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肺癌:一個亟待重視的公共健康問題

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面對日漸嚴峻的抗肺癌形勢,11月20日,記者採訪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郭卉。她說:「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是名副其實的『癌症第一殺手』。有資料顯示,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數比乳腺癌、攝護腺癌和腸癌死亡人數的總和還多。我國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國家,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為65萬例,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死於肺癌的人數將接近100萬。」

引發肺癌的「基因突變」

郭卉認為,肺癌是內因聯合外因而導致的。如果患者本身基因不穩定,這時候再有外源性的環境汙染、吸煙,或者慢阻肺等一些炎症的刺激,就會誘發基因突變的活化,誘導更多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達異常——癌變發生。

在全球範圍內,肺癌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郭卉表示:「肺癌分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裡面還分為肺腺癌和肺鱗癌。在我國,非小細胞肺癌是目前肺癌中最為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5%。」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晚期肺癌的治療策略也越來越豐富,化學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方式為廣大患者提供了全面的肺癌個體化治療選擇。靶向治療在肺癌治療中取得巨大成功,為一部分基因突變的患者帶來了福音。目前,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已經成為肺癌治療的標準模式。檢測到「驅動基因」呈陽性的患者,可以使用靶向藥物針對性地開展治療,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機會,並且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血管裡斷糧「餓死」腫瘤

患者能夠找到「驅動基因」,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但是,那些無「驅動基因」的肺癌患者又該何去何從呢?傳統「單純化療」治療效果有限,副作用非常大,過去這類「驅動基因」呈陰性的患者生存品質都普遍偏低。

目前,隨著科技的進步,「驅動基因」檢測呈陰性的肺癌患者的治療也打破了傳統「單純化療」的局限性,針對「驅動基因」檢測呈陰性的患者,應用抗血管生成藥物和免疫治療聯合化療,也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郭卉特別呼籲肺癌患者別亂吃靶向葯。她說:「靶向藥物治療是精準治療,有相應基因突變,才能吃相應的靶向葯。有些患者聽到別人吃某種靶向葯不錯,自己也想辦法買到此葯吃,這會造成『葯不對靶』,不僅沒療效耽誤治病,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巨大破壞作用。應該吃什麼樣的靶向葯,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郭卉表示,近年來抗血管生成藥物已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從現階段臨床實際情況來看,接受這類治療的患者比例並不理想。抗血管生成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製腫瘤血管生成,乾預腫瘤營養供應,抑製腫瘤生長,從而達到「餓死」腫瘤、降低轉移概率的效果。

2017年國家醫保目錄談判重拳出擊,包括安維汀(貝伐珠單抗)在內的多款抗癌藥已經被納入醫保可報銷範圍,使我國癌症患者大大受益。

郭卉說:「過去,由於靶向藥物不在醫保報銷範圍內,醫生和患者在對靶向藥物的選擇上往往有所顧慮,限制了抗血管生成藥物靶向治療在我國的臨床應用。現在,更多的創新靶向藥物納入了醫保,大大減輕了患者負擔,有利於幫助更多患者規範治療,提高生存品質。」 記者 車喜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