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歡迎關注。

正文:

現代地理學家多依據地貌劃分中國的地理單元,論高原,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論平原,有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古人則更喜歡從文化同質性著手、輔以山川形便,構建出許許多多充滿文化蘊味的地理區劃,如江南、塞北、中原、關中、河西、西域……

(部分古代地理分區,標注@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只是這些古代區域名稱,有的已經被歷史遺忘、不為現代人所用,如西域、塞北;有的則從人人爭相攀附的神壇上跌落,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區域名稱,如中原、關中。唯有“江南”在經歷千年起伏之後,仍能讓大部分中國人心生向往。

此處的江南並非字面意義上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種文化地理概念。其核心區包括長江、錢塘江下遊沿岸以及兩者之間的太湖流域,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不足全國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

(江南範圍示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Mapbox)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然而就是這樣一塊面積不大的區域,卻似乎集中了中國人對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許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例如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塞上江南”的名號就給了寧夏平原。“周宣政二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因謂之塞北江南”(隋代郎茂所著《隋州郡圖經》記載:有一批江南士兵被遷到寧夏吳忠,他們將吳忠稱為塞北江南)。

時至今日,我們的地理視野已經極為擴大,對中國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多樣性有了更多認識,卻仍有許多人將西藏林芝、新疆伊犁這兩個文化、地理與江南差異極大的地方分別稱為“西藏江南”、“塞外江南”。

中國人為何如此偏愛江南,甚至延續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事實上,與其他區域不同的是,江南的崛起並非一時、一地之功,而是在一千余年間五大城市輪番發力,將江南逐步推向經濟、文化上的巔峰。這五個城市又分別與它們所處的“江”“河”“湖”“海”密切相關,堪稱江河湖海的盛宴。

首先來臨的是:長江時代。

西晉末年在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重重打擊下,西晉宗室、士族大量南遷,擁有長江天塹之利的南京成為重建晉廷的最佳選擇。長江從南京的西、北方向奔騰而過可以阻擋來自北方的進攻

(南京段長江,自北向南視角,上方為南京城,攝影師@葛巨集軍)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再加上鍾山、石頭城、九華山、雞籠山等一眾山地丘陵橫亙於前,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環繞。

(第1張為鍾山,下方為玄武湖,圖片源自@VCG;第2張為外秦淮河與石頭城,攝影師@潘銳之)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山地河湖共同構成了對江南內部勢力的天然屏障,諸葛亮曾評價南京的地理優勢:“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出自張勃《吳錄》)。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南京即位,史稱東晉,此後南朝的歷代朝廷均接連在此定都,形成六朝古都:南京崛起。

(六朝包括東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下圖為南京紫峰大廈周圍建築群,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衣冠南渡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大量土地被開辟為農田。

(南京高淳農田,攝影師@李瑋)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農田的開辟增加了糧食產量也促進了人口增長,憑借長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南京成了江南人口與財富的聚集之地,碼頭經常停泊數以萬計的中外商船。以南京為中心的六朝帶動江南首次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今日南京長江沿岸,攝影師@李毅恆)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正所謂“金陵百萬戶,六代帝王都”,後世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傳》中言道“(南京)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

(南京內秦淮河,攝影師@劉承徭)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宗教也變得興盛起來,在南朝統治階層大力推行之下以南京為核心的江南地區寺院林立,唐代詩人杜牧也曾感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南京雞鳴寺,攝影師@李文博)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南北朝之後隋朝統一中國重新定都北方,此後的南京再也沒能在如此長的時間內成為“國都”,以南京為核心的長江時代結束了。

但頗有雄才大略的隋煬帝楊廣卻看到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趨勢,勾通南北、消彌差距成為當務之急,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啟動了:大運河,江南從此進入第二個時代:運河時代。

從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隋朝相繼開鑿通濟渠、永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它們共同組成了長度超過2000千米的大運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被連為一體。

(隋唐大運河示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Mapbox)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而江南地區原本就是河湖密集、水網交錯,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苕溪,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運河的修建將這些天然河道連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它連接村落,

(浙江南潯古鎮,攝影師@王威)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串起城鎮,

(浙江湖州,攝影師@盧文)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江南的錢糧、物產通過運河水系匯集到長江北岸的揚州再通過揚州轉運全國,北方的人才也經揚州直下江南,運河舟楫往來,穿行如梭,揚州商賈雲集、店鋪林立,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揚州崛起。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運河穿越揚州城,攝影師@楊奎)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到了唐代,朝廷繼續疏浚運河,揚州經濟、文化持續繁盛,“煙花三月下揚州”在當時文人騷客間廣為流行。

(揚州瘦西湖,攝影師@清溪)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中晚唐詩人尤愛揚州,曾在揚州做官的杜牧留下多篇詩作,寫盡揚州的富庶、繁華,也寫盡揚州的浪漫、多情。“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人張祜甚至感慨“人生隻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張祜《縱遊淮南》)。

(揚州五亭橋,攝影師@清溪)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然而“煙花三月”的揚州在唐末的軍閥混戰中被毀,以揚州為核心的運河時代也就此結束。

當歷史步入宋代,中國的經濟開發持續向南推進,江南的中心也從長江沿岸向南轉移,另一條大江出場了,江南隨之進入第三個歷史時期:錢塘江時代。

錢塘江發源於安徽境內,其杭州段河道蜿蜒曲折,故又稱“浙江”、“之江”。

(錢塘江大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一方面它通過浙東運河連接寧波、紹興,另一方面又與大運河的最南端相交,將浙北城鎮納入大運河水網,而杭州便是其中的交點。

(大運河與錢塘江在杭州的交匯處,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擁有如此便利交通的杭州,日益成為錢塘江兩岸的貨物集散地。宋陶嶽《五代史補·契楹屬對》有言:“舟輯輻輳,望之不見首尾”。

靖康之亂後,金兵的鋒芒將南京和揚州變成前線,杭州既遠離長江又有錢塘江的水運供給,開始進入南宋朝廷的視線。公元1138年,一度從逃往海上的宋高宗最終下定決心定都杭州:杭州崛起。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錢塘江沿岸的杭州,攝影師@朱劍棟)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隨宋廷南下的“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於常”,人口的增加再次加速江南的墾殖,皇帝也親自躬耕以勸農桑。

(杭州八卦田,南宋皇家籍田遺址,攝影師@祝嘉琪)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人口 、經濟的持續發展使得錢塘江時代的江南開始在經濟、文化上徹底超越北方,古人曾這樣感慨南北局面的翻轉。“維南多士,櫛比周行,北客凋零,曉星相望”、“公卿將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 (出自《永樂大典》殘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及宋代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杭州一躍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人煙輻輳、車馬喧囂,南宋詩人范成大的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更是讓杭州超越了普通城市,成為中國文士心目中的理想國。

(杭州,攝影師@朱露翔)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城市裡最有才情的管理者圍繞杭州西部一個數平方千米的湖泊,興修水利、鋪設路橋,歷經數代人的不斷營建,最終打造出了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景觀湖:西湖。

(杭州西湖,唐代白居易、宋代蘇軾都對西湖的營建貢獻極大,攝影師@朱劍棟)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正所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西湖,攝影師@張力)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然而,南宋後期蒙元入侵,杭州城遭到破壞,地位大不如前,以杭州為核心的錢塘江時代結束了。

但江南的整體崛起仍然不會終止,明清時期,江、河之後的“湖”開始發力,江南迎來第四個歷史時期:太湖時代。

太湖位於江南腹心、面積約2400平方千米,比深圳市面積還要大1/5,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周圍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均與它勾通相連,浩蕩的太湖水將江南小橋流水的秀氣一掃而空變得遼闊、浩瀚。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太湖,攝影師@趙永清)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太湖流域腹地的蘇州憑借豐富的物產、便捷的交通以及稠密的人口,開始走上一條與之前主要依靠行政因素驅動幾個城市完全不同的路線。這便是以工商立城:蘇州崛起。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陳捷陽)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宋元之後,桑、棉的種植在江南日益普遍,加上區域交通優勢,它們可以很快聚集到市鎮經過粗加工行銷全國。遠高於糧食生產的收益又進一步刺激其擴張,至明清時以蘇州為核心的江南,絲綢、棉布生產居全國之首,各地的商賈競相雲集蘇州。

乾隆時蘇州城東幾乎家家戶戶從事絲織業,全城紡機不少於1萬張,染坊約300到400家,工匠們甚至開始仿製西方的眼鏡、萬花筒。其他諸如食品加工、成衣、日用百貨、造紙印刷、珠寶、玉器、鐵器加工等等,也都分門別類,日趨專業。

(蘇州山塘航拍,攝影師@趙雪屯)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蘇州的繁盛也帶動了周圍市鎮的快速發展,例如吳江的震澤鎮。元代時僅為一小村落,居民不過幾十家,到明末已然發展成為擁有五萬人口的大鎮。著名的周莊、同裡也都是在明清時期壯大起來江南形成了市鎮、城市如眾星拱月的局面。

(周莊航拍,攝影師@石天金)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富裕之後的江南生活全面走向物質精致化,士大夫們建造起大大小小的私家園林,幾乎成為中國人“詩意棲居”的理想模板。

(拙政園航拍,攝影師@盧文)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物質精致化的同時是文化的精致,尤其是江南女性文化在太湖時代達到鼎盛。

出現了柳如是、徐燦、賀雙卿、陳端生、沈善寶等數十名女性詩人、詞人,並在全國形成一種江南“多才女”的形象。這些女性對江南在全國的“溫婉”形象貢獻巨大,在全國幾乎找不出第二個類似的地方。

(清代吳焯所繪柳如是畫像,有爭議,現藏哈佛大學福格藝術館)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富庶、精致、才女就像三個標簽讓太湖時代的江南進入了全盛時期,江南也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堆金積玉地,溫柔富貴鄉”。

(蘇州金雞湖,攝影師@曹志凌)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此後,清末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再次終結了江南的太湖時代,蘇州城大部被焚毀史書記載“所燒房屋皆系昔日繁華之地······盡成焦土”(吳大澂《吳清卿太史日記》)。

與此同時,江河湖海中的最後一個接過了接力棒,它就是東海。江南進入最新的一個歷史時期:海洋時代。東海是長江水系、錢塘江水系的最終歸宿,位於入海口的上海在海洋文明到來時便是整個水系的龍頭。

(黃浦江,攝影師@呂威)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1842年《南京條約》簽定,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崛起。

(上海,攝影師@呂威)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之後的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成為近現代中國最具有活力的區域。

(上海外灘,攝影師@袁博)

中國人為何偏愛江南?

從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時代到以揚州為中心的運河時代,從以杭州為中心的錢塘江時代到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時代,最後到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洋時代。

江南渡盡劫波,卻能在不同時代推動新的城市輪番崛起,帶動整個區域再次獲得新生為中華文明輸送無數精彩,中國人對江南的偏愛延續千年也便不足為奇了。

……THE END……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歡迎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