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結婚率下降趨勢明顯 應警惕“低欲望社會”風險

  結婚率下降趨勢明顯 應警惕“低欲望社會”風險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李果

  8月初,民政部發布《2017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對過去一年全國的結婚數據進行了統計。

  2017年內地居民的結婚人數和結婚率延續了過去幾年的下降趨勢——結婚登記的內地居民為 1063.1 萬對,比上年下降 7.0%,其中結婚率為 7.7‰,比上年降低 0.6 個千分點。

  這一數據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通過比對各項統計數據,並結合城市發展,最終得出如下結論:

  1,結婚率下降,與1988年後人口出生率逐漸下降有直接關係;

  2,受教育程度提高,讀書年齡增長推遲了結婚時間;

  3,近年來的房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影響結婚率的新增因素。

  為何結婚率逐年走低?

  結婚率和結婚年齡是衡量一個地區或國家婚姻發展情況的重要變量指標。

  8月初,民政部發布《2017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對過去一年全國的結婚數據進行了統計。

  2017年,各級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構共依法辦理結婚登記的內地居民為 1063.1 萬對,比上年下降 7.0%,其中結婚率為7.7‰,比上年降低 0.6 個千分點。在年齡段上,2017 年25-29 歲辦理結婚登記佔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大,佔36.9%。

  就結婚率而言,綜合過去統計數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分析,結婚率的轉捩點出現在2014年,這一年,全國的結婚率為9.0‰,從而結束了從2002年開始的連續12年的增勢,當年的結婚率較2013年下降0.3個千分點。而2017年,這一數據進一步下降至7.7‰,同時,結婚登記數和25-29歲年齡段結婚率亦雙雙下降。

  是什麽因素影響了結婚登記數和結婚率的下降?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通過查詢歷年統計數據發現,受國家生育政策影響,近30年來的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或是導致上述兩項數據下降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以結婚登記年齡段比重最大的“25-29歲年齡段”人口為例,可推算出該群體的出生時間在1989年-1993年之間。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對於人口出生率的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在1989年-1993年間,我國的人口整體出生率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分別為21.58‰、21.06‰、19.6‰8、18.24‰和18.09‰,總體降幅為3.49個千分點。

  因此,可以認為,1989-1993年的人口整體出生率的下降,導致目前“25-29歲年齡段”人口基數的降低,從而對結婚登記數和結婚率產生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結婚登記數的下降在全國具有普遍趨勢,是國內經濟發達和經濟次發達地區的共性。如貴州省民政廳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2017年,該省結婚登記對數在2015年後逐年降低,由2015年的49.26萬對下降至2017年40.36萬對。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預計,由於我國人口出生率已經從1987年的23.33‰降低至2016年的12.95‰,因此未來數年中,上述兩項統計指標,或呈現出進一步的下降可能。

  “30歲+”結婚人數增長明顯

  而我國的結婚年齡的轉捩點出現在2013年。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發現,2010年20-24歲年齡段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佔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多,佔37.6%,25-29歲年齡段佔31.9%,30-34歲年齡段佔11.3%,35-39歲年齡段佔6.6%,40歲以上佔12.9%。

  而在2011年,儘管20-24歲年齡段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佔結婚總人口比重依然最高,但佔比已經開始出現變化,即從上一年的37.6下降至36.6%。

  2012年,20-24歲年齡段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佔結婚總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至佔35.5%,而25-29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已經呈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佔34.2%,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2013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可以發現25-29歲年齡段結婚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20-24歲,此後進一步增長至2015年的39.4%,顯示出“晚婚年齡”段人口開始上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2017年,25-29歲年齡段結婚人口比重連續兩年下降,但官方並未同時指出其他年齡段的結婚人口佔比變化情況。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2016-2017年中,25-29歲年齡段結婚人口比重的下降,第一是適合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即隨著1989年後出生人口數量不斷下降,是導致如今結婚人數不斷下降。

  此外,另一種觀點認為,30歲以上年齡段的結婚比重增長,是導致25-29歲年齡段結婚人口比重出現下降的新增因素。其中,有統計顯示的情況是,部分地區30歲以上年齡段初婚率人數增長趨勢明顯。

  如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2012年結婚離婚情況專報稱,上海男性平均初婚年齡首達30歲;而來自南京市民政局的統計顯示,2015年南京人初婚登記總平均年齡達到30.4歲,比2014年進一步延遲0.3歲。2016年,南京市的初婚年齡進一步增長至31.6歲。而2017年,初婚平均年齡達到了32.6歲。

  而南寧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內地居民結婚登記53051對,當事人平均年齡29.9歲,從全市近5年的情況來看,結婚登記數量逐年下降,當事人初婚平均年齡逐年增大。

  多種因素推高結婚年齡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結婚率的下降,以及結婚年齡段的增長,除可以從人口學角度解釋為適婚年齡人口基數變動導致外,如結合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特點,還可以發現更多的新增因素。

  第一是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增長,推遲了結婚時間。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通過對各地方發布的《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後發現,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在納入本報告統計的7省(直轄市)中,2016年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佔比,較過去5年呈現逐年增長趨勢。

  其中,增幅最高的北京和上海兩地,其2016年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分別為45.35‰和30.1‰,較2011年分別增長11.42‰和8.98‰,而即使是增幅最小的四川省,上述統計時間段亦有0.8個千分點的增長。

  進一步講,學歷越高表明在校時間越長,這不僅將推遲該部分人群的就業年齡,亦將推遲其結婚年齡,通俗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則結婚年齡越大。

  第二是居民的生活觀念發生變化。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長,以及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會消費業態的發展和更新,部分適婚年齡人群開始更加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如近年來創業者的年齡段逐年降低,可說明這一問題。

  第三則是近年來部分地區的高房價,導致結婚成本增長,從而對結婚率的下降和結婚年齡段的增長有間接影響。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對2017年12月一線城市二手房房價與當年月均工資比率進行研究後發現,國內部分熱點城市的房價與工資比率系數差呈現擴大趨勢,以北京為例,2017年12月8467元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其每平方住房購買力僅為0.125,與過去幾年比較,差距擴大,通俗而言,即房價漲幅高於工資性收入漲幅,使得結婚“要素”之一的購房成本大幅增長。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就全世界範圍看,眾多經濟發達城市均存在“低欲望社會”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表象,就是低結婚率和低生育率的存在,這一現象不僅會加快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時間,同時亦有可能降低社會繁榮度,這應有所警惕。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