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文輝:擴大開放引入“活水” 同時也要過濾“汙水”

  新浪財經訊 5月19日消息 由清華大學主辦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今日開幕,本次論壇主題為“新時代金融改革開放與穩定發展“。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陳文輝出席會議並在開幕式中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只要管控得當,對外開放對中國的好處遠遠大於風險,但在擴大開放引入“活水” 的同時,也要過濾“汙水”。

  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他指出,需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一是要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平衡的原則,完善監管規章及配套制度建設;二是堅持穩妥有序、平等互利;三是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準。

  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發展成為萬噸巨輪,一定要到更廣闊的大江大海中,才有更大的發展太空。所以,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可以增強中國金融系統的活力,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這也是推動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

圖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陳文輝圖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陳文輝

  以下為嘉賓發言實錄:

  尊敬的周行長,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應邀來參加“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與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共同探討“新時代金融改革開放與穩定發展”的主題。

  今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四十年來,中國金融業不斷改革創新、擴大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們又迎來了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開放型經濟體的新時期。

  在最近召開的博鼇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習近平主席還提出了擴大開放的四個重點領域,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主動擴大進口。在博鼇論壇上,習主席強調,對外開放重大舉措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

  銀保監會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加快推進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近期已推出一系列對外開放舉措,並積極推進各項開放措施盡早落地。我非常高興能借此機會,與各位嘉賓一起簡要回顧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開放的歷史,探討未來開放的趨勢,以及如何在開放進程中有效防範和化解潛在風險。

  一、銀行業和保險業近40年的開放歷程

  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進程經歷了幾個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至加入WTO前,銀行業和保險業開放主要是在特定地域和部分業務領域以試點的方式進行,開放的程度有限。例如,銀行業方面,外資銀行最初僅能在限定地域經營對外資企業及境外居民的外匯業務,1994年開放地域逐漸擴展到全國,1996年後逐漸在上海等地放開人民幣業務試點。保險業方面,1992年上海成為對外開放保險業務的首個試點城市,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作為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此後試點城市逐步擴大至廣州、深圳等。

  自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在承諾期內切實履行對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全面開放承諾,在業務領域和地域範圍方面逐步擴大。銀行業方面,當年就放開了外資銀行對全部客戶的外匯業務,在五年過渡期內分步取消了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和客戶對象限制,並主動放開外資銀行金融衍生品、託管、代理保險等新業務範圍。保險業方面,取消了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合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東持股比例,並逐步允許外資非壽險公司經營除法定保險業務以外的全部非壽險業務,允許外資人身險公司經營全面的壽險業務,以及取消外資保險公司就非壽險、個人意外和健康保險有關業務向指定再保險公司分保的要求等。

  在履行入世承諾的基礎上,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部門還推出了一系列主動開放措施。例如,進一步放寬了外資市場準入條件;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以外促內推進中國金融業改革;允許外資設立和投資入股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豐富外資經營業態;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外資營商便利度等。

  之所以持續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因為我們深知開放是改革的需要。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開放作為一種重要的改革手段來運用和實施,並不是說我們逼得沒辦法了才來改革開放,我們是主動的對外開放。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在華蓬勃發展,外資機構數量穩步增長。銀行業方面,截至2017年末,共有外資銀行業營業性機構209家,外資銀行總資產3.24兆元,同比增長10.76%;2017年全年外資銀行淨利潤146.46億元,同比增長14.59%。保險業方面,共有外資保險業營業性機構71家,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1.03兆元,同比增長13.33%;2017年全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140.06億元,同比增長35.7%。

  過去40年,金融對外開放全面提升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準和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健全;銀行保險機構服務能力和水準持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顯著增強;金融監管框架不斷完善,監管有效性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銀行業保險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融入全球化進程加快。當前,我國銀行業按總資產規模已居全球第一,保險業按保費收入已居全球第二,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有4家來自中國,1家中國保險公司也就是平安保險公司,作為新興市場唯一代表進入全球九家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之列,其它的八家都在歐美。全球系統重要性機構雖然提出了更高的資本要求和監管要求,但這有利於中國金融機構的健康成長,有利於中國的金融穩定,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銀行和保險市場。

  二、當前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銀行保險業經歷了不平凡的深刻變革,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是,在中資銀行業和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外資機構的市場份額卻一直維持在較低水準。至2017年末,外資銀行總資產佔銀行業總資產比重僅1.32%。而不論在英、美等發達金融市場還是在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外資銀行資產份額均超過10%。與此同時,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也維持在較低水準。雖然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市場份額較低源自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否認目前仍存在製約外資發揮業務優勢的制度因素。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利益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改革步入攻堅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一是從內部動力看,銀行業和保險業需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長官小組第16次會議上指出,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通過開放促進我們自身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更新的關鍵期,經濟生活中“脫實向虛”的風險苗頭不容小覷,經濟發展需要金融開放強有力的支撐。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將有助於利用好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挖掘外資機構的特色金融服務,實現“以外促內”,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二是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中資機構“走出去”要求實施內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當前,我國與美國、歐盟商談的國際協定均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基礎制定,對金融業開放、業務開放和市場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外發達經濟體對外資金融機構很少設有數量化的準入限制,部分國家因其機構在華受到限制而對中資機構準入采取嚴格對等措施,使中資金融機構海外發展受到影響。通過主動推動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境內金融市場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度,也有利於為我國金融機構境外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行業已具備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一是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體系已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剛剛講了系統重要性機構,這些機構都是世界五百強,其實我國位列世界五百強的機構遠遠要多,光是保險業現在就有六家,有的機構還沒有上市,如果上市的話可能還會進一步的增加。二是我國對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逐漸增大。中國在全球金融規則制定的主導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中擁有3個席位,和美國一樣多;如果加上香港地區的席位,中國是世界上擁有席位最多的國家。三是我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管能力獲得國際認可。IMF和世界銀行開展的金融穩定評估,對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水準均給出高度評價。2018年2月,原保監會負責人作為新興市場代表,首次當選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執委會副主席。副主席的席位是我們花了多年工夫才拿下來的。此前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主席永遠是歐洲人佔著,副主席永遠是美國人、日本人。這次,我們以新興市場的名義堅決要求專門設立相關機構負責整個新興市場保險監管的一些規則制定的協調等事務。同時,我國保險監督管理機構還是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執委。所以說,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能力和話語權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國有句古話,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前,中國的經濟就像一葉小舟,可以在湖泊、小河中航行,風浪大時可能還會有風險。現在,中國經濟已經發展成為萬噸巨輪,一定要到更廣闊的大江大海中,才有更大的發展太空。所以,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可以增強中國金融系統的活力,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這也是我們推動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

  三、當前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

  在金融開放方面,習近平主席在博鼇論壇宣布,“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確保落地,同時要加大開放力度,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範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

  中國銀保監會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各項開放措施落地:

  一是放寬外資投資和設立機構條件。確保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鼓勵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引進境外專業投資者。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有子行和分行,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

  二是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太空。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近期,中英合資的韋萊保險經紀公司成為首家獲準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

  三是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對外國銀行境內分行實施合並考核,調整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管理要求。

  為確保上述對外開放措施及早落地,中國銀保監會正在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同時也在同步受理對接各項開放措施的準入申請。近期,已有一些外資金融機構表達了在華新設機構或增持股權的意向,我們將根據既定的開放方案做好政策和準入輔導,推動一批對外開放舉措適時落地。

  四、有效平衡開放與風險的關係

  我們注意到,在推進開放工作的過程中,業界和公眾也很關切開放的潛在風險。但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開放才能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加入WTO之初,銀行和保險業的基礎還非常薄弱。因此在加入WTO之時,很多人都比喻“狼來了”,擔心中國能不能經受住對外開放的考驗。事實證明,我們不僅經受住了考驗,還不斷地發展壯大。外資的進入,不僅帶來了新的產品服務和經營理念,還“以外促內”,促進中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公司治理、業務經營、風險管理等多方面有顯著地提升,帶來了中國銀行和保險行業整體的長足發展。因此,實踐證明,只要管控得當,對外開放對中國的好處遠遠大於風險。

  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引入的外資機構必須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充足的資本實力,雙方監管機構保持了良好的溝通。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將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要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平衡的原則,完善監管規章及配套制度建設。我們的對外開放不是毫無管理、敞開大門,而是以配套機制和制度建設來取代數量性的限制。當前,銀保監會正在進一步修訂完善《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並在加緊制定頒布關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保險代理人等一系列新的監管配套制度。同時,我國正在自主推進的保險監管制度體系——償二代建設,已在全球與美國RBC標準和歐盟償付能力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並向亞洲國家和地區推介。與此同時,金融監管法規也將和國家經濟安全制度做好銜接,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做好配套制度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二是堅持穩妥有序、平等互利。金融對外開放部分措施可以先試點再推開,“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的理論和制度優勢,相關改革措施要謀定而後動,一旦時機成熟就堅決推行。同時,我國對外開放還必須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開放不是“一刀切”,也要講互利互惠。那些讚同開放、支持合作的國家和地區就能從中國乃至全球金融開放的成果中受益,那些懼怕開放、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和地區,只看重短期的收益,長期的競爭力一定會受損。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趨勢,我們一定要倡議開放共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是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準。銀保監會將始終堅持“監管姓監”,堅決落實好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各項要求,有效解決金融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逐步建立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持“嚴”字當先、敢於亮劍、敢於碰硬,堅持嚴罰重處,始終保持整治銀行保險亂象的高壓態勢,扎緊制度籠子,防止野蠻增長,為對外開放保駕護航。同時,根據國務院長官同志的要求,銀保監會的監管幹部還要努力做到“忠、專、實”,成為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監管人才,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習近平主席在博鼇論壇講話時指出“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成功”。銀保監會將堅定不移地推動金融業改革開放,確保各項銀行業和保險業開放措施及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斷提升銀行業和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和國際競爭力,為我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做出應有貢獻。

  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