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有種矮,叫爹媽覺得你矮……

作者|燕小六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春天=長高季”。

此類內容已成“姨媽貼”,每年春天都會翻出來炒一炒。(也包括正在蹭熱度的燕小六)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在超載資訊中,時常混雜一些“讓父母焦慮”的提醒。比如↓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該文指出:某15歲男孩的骨齡提前1年半,骨骺線差不多都閉合了。據此推論,男孩即使經醫療乾預,可能只會再長2厘米。最終身高不足1.65米。

據該文描述,孩子媽媽是一個對兒子身高很上心的家長。2016年許,曾帶兒子在當地醫院拍過一次骨齡片。當時,孩子的骨齡就有些偏大。其母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每天都要彈琴,左手比別的孩子活動要更多、發育得快。

據此,文章引用某專家觀點稱:“一些基層兒童生長髮育醫生錯誤地認為,彈鋼琴、拉小提琴的孩子骨齡提前發育是正常情況。但事實上,科學和客觀結論是:局部的肢體運動不會影響骨發育正常進行。”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骨齡到底是什麽?

通俗地說,骨齡=骨骼年齡。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兒科醫學研究所內分泌/遺傳室梁黎黎醫生介紹,骨齡能反應不同年齡骨骼成熟度,幫助判斷骨骼生長情況,並根據骨骺生長的程度,了解生長潛力。

拍攝左手腕掌指正位X線片(即骨齡片),是臨床醫生判斷骨齡的主要方法,主要觀察腕骨和指骨。

梁黎黎醫生介紹,人的腕骨總共有8塊,會按照特定順序,在不同年齡出現。所以,不同的腕骨大小、形態和組合,代表不同的骨齡。指骨亦如此。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圖片說明:圖片由梁黎黎醫生提供。

正常情況下,骨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別應在±1歲間,落後或超前過多即為異常。如果孩子骨骼出齊,骨骼間骨骺線消失,意味著骨骼再無生長太空。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局部運動會加速骨成熟?

有些醫生錯將“骨齡提前”視為正常,可能是因為:運動較多的部位,X光片能看出骨密度高、骨小梁整齊等特點。於是,明明是影響生長髮育的骨骺線閉合,被TA們誤判為“局部運動過多的結果。”

梁黎黎醫生介紹,運動確實會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增加骨骼對生長激素的敏感性。同時,科學合理的運動還能促進骨骼鈣化,增強骨力量等。

有研究發現,青少年運動員的股骨皮質厚度比一般青少年,要厚0.5~3毫米,但一般不會出現骨骺線提前封閉的情況。

有專家援引青少年運動員的事例稱: 那打籃球、排球的青少年運動員,上肢手指運動刺激量遠高於彈鋼琴、拉小提琴的孩子。他們個頭如何?

孩子長不高,因為爹媽

民間有種說法“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個說法同樣適用於身高問題。”梁黎黎醫生解釋,最終決定孩子身高的關鍵因素,是先天的遺傳因素。飲食、運動、睡眠等後天因素,發揮相對次要的作用。

臨床工作中,孩子的遺傳身高有一個簡單的測算公式。

男孩遺傳身高=(母親身高cm+父親身高cm)/2+6.5 cm;

女孩遺傳身高=(母親身高cm+父親身高cm)/2-6.5 cm;

梁醫生表示,當然也有“意外”。同樣一對父母,生下幾個孩子,身高可能都不一樣。這就像考試一樣,正常發揮的是多數,少數人可能超常發揮或失常。“這提示我們,多數人不需要乾預,但不排除有少數人可能翻盤,還有少數人可能需要幫助。”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圖片說明:台灣籃球運動員林書豪的父母(左一右一)和籃球運動員姚明的父母(中間二)合影。林書豪可謂身高逆襲之傳奇。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些矮是爹媽覺得你矮

上海新華醫院兒童內分泌科幾乎沒有“閑”的時候。每個工作日,總有許多家長陪娃候診。其中不少孩子是因為“身高不夠”前來就診。

梁黎黎醫生感覺,很多孩子看著不矮,對照生長標準,結果僅在平均數或均數偏下一些。但父母就是覺得不夠高,說孩子在班裡排隊始終拖尾。

這可能有3方面原因:

1. 參考標準不一。粗粗一列,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國都製作過“體重-身高生長髮育曲線”;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髮育研究室於2009年出過一版“中國2~18歲男童/女童身高、體重百分位曲線圖”是目前臨床應用較廣的;此外,各省市兒保部門還有標準,很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這一版。“我對比過,省市級別的版本上海的身高平均數比山東要高。父母看了,難免糊塗。”梁黎黎醫生說。

2.上述參考數據並非每年都會更新。如今營養狀況好,各年齡段人群的平均高度可能在增加。因此,孩子對照生長髮育標準挺好,但擱人堆裡,就顯得矮了。

3.父母太在意,出現“身高焦慮”。

“我們發現,寒暑假來看矮身材門診的孩子,一上午看50個,真正需要乾預、符合矮身材診斷標準的,就三五個,甚至更少。”梁黎黎醫生介紹。

判斷矮身材的標準

對於門診中“給孩子拔高”的要求,梁黎黎醫生認為,首先要合理評估身高,不主張不切實際地“拔苗助長”。

所謂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環境下,兒童身高較正常的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的人群身高平均值低2個標準差(-2SD)以上或處於第3百分位數以下。其中部分屬於正常生理變異。

百分位數和標準差是身高的兩種不同表達形式。

1.第3百分位數(P3):簡單說,即同一年齡、同性別、同種族的100個孩子,從矮到高排隊。站在最前面的第3個,就是P3。

以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髮育研究室製作的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表(女)來看↓,紅框內“3rd”即為P3。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外,生長曲線圖表最下方的那條曲線,也代表P3。孩子身高低於這條曲線,應考慮矮身材。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2.標準差(SD):這是一個統計學概念,指總體各部門標準值與其平均數離差平方的算術平均數的平方根。它反映組內個體間的離散程度。

專業名稱不好讀,咱們就看分析。簡單說,矮身材範圍是指身高位於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的人群身高平均值(-2SD)以下者。如下圖所示。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圖片說明:百分位曲線圖和標準差部門曲線圖,都是幾條線,使用時要認清。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般情況下,孩子生長會沿著正常曲線發展。如下圖,曲線1雖然在50%線上下穿梭,但整體來看,沒有明顯偏離這條生長曲線。因此,曲線1是OK的。

病理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生長曲線的偏移。如曲線2從15%跌破3%,跨越兩條百分位線,有較大跌落差。這說明生長速度變慢,可能存在健康問題,需要及時就診,查找原因。

除身高外,生長速度也格外重要。

孩子出生頭兩年,長得特別快。第1年前3個月能長12.5 cm。滿1周歲時,約能長出25 cm。1~3歲,每年能長10 cm左右。3歲到青春期發育前,生長速度會較均勻,每年約長6~8 cm左右。如果1年長不夠5 cm,提示要去醫院檢查。“所以,生長要放到一個時間段內看。”梁黎黎醫生說。

簡單畫個重點,當身高曲線出現以下情況時,應就醫檢查:

☆生長曲線超過97%百分位線(或高於+2SD),或低於3%百分位線(或低於-2SD);

☆生長曲線出現大幅度波動,比如跨越一條百分位線;

☆生長曲線出現平線,說明一段時間沒長高。

矮身材如何評估?

導致矮身材的原因,非!常!多!

梁黎黎醫生介紹,

1.有的孩子可能是內分泌激素不足造成的(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減低);

2.有的是家族性矮身材,此類型父母往往也矮;

3.有的是體質性青春期延遲,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晚長”,其父母往往也有“晚長”史;

4.極少數是骨病或染色體病造成的症狀性矮身材;

5.臨床上有個專業名詞特發性矮身材,是指“出生體重正常,生長激素分泌正常,沒有系統性疾病、沒有營養性疾病、沒有骨骼發育異常或染色體異常,沒有情感障礙,但就是長不高”。此定義包含家族性矮身材和體質性青春期延遲。

評估矮身材原因,首先排查外界因素,如疾病、飲食、運動、睡眠等。然後,確認有無家族史,如父母也矮,或直系親屬普遍發育較晚。父母帶孩子就診時,一定要告訴接診醫生上述資訊。

接下來,是完善各項檢查。

1.左手腕掌指正位X線片(即骨齡片)

2.常規檢查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糖,肝腎功能,甲狀腺激素檢測,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生長激素激發試驗(了解生長激素水準)。必要時完善性激素、HCG、AFP等檢查。

3.特殊檢查

包括腦垂體磁共振(MRI)等,以排除垂體疾病造成生長髮育障礙。部分孩子,特別是矮身材的女孩子,還需要做染色體檢查。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有些矮身材應終生用藥

“有時,我們難以查明矮身材原因,”梁黎黎醫生說,“若原因明確,部分孩子可以用藥物,如生長激素治療”。

“用生長激素,據說會得癌。”一些父母心生猶豫。

梁黎黎醫生解釋,生長激素的使用指征非常嚴格,“只有在明確適應證並排除禁忌之後才能用”。

大量研究發現,使用生長激素,不會增加新生腫瘤風險。對已經發生的腫瘤,這類藥物可能會讓它長得更快。臨床也會遇到腦部腫瘤治療後,繼發生長激素缺乏導致身高不長。這類孩子能不能用生長激素,醫生非常慎重。此外,對有腫瘤家族史和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用藥也會非常慎重。

一旦確認要治療,用藥時長不一樣。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症,理論上要終生用藥。成年後,每公斤體重劑量要較兒童期少。因為,生長激素除影響身高,還會影響糖、脂肪等代謝。國外很多成年病人都這麽做。但國內能堅持用藥至成年者,較少。

幼稚園就該治?

根據病因不同,生長激素治療的起始時間也有差異。在排除禁忌症的前提下,生長激素缺乏症導致的矮身材,4歲可以用藥乾預;特發性矮身材的起始乾預時間是5歲;小於胎齡兒如在4歲仍不能實現追趕生長,可開始治療;對Turner綜合征患兒,可早至2歲時開始治療。

但更多父母是等到孩子上小學,甚至初中,才來就診。此時,對那些確實需要早期乾預的孩子而言,就是耽誤了。

早期乾預對需要治療的孩子來說,有3個好處:

1.孩子年齡越小,體重越小,用藥劑量越小,費用越低(藥物劑量按照公斤體重計算);


2.常規生長激素要每天居家注射。若等孩子上學後再治療,用藥有所不便;


3.生長乾預是一場賽跑。乾預早,相當於長跑,有更多時間和骨齡太空追趕。若熬到十四五歲再乾預,就變成百米衝刺,追趕太空有限,效果相對差。

真有“長高寶典”?

更多孩子都是“人群中的大多數”,普通身高、普通體重。梁黎黎醫生表示,對這些孩子而言,生長乾預更多靠外界因素,最重要的“秘訣”就一個字:睡。

生長激素在睡著後,分泌明顯增加。早睡、多睡,才能長得高。“1歲內嬰兒長得快,很大程度是因為因為TA們整天都在睡,生長激素分泌充足。學齡期的孩子最好能在20:30前,上床睡覺。”她表示。

此外,均衡營養、多運動,也有利於長高。在各種運動方式中,游泳強調伸展性,無負重,是很不錯的選擇。還主張讓孩子多在戶外、曬著太陽跑跑跳跳,自然補充維生素D。

最後提醒:

彈鋼琴、拉小提琴,不會導致孩子骨齡提前。

若發現孩子生長緩慢,老不長,請盡快到正規醫院兒童內分泌科就診!

專家簡介

彈鋼琴的孩子長不高?專家稱:沒聽說過!

梁黎黎

201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獲兒科學博士學位,年度“上海市優秀畢業生”。2011.7-2013.7在新華醫院兒科基地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2013.8起擔任新華醫院小兒內分泌遺傳科住院醫師,2014.9-2017.8完成上海市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小兒內分泌遺傳代謝專科),現任新華醫院小兒內分泌遺傳科主治醫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上海市衛計委課題一項,上海市教委課題一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5篇。

資料來源:http://mp.weixin.qq.com/s/ZsngB3wqplmDIKRySVnA7A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