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要誤解,中醫並非讓你素食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許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生病去兒童醫院看西醫,在門診病歷的下方都有一個表格,裡面清楚地標明了飲食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

所以,忌口本身與治療方法或方式關係不大,主要是由於疾病本身決定的。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低糖飲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而高血壓患者又要低鹽低脂飲食,少吃油膩少吃肉。中醫更重視忌口,如果病人做不到忌口,對療效影響很大。常言道,病人不住嘴,醫生跑斷腿。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疾病期間的忌口會不會導致缺乏營養?這個問題以前專門在平台寫過一篇文章,可以向前翻閱。

說白了,人體在患病期間,就像一個虛弱的國家或王朝一樣,消化吸收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比如感冒發熱期間,人體內部各種消化酶的活力是減弱的,所以許多人感冒發熱期間食慾不是太好,這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否則,吃進太多的食物,尤其是難消化的油膩甘甜寒涼之品,根本無法成功消化,結果就是不僅變不成精微物質,而且只能形成水濕痰飲,積食積滯這些半成品。這些半成品,如同一堆垃圾,不僅會影響疾病恢復,而且還行成一些列後遺症。

一個國家,如果太弱,來了一大批難民或移民,甚至是一種文化形式,此時若沒有能力同化。結果就是他們反客為主,必定生變,變成強敵,主人自己倒是被賠了進去,悔之晚矣。人體也是如此,生病期間,就如同一個積貧積弱,搖搖欲墜的王朝,此時更應管住嘴,嚴控海關,不能讓五胡亂華,衣冠南渡的歷史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而如果人體沒有生病,脾胃強壯,消化能力強,就沒有必要閉關鎖國,沒必要忌口。此時要放開了吃,吸收各種形式的營養,這是一種積極自信的狀態。如果此時也是忌口,這不吃那不吃,就如同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吸收任何外來科學技術與文化,高傲自滿,必定會走向衰落。華夏五千年,我們這個民族就善於吸收外來文化,仔細研究歷史就會發現,古代重要的外來文化基本都是漢唐兩代傳入的,因為那時的中國很強大,能同化,同化的結果就是讓自己更強大,人體也是如此。

所以,現代營養學也認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營養,即平衡飲食,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在世界飲食科學史上,最早提平衡飲食觀點的是中國。成書於2400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已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記載。

也就是說,健康期間都要吃些,不挑食不偏食,但不要過量,過猶不及。

中醫為什麼給人一種讓所有人都吃素的假象呢?因為我們面對的都是病人,多多少少身體都不健康,不適合大量吃那些應該忌口的油膩辛辣刺激等,那些會讓人體陰陽不平衡。我們就是通過飲食的控制,讓身體回歸原有的平衡。

有一個小孩,常年咳嗽,我認為他由於吃肉太多的緣故,造成濕熱痰濕,而且體質很不好,經常感冒。於是告誡其家長嚴格忌口肉類,吃了一段時間健脾祛濕的中藥,咳嗽痊癒了,而且體質也好了,很少感冒了。除了感冒生病期間,平時再吃肉也不咳嗽了,這就是把體質調理好了,吃肉也無礙。

一句話,生病必須忌口,若體質好無疾病則都可以吃,但不要玩命吃。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