換句話說,這時的蒙古方面總計出兵約8萬餘人,同時撲向明朝的四處邊防重鎮。一時間,告急文書猶如雪片般飛往京城,全面戰爭的陰雲布滿了明朝的北部邊疆。

近代人繪製的瓦剌本土地圖

年輕皇帝的膨脹幻想

朱祁鎮熱愛戰爭 卻從未上過戰場

對於明朝君臣而言,蒙古人的騷擾原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次也先太師的入侵卻著實令他們捏了一把冷。哪怕是早期的洪武朝,北方也從沒遭遇過如此規模的入侵。

面對嚴峻的戰爭威脅,從未上過戰場的明英宗朱祁鎮,居然躍躍欲試。他很快提出了禦駕親征的決議。皇帝的熱情是如此的高漲,以至於在決議的第二天,就命令全體京營官兵準備出征的行裝。

王振在死後成為了土木堡之變的最大背鍋俠

今人在評價明英宗的決策時,常常認為他是受太監王振所惑,行事不合常規。但這種論斷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政治環境。因為,明朝中前期的歷任皇帝,都有親自掛帥的經歷。也先的入侵,只是恰好給了22歲的朱祁鎮效仿先皇的機會。當年宋真宗親征的故事,在文人墨客的渲染下,又一直被看成正面典型。所以禦駕親征算不上離經叛道的做法。

何況在也先的部隊到來前,明英宗其實已經高坐京師的朝堂,指揮過規模浩大的戰爭。數十萬人在他的命令下,前赴後繼的進攻西南的麓川土司。儘管過程打的十分難看,但最終的勝利,還是讓朱祁鎮對自己的軍事能力有了很大信心。

明英宗曾發動數十萬人進攻西南的麓川土司

不過,皇帝的決議的確遭到了一許可證官的反對。因為很多文官覺得,陛下派將領出塞就能解決問題,沒必要親自前往。現在氣象酷熱乾旱,水草不夠人畜食用,會造成後勤麻煩。最後,皇帝本人的安危關係到江山社稷。萬一不測可能天下大亂。

英宗對這些不痛不癢的諫言,根本聽不進去。不耐煩之餘,就草草回了句:你們忠君愛國,朕都知道了。但逆賊已經在邊塞殺掠軍民,邊將屢請救兵,朕不得不禦駕親征。8月4日,朱祁鎮就率領一乾文武大臣,從京師起駕出征。

綜合各方的因素來看,在是否應該親征的問題上,明朝君臣都犯下了許多致命的錯誤。朱祁鎮把打仗看得過於簡單,自己卻根本不具備朱元璋、朱棣等先皇的指揮經驗。而更嚴重的問題是,明廷的大臣們雖然反對皇帝鎮親征,卻不敢點破反另一個關鍵理由——明軍此時的戰鬥力也不支持他的雄心壯志。

龐大的明軍京營 走上了自己的不歸路

頹廢的明朝軍隊

明朝表面上的強大 是明英宗幻想的源頭

表面上看,明英宗治下的大明正值盛年。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的赫赫軍威余音猶存。1444年,朱祁鎮還派4萬京營軍主動出塞,攻打蒙古的兀良哈部。但實際上,最遲不晚於宣德時期,明朝的軍政系統就已經頹廢不堪。

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僅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登基稱帝。由於朱祁鎮年齡尚小,天下正處於主少國疑的敏感時期,主持兵務的五軍都督府擔心京城生變,遂提出了補充京營的要求。這本是尋常政務,但需要補充的兵額卻一點都不尋常。據五軍都督府所報,當時京師的77個衛所,理應有是被253800人。但除了屯田和守城的部隊外,竟然有116400人被工部當勞動力使喚。只有56000人還作為常備軍在大營裡訓練。原本應該有18萬人編制的京營,缺額達到三分之二。

表面華麗的明軍京營

1437年10月,好不容易補足的京營兵額,又出現虧空。據管理京營的成國公朱勇上奏,京營中的五軍營因調遣及逃亡,缺額達25000多人。可見,京營雖然名義上是直屬天子的禁衛軍,但在明朝士兵眼中卻並不是什麽好去處。

京營的待遇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衛所兵就更加淒慘了。根據當時明朝人自己做的初步統計,各地衛所的逃兵多達120多萬。而且補充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逃亡的速度。這樣的情況發展到1449年,逃兵數量已經升至160多萬,佔全國兵額的一半左右。

相比京營 明朝的大部分地方軍更加不堪

數字本身就可以非常說明問題。明朝官兵如此熱衷於逃亡,必然是不滿於軍隊糟糕的待遇。工部喜歡對士兵的過度役使,戶部和軍官又要克扣糧餉,都是造成上述情況的重要原因。指望這時的軍隊去跟蒙古人死磕,顯然是癡人說夢。

可惜不食人間煙火的朱祁鎮,並沒有意識到這點。那些不稱職的大臣,也不敢讓他意識到這一點。因而在朱祁鎮看來,空缺的兵額不過是账面上的數字,憑借自己手上的資源存量,局勢依舊盡在掌握。

過往的小規模衝突 讓明朝對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高看

如夢初醒

也先的蒙古勢力已經具備了攻克明朝邊境城鎮的能力

就在朱祁鎮離開京城的前一天,總督大同軍務的西寧侯宋瑛和總兵官武進伯朱冕等人,在陽和口與也先的3萬騎兵爆發了大規模野戰。

當時的大同鎮,平時就保有數萬兵力,6月還有京營增援的3萬人。所以宋瑛等人要集結一支與也先規模相仿的部隊,不是什麽大問題。但結果卻是明軍全軍覆沒,宋瑛和朱冕雙雙戰死。監軍太監郭敬,靠趴在草叢裡躲過一劫。

宋瑛和朱冕都出身於武將世家,成年後一直擔任軍職,絕非不通軍務的紈絝子弟。他們的敗北,說明無論是指揮官智略還是軍隊素質,明軍都已經不如也先勢力。大臣們得知戰敗的消息,心裡愈發恐慌。

前朝留下的武人集團是明軍最後的戰鬥力保障

8月11日,明英宗的京營抵達宣府,再次接到大同的告急文書。隨軍的大臣們便紛紛上書,請求停止前進。英宗卻照樣在次日下達了行軍命令。

8月16日,京營抵達陽和口附近的陽和城。但卻發現城南遍地都是陣亡明軍的腐屍,嚇得眾人魂不附體。三天后,明英宗一行人總算抵達了大同。監軍太監郭敬趕緊向明英宗寵信的大太監王振,匯報戰況。他提醒後者,也先善於用兵,目前正潛伏在塞外準備埋伏明英宗的京營。直到這時,明英宗才感到害怕,開始和大臣們商議撤退。

也先時代的蒙古騎兵 依然在伏擊戰等方面具有優勢

最後的希望

今日的土木堡遺址

但在選擇撤退的路線時,朱祁鎮又犯了嚴重的錯誤。最初,為盡快離開危險區域,君臣商定從紫荊關借道還京。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大軍走到半路又改道從宣府返回。這一來一回耽誤的時間非常致命,直接導致尾隨在後的也先,咬住了京營軍的後衛。

1449年8月30日,京營剛從宣府出發,朱祁鎮就得到也先軍尾隨在明軍後方的報告。此時,皇帝本人還抱有一絲戰勝也先的幻想,命恭順侯吳克忠率軍迎戰。吳克忠自己原是蒙古人,早年歸降明朝。他曾多次隨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是一位久經戰陣的老將。但面對出生西蒙古的也先,這位東蒙古將領仍是招架不住,很快便戰沒於陣。

也先的核心軍力來自西蒙古 戰鬥力在東蒙古之上

傍晚時,吳克忠戰敗的消息傳回營中。朱祁鎮又派成國公朱勇和永順伯薛綬,領兵4萬迎戰。朱勇當時是京營中最受倚重的將領,不但參與過明成祖的北伐,還長期負責京營的日常事務。此時的京營人數,在9-12萬人之間。朱祁鎮交給朱勇4萬部隊,說明對他寄予厚望。不過,就是這點最後的信心,也很快被也先搗成了碎片。

在受命迎戰也先後,朱勇率軍返回雞鳴山的鷂兒嶺附近。明軍還沒來得及列陣,監軍劉僧就不顧地形情況,率部屬突入隘口。朱勇擔心劉僧有失,趕忙催兵追趕。結果全軍中了也先的埋伏,一起戰死在了鷂兒嶺。

至此,也先單憑自己的3萬騎兵,就消滅了明朝的三支大規模部隊。蒙古人在戰鬥中還擊斃一名公爵、兩名侯爵和兩名伯爵。

大量的武將與生力軍在土木堡戰役的前期就被消耗完了

無處可逃

土木堡戰役的進程

1449年8月31日,朱祁鎮的車駕抵達土木堡,而南側十五裡的河川卻已經被一支蒙古騎兵佔據。這支部隊正是受命攻打宣府的阿剌知院部。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朱祁鎮陷入了在傑難逃的境地。可能有人會問,阿剌知院只有2萬兵力,明軍為什麽不敢攻打他們?莫非純粹是被蒙古人嚇破了膽嗎?其實,在這危急時刻,皇帝手下的京營也所剩不多了。

京營的戰鬥力在英宗時期已經非常低下

京營軍自創設以來,分為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這三個部分。其中五軍營應該有10萬人,神機營要有7萬5千人,加上人數不多的三千營,要求共計18萬士兵。這18萬人裡,有8萬人是來自外地的輪戍部隊,10萬人是從京師附近各衛所挑選的部隊。前文已述,明英宗時期的京軍已經嚴重缺額。所以,朱祁鎮計劃出征時京營實際上只有13萬人左右。土木堡之前的三次大戰,又極大消耗了京營軍的有生力量。所以保守估計,此時的京營還剩下不超過8萬人左右。

反觀也先方面,本來就擁有3萬兵力的基礎,再加上阿剌知院的2萬人,則其在土木堡附近已經集結了5萬大軍。蒙古人大都是騎兵,京營卻有相當數量的步兵,因此不大的數量差距,對於也先而言已經不再是劣勢。況且蒙古人之前節節勝利,明朝方面則基本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

明軍在野戰中已經無力對抗也先

起初,面對固守堡壘的明軍,蒙古人也沒有太好的攻堅方案。但時值盛夏,明軍急需水源供給。然而土木堡地勢較高,士兵們挖不出地下水救急。為了把明軍引出防禦工事,也先假意答應退兵,讓明軍前往南側的河邊飲水。明軍如果答應,可能會被蒙古人圍殲在路上。如果不答應,只能等著被曬死。

結果,明朝君臣剛帶著部屬走到河邊,乾渴計程車兵們就自亂陣腳。他們爭相飲水,完全還顧得上維持防禦隊形。也先見狀,當即讓等候已久的騎兵圍了上去。明軍轉瞬間就被蒙古人衝得潰不成軍,棄甲狂奔。不少隨軍大臣也被射成了刺蝟。

亂軍之中,朱祁鎮帶著一群親兵想要突圍出去。但沒過多久,周圍人便被蒙古人打散,皇帝自己真個變成了孤家寡人。心驚膽戰的朱祁鎮只好狼狽地放棄努力,盤腿呆坐在原地。不久,一對蒙古兄弟將他生擒,當作戰利品獻給了也先。於是,這位一直幻想著親征漠北的大明皇帝,終於開啟了自己長達一年的漠北之旅。

口乾舌燥的明軍 因為失去防禦隊形而慘遭屠殺

孰之過

土木堡之後 文官集團徹底把持了明朝朝廷

後世文人在談及土木之變時,不論是官史還是私史,都習慣把責任推給明英宗的寵臣王振。但土木之變發生時,明英宗早已過了受人擺布的年紀。而且在王振死後,英宗還靠奪門之變,又做了7年的皇帝,全然不像是任人擺布的傻瓜。

所以合理的解釋是,土木之變的責任本來就出在皇帝自己身上。王振不過是給長官背了黑鍋而已。真正能給國家帶來災難的,從來都只有那些能力不濟或德不配位的獨夫。而不是那些在低下靠阿諛奉承來謀發展的小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