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泰證券李迅雷:從經濟學角度談為何要“少吃豬肉多睡覺”

豬價上飆漲成為此輪CPI上漲的主要誘因,按此上漲幅度演繹,預計CPI單月漲幅最高可達5%,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甚至會讓貨幣政策頒布節奏放慢。應對豬價上漲的舉措很多,如擴大供給,但這些多是短期舉措。

本文從經濟學角度,討論我們居民長期的生活習慣如何改善問題。

豬價上漲:誘發滯脹預期,增加開支負擔

近期豬價飆漲是關注熱點,10月CPI同比擴大至3.8%,而食品價格環比上漲3.6%,其中肉類價格環比上漲14.7%,而豬肉價格環比上漲20.1%,加速跡象仍然明顯,影響CPI上漲約0.79個百分點。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預計11月份CPI將達到4%,明年1月份或可達到5%。與此同時,10月PPI同比跌幅擴大至1.6%。整體來看,40個工業行業中,價格上漲行業減少了1個,價格下降行業增加了5個,工業品價格下行壓力仍然較大,10月份工業增加值大幅回落至4.7%,讓人擔憂工業通縮的趨勢延續,從而使得GDP增速進一步下行,滯脹疑慮油然而生。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大經濟體紛紛降息的背景下,我國央行僅僅把MLF下調了5個基點,遠低於普遍預期。我認為,央行延遲降息,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豬價上漲,拉動CPI大幅攀升,實屬多年來所罕見。

從居民消費開支結構看,豬價上漲已經讓居民在食品煙酒中的豬肉開支佔比大幅上升。如果按照今年三季度數據來觀察,按照每人每月消費2公斤豬肉(每周一斤)的水準來折算,居民購買豬肉的支出已經佔到了食品煙酒支出的近五分之一。考慮到10月豬肉價格續升,而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速總體處於緩慢回落過程中,購買豬肉的花費佔比進一步提升仍是大概率事件。

豬肉支出在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中的佔比

資料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注:豬肉支出佔人均消費支出中食品煙酒的比重=豬肉36個城市平均零售價(季度均值)*人均每季度六公斤(即每月2公斤或每周1斤)/全國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當季值

國人不僅豬肉吃多,卡路裡攝入量也超了

2018年,中國佔全球18.3%的人口要消費掉全球49.3%的豬肉,也就是說,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是全球人均水準的2.6倍,這實在太驚人了。2017年,全球共養了12億多頭豬,其中中國就養了6.9億頭豬。

由於受豬瘟持續蔓延、環保要求提高和上一年存欄率下降等諸多因素影響,2019年我國的豬產量佔全球的比重,從2018年的53.8%大幅下降至45%,這也是導致豬價大幅上漲的原因。估計到2020年,豬產量又將再度回升。

數據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有人說,中國人吃豬肉多,是因為我們吃牛羊肉少了。但實際上並不少。國務院辦公廳曾在2014年發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均肉類消費量為29公斤。但OECD統計,中國2014年肉類消費量為49.8公斤,我看到的更多統計數據大約為60公斤(其中豬肉就消費量就達到40公斤)左右,大約是全球平均水準的兩倍。看來,國務院的這一目標明年難以實現了。

我們還可以從人均卡路裡的攝入量來觀察居民的飲食消耗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卡路裡的攝入量與世界平均水準,以及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到了1995年,中國就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2004年前後,中國大陸卡路裡攝入量超過了日本,也超過了我國台灣地區,而與美國之間差距,也在不斷收窄。

中國與美日印人均卡路裡攝入量比較

資料來源:UN,OECD,World Bank,中泰證券研究所

由於人種差別,我們不能與白種人的卡路裡攝入量看齊。由於OECD的數據截止到2013年,如今又過去6年,相信中國人均卡路裡的攝入量又提升不少。但即便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中國比世界平均水準高出7.8%,比日本高出14%,更比印度高出26.4%。

我們認為,過去中國卡路裡攝入量的大幅提升,有利於身體強壯,這也是中國逐步成為一個體育大國的原因。相比之下,印度的奧運會獎牌數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計,與13億人口大國地位極不相稱,這與印度居民卡路裡攝入量過少有關。但目前中國豬肉消費量和卡路裡攝入量都過多了,反而不利於成為體育強國。

從農產品或大宗商品的產量或消費量的全球實際佔比看,除了豬肉產量和消費量佔全球近一半之外,產量佔全球一半或接近一半的農產品或水產品還很多,如茶葉、辣椒、西瓜、淡水魚、雞蛋、棗、貝類、人參等。從大宗商品看,鋼鐵、煤炭、水泥、鋁等的產量都要佔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消費量也差不多佔一半以上。

因此,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溫飽,而是“吃多了”的問題,後果是肥胖人口佔比快速上升。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近期對44萬成年人的調查研究,將腹型肥胖率定義為“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結果表明我國有近三成的居民都是“大粗腰”。並且呈現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東部少”的特點

其中,天津、西藏、北京、山東、黑龍江、河南是“粗腰重災區”,腹型肥胖率分別為52.3%、46.2%、45.0%、40.9%、40.5%和38.4%。如果把這個結果與31個省市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疊加起來,會出現有意思的現象。

腹部肥胖率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WIND,生命時報,中泰證券研究所

此圖顯示,並不是收入高的地區吃肉越多,更具體地說,收入水準相對低的地區,豬肉人均消費量估計超過發達地區,如坐標軸的第二象限與第四象限。其中,第四象限僅有上海與浙江,收入水準較高,但腹部肥胖率偏低,身材保持較好。而值得關注的是第二象限,以北部省份為主,收入水準儘管偏低,但腹部肥胖率水準明顯較高。也就是說,儘管從全國層面來比較,這些省份收入水準較低,但早已滿足溫飽問題,非但不會挨餓,反而出現了較高比重肥胖,也就“吃多了”。

既然吃多了,那麽,就應該少吃。少吃豬肉、降低卡路裡攝入量的好處,除了獲得改善身體條件外,還可以節約糧食,減少對外進口依賴度。如2017年中國大豆產量為0.14億噸,全球為3.41億噸,也就是說,中國大豆產量隻佔全球的4.24%,但為了養豬,中國不得不向美國等大量進口大豆,大豆消費量達到1.11億噸,佔全球的比重為32.4%。

有人說,多吃豬肉可以拉動消費,這應該符合經濟學原理吧。但隨著消費升級,服務消費的比重在不斷上升,美國的服務消費與實物消費的關係是2:1,也就是說,服務消費可以創造更多的GDP,消耗卡路裡所創造的GDP或許比攝入卡路裡創造的GDP要多。如今年豬肉支出在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中的佔比,比2016年那輪豬價上漲時還低,儘管豬價漲幅遠超2016年。其背後的邏輯,就是消費升級。

從前圖中可以發現,從2015年開始,我國豬肉消費量在全球的佔比就開始回落了,在豬肉消費量下降的同時,品質較好的黑毛豬肉的消費佔比在上升,說明今後豬肉消費總量還是會下降,消費結構更加趨向中高端豬肉。

縮短上班時間,延長睡眠時間

勤勞是我國人民的優良傳統,勤勞是為了過上好日子,豐衣足食。但現在的問題是,“足食”已經多過頭,為此卻付出了過長的工作時間。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2019年三季度周平均工作時間46.7小時,處在自2010年以來的高位。

根據2008年《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中每年250個工作日計算,即使是周平均工作時間46個小時,將相當於年工作時間為2300小時,這遠超OECD國家的平均數,約相當於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的水準。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與美國、德國之間工作時間的絕對差異存在拉大的跡象

中國與OECD國家就業人員工作時長(年化,小時)

資料來源:OECD,中泰證券研究所

除了工作時間過長,休閑娛樂和睡眠時間就相應減少。此外工作壓力過大導致的睡眠問題也成為普遍現象。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公布的數據,中國互聯網網民中有56%表示自己有睡眠問題。而工作壓力大成為網民失眠的最大原因,其次為生活壓力和環境因素。有四成職場人士經常需要加班且在0點以後入睡,超過25%的商務精英失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工作壓力大

失眠原因排行(2018年)

資料來源: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中泰證券研究所

睡眠時間少,除了工作時間長是一個主要原因外,上網時間過長也是一大原因。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用戶月均使用移動流量達7.2GB,為全球平均水準的1.2倍;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553.9億GB,同比增長107.3%。

(工作+上網)時間排在全球前列,運動+睡眠時間自然就減少了。因此,減少工作時間和上網時間,可以相應增加運動和睡眠時間,提高身體素質和睡眠質量。此外,我國生育率逐年下降,會加速人口老齡化進程,進而影響未來經濟增長。增加睡眠時間能否促進生育率提升?值得去研究。

如今,國內的馬拉松比賽場次呈現爆發式增長,據有關統計,2016年,在中國田協注冊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328場,參加比賽的總人次近280萬;而到了2017年,賽事總數已接近千場,參與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規劃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800人以上規模)達到1900場,創造GDP1200億元。

此外,在經濟增速下行趨勢下,今後就業壓力也會增大,為了擴大就業,不妨減少現有在職人員的工作時間。以工業為例,在工業產能利用率相對不高,製造業投資增速仍未修複的大背景下,工業經濟的整體形勢仍存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穩定就業人數、降低工作時間”或許是相對更優的選擇。因此,建議在“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下調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的目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