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城市歷史:杭州是怎樣煉成的?

領略了浙江的歷史

(點擊即可跳轉閱讀)

今天

接著隨坐觀君來感受

——杭州

之江大橋。攝影/陸圳雲

中國文學史上最美的語言,都留在了杭州。

曲院風荷,位於西湖西側。圖/視覺中國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最憶是杭州......

西湖集賢亭。攝影/陸圳雲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雨裡的靈隱寺。攝影/合金bullet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西湖楊公堤隱秀橋。攝影/朱露翔

千年之後,人間天堂在高歌猛進的城市化浪潮中,從未缺席任何可能引發爭議的話題。

城市治理的大數據理念、一路飆漲的房價、迅速壯大的“杭漂”、永遠處在風口浪尖的Alibaba……

▲G20杭州峰會舉辦地。攝影/張力視覺

“互聯網之城”高調姿態現身的杭州,如洶湧的錢江潮一般,總能成為目光的焦點。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這樣的杭州,是如何煉成的?

吳越蠻夷之地的轉身

被後世稱為“人間天堂”的杭州,原本並非是一片肥田沃土。

▲三江口(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攝影/周勇

於錢塘江入海口,地處杭嘉湖平原,西跨浙江西丘陵區,東屬浙江北平原,西高東低的地勢使早期的杭州內有湖水漫溢之憂,外有海水入侵之患,積水在平坦的土地上不易排出,水草沮洳,土壤鹽鹼化嚴重,被中原視為“吳越蠻夷之地”。

可就在這潮水橫流的荒原,約5萬年前,便有第一代先民——“建德人”,在新安江流域繁衍生息。

一塊牙齒化石,成為後人窺探這片土地文明源起的視窗。

▲1974年冬,考古人員於今建德市李家鄉新橋村後約兩裡路的一個天然岩洞中發現一枚“建德人“的牙齒化石和野豬、山牛、中國犀、劍齒虎等十餘種舊石器時期的動物骸骨化石。圖為建德人的牙齒化石。圖/網絡

和建德人相比,良渚文化的聲名或許更為人所知。

這種以“數量眾多、種類豐富、雕琢精美的玉器”聞名的文化,集中分布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和東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而刻有符號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為玉璧與玉琮。圖為玉琮。圖/圖蟲·創意

除了不使用金屬工具便將美石雕琢得精巧細膩外,良渚文化讓世人驚歎之處,還在於其造型規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

在第18屆亞運會閉幕式上,中國杭州作為下屆亞運會的舉辦城市在參加接旗儀式後舉行的“杭州8分鐘”文藝演出中,便設計了“讓杭州女孩手捧五千年良渚陶罐,水從陶罐中流出變成西湖、匯為錢塘江、由水滴到江海”的情節。

▲杭州八分鐘驚豔亮相。

良渚文化大約與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同時,傳說夏禹治水,東至會稽,大會諸侯,並在此舍舟登陸。因古人稱舟為“杭”,故將此地叫做“”禹杭。

——《杭州史話》

“禹杭”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逐漸變為了“余杭”。今天,在杭州市西北部,仍有一塊土地叫“余杭區”。

春秋後期,這片土地上最驚心動魄的故事當屬吳越爭霸了——那時,杭州一帶時而屬越,時而歸吳,“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不過,列國的紛爭,在秦統一六國後,煙消雲散。

千島湖。圖/視覺中國

秦帝國建立後,於靈隱山下設錢塘縣治,錢塘成為杭州的又一稱謂。但彼時的錢塘不過是個處於錢塘江邊緣地帶的蕞爾小縣,籍籍無名。

今天的杭州市在當時只是隨波出沒的海灣,西湖亦尚未形成,仍與錢塘江水連成一片。

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遊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的大石佛寺,位於今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此地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雨中的靈隱寺。攝影/合金bullet

運河鑿通,聚“半天下之財富”

杭州城市命運的轉折,源自京杭大運河的修建。

▲吳山廣場。攝影/朱露翔

隨著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命令的下達,杭州承擔起了“連接南北交通的水上樞紐和物資交易中心”的任務。

▲龍塢茶園。攝影/周勇

途經杭州的船既可取道錢塘江至今浙江中南部的睦、婺、衢等州,又可沿新安江進入皖南的徽州;往東亦能到達越(今紹興)、明(今寧波)二州,由浙東運河匯集明州的客貨則可下海南下福州、泉州、廣州。

▲ 采茶。圖/視覺中國

一時間“半天下之財富,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 靈隱寺羅漢堂。攝影/周勇

聯通北方的大運河給杭州帶來了大量棉花的同時,也縮短了杭州絲綢進入東都洛陽,深入隋唐貴族內部的時間和成本,“絲綢之府”的美名之所以能家喻戶曉,大運河功不可沒。

▲鄭和下西洋的豪船之上,載著彰顯國力的物資中,杭州絲綢便倍受各國貴族的喜愛。圖/視覺中國

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也沿著大運河自北向南,來到杭州,使吳越蠻夷之地前所未有地接近著中原文明。

▲京杭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其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圖/ 圖蟲·創意

但大運河的修建並沒有解決鹽鹼地的問題,飲水和灌溉始終是困擾杭州的“老大難”。一批得志或不得志的“高端人才”的到來,為西湖帶來了轉機。

▲壯闊的錢塘江大潮。圖/圖蟲·創意

“香山居士”白居易於長慶二年(822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捍湖浚湖,重疏六井,使市民能夠近湖而棲,安居樂業,同時也奠定了西湖“三面雲山一面城”的格局。

關於“西湖”二字的最早文字記載,就出現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中。

▲ 西湖集賢亭。攝影/朱露翔

盛唐過後,在五代十國的分裂亂世,杭州第一次以都城的面目崛起江南。

杭州臨安人錢鏐(liu)作為吳越國的開創者,受封於後梁,定杭州為吳越首府。“保境安民”促進杭州經濟的繁榮,“設撩湖軍、開浚錢塘湖,得其遊覽、灌溉兩利,又引湖水入湧金池,與運河相通”的政策,更令 “錢塘富庶盛於東南”。

▲西湖楊公堤。攝影/張力視覺

吳越國72歲那年(907年—978年),被時任國王錢弘俶“歸土納宋”,國都臨安也變成了北宋的州治所在地。和平過渡納入北宋的統一政權,為杭州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風雪中的西湖浴鵠灣。攝影/視覺中國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江河運輸的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起。公元989年,北宋在杭州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明州(今寧波)合稱“三司”,宋仁宗特賦詩讚美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

▲西湖最美的季節,從空中俯瞰西湖邊茅家埠,楊公堤一帶,秋色漸濃。攝影/張力視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於景祐元年(1034年)春正月被貶出守睦州(今杭州建德梅城)。重教化、興辦學堂的范仲淹受到百姓愛戴,至今,“思范牌坊“仍佇立在梅城鎮中心。

▲西湖太子灣。攝影/陸圳雲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到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又奉命任杭州知州。這位“文章太守”迅速解決糧荒之餘,亦疏浚西湖,常與同僚遊於西湖之上,拜倒在西湖的風姿之下。

長憶西湖勝鑒湖,春波千頃綠如鋪。

吾皇不讓明皇美,可賜疏狂賀老無?

——范仲淹 《憶杭州西湖》

▲西湖三潭映月。圖/視覺中國

蘇軾與杭州的淵源,更為深刻。兩度赴杭州任官的他,主持修築了橫貫西湖南北的蘇堤不說,還在疏浚西湖時於湖水最深處立三塔為標,形成了如今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三潭映月”

臨時偏安,繁華泡影

一百多年的繁榮發展讓杭州“勢雄江海”,也使其成為“靖康之難”後,南宋建都的不二之選。

▲雷峰塔。攝影/陸圳雲

受戰亂影響,北方的大批官員、民眾蜂擁南下,都城臨安自然成為接納移民的重要據點。

而移民的到來,給了杭州又一次重要的發展契機,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時代就此展開。

▲龍泉青瓷。2014年11月21日,為期三天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桐鄉烏鎮閉幕,龍泉青瓷被作為大會的特殊禮物,贈予了主要外賓以及馬雲、馬化騰、李彥巨集等業界大佬。圖/視覺中國

西湖的角色,也隨著南宋的建都,發生了變化。由昔日的農業灌溉用湖,變成了南宋貴族的“銷金窩”。

▲西湖黛色參天。攝影/陸圳雲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 林升

統治者們在西湖沿岸修建的大小花園多達四五百處,大量亭台樓閣遍布的西湖“一色樓台三十裡,不知何處覓孤山”,更形成“西湖十景”,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

▲西湖雪舫。攝影/朱露翔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范成大《吳郡志》

多數驕奢淫逸南宋貴族們,在西子湖畔沉湎享樂,把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重任拋諸腦後,終免不了高樓轟塌的命運。

▲西湖。攝影/周勇

饒是武有嶽飛,文有陸遊。在那個金兵入侵,戰亂四起的年代,這兩位心懷天下的忠誠之士,與沉湎西湖歌舞的貴族形成鮮明對比,但也終沒逃過“莫須有”的加害壯志難酬的無奈。

▲西湖楊公堤。攝影/朱露翔

元滅南宋後,南宋故宮毀損殆盡,終成廢墟。“西子亡吳,西湖滅宋”的觀點成為主流,直到明初,西湖都摘不掉“亡宋之湖”的帽子。

▲平湖秋月。攝影/陸圳雲

和“紅顏禍水”們的命運相似,冠以亡國之名的西湖,失去了被疏浚與維護的權力,遭豪門富戶佔湖為田,栽桑墾殖,一片慘淡,不複繁華。

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

儘管西湖在元朝受盡委屈,但杭州得益於元政府對大運河的翻修,與元大都(北京)直接相連,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終點,杭州與包括蒙古高原在內的北方地區聯繫空前加強,從根本上改變了她“偏於東南一隅”的局面,一躍成為當時世界體系的中心之一。

▲桐廬。圖/視覺中國

元朝統治者們不遺余力地推進陸地和海洋武力拓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海外貿易,與廣州、泉州和慶元等港口並列的杭州,臨海並佔據大運河南端的優勢,讓她成為“回回商人”貿易線路通往元大都和北方腹地的重要轉運站站

▲西溪天堂悅榕莊。攝影/合金bullet

所謂“山川之盛,跨吳越閩浙之遠;土貢之富,兼荊廣川蜀之饒”,說的正是杭州所處的交通和經濟樞紐地位。《馬可·波羅遊記》亦盛讚其為“世界上最美麗、最華貴”的“一座天城“。

▲遙望城隍閣。攝影/波動世界

而於元朝倍受冷落,“十裡湖光十裡笆”的西湖,卻在明中期,被一個叫楊孟瑛的人救於危難之中。

▲香積寺。攝影/陸圳雲

楊孟瑛疏浚整治恢復西湖規模,並仿效蘇東坡在西湖修築一條與蘇堤平行的長堤——“楊公堤“,與白堤、蘇堤並稱西湖三堤。

明清時期,隨著中國帝製時代最輝煌時期的到來,杭州城也再次以富庶聞名天下。

▲都錦生織錦,明朝便聞名全國,至清代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四川“蜀錦”齊名。分為裝飾性都錦生織錦和實用性都錦生織錦。圖/網絡

▲杭州扇子與杭州絲綢、龍井並稱“杭州三絕”。王星記黑扇素有“一把扇子半把傘”的美稱。圖/視覺中國

▲清康熙二年(1663年)逃學生杭州的張思家在城隍山下開設“張大隆”剪刀作坊,以“龍泉”鋼為原料打造剪刀。其子張小泉子承父業,品牌意識強烈的他將招牌改為“張小泉”,並加“近記”二字,以為正宗。圖/圖蟲·創意

地靈人傑的杭州,即便在清末民初那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仍湧現出大量人才。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部分圖。圖/中華珍寶網

杭州人龔自珍身處“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年代,仍然“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終喚來了一批仁人志士的降臨。

紅頂商人胡雪岩,用他的商業故事,側面記錄了一段清末的跌宕傳奇。

▲西泠印社大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仁、王裼、吳隱、葉銘等人,在西湖孤山之西南成立西泠印社,靠金石篆刻享譽天下。西泠印社名滿天下的同時吸引著四海精英,李叔同、豐子愷等亦入社成為社員。第六任社長啟功在西泠印社百歲生辰之際,題詞“千秋印學,百年名社”賀壽。攝影/陸圳雲

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富陽作家鬱達夫、“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劇作家夏衍等杭州名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不止改變了杭州,也改變著中國。

▲靈隱寺。圖/張力視覺

參考資料

1.沈金華 辛薇 主編 《杭州史話》

2.張麗華 《杭州:數據改變一座城》

3.智谷趨勢 嚴九元 《杭州被G20選中的最大秘密》

4.郭曄旻 《從歷史中走來 杭州如何一步步變成人間天堂》

5.鄭作時 《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6.金元歡 王建宇 《杭州城市發展中幾個特別值得憂慮的問題》

7.郭興 《杭州大數據應用:從國家戰略到城市治理實踐》

8.章卉 《北上深為杭州貢獻了近一半的“杭漂”工程師》

9.錢江晚報 《專訪執行總導演崔巍,講述杭州八分鐘的背後“機構”》

10.吳志堅 《元代杭州:從偏安政權首都到帝國南方統治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