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DTCC 研究結果面世,群英共話甲狀腺癌術後隨訪

金秋時節,中國甲狀腺癌首例大樣本真實世界研究 DTCC 即將震撼來襲!

DTCC 研究是針對中高危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進行的中國首例最大樣本真實世界研究,旨在全面反映我國甲狀腺癌真實診療現狀。

近日,由默克中國舉辦的「DTCC 研究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特邀甲狀腺癌領域的權威專家發表專題演講,解讀 DTCC 研究結果,探索我國 DTC 術後隨訪模式,為促進我國甲狀腺癌規範化診療、引領未來中國甲狀腺癌治療的新航向提供助力!

言之有據

DTCC 研究結果 vs 國外數據

DTCC 研究是中國甲狀腺癌領域首個多中心真實世界研究,收集甲狀腺癌患者術前及術後診療隨訪資訊,旨在促進中國 DTC 全程規範化管理進程。從入組到第一階段數據統計結束,歷經四年,最終有 2,013 例患者進入分析集。武漢協和醫院的黃韜教授重點彙報了 DTCC 研究的概況和主要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啟示:我國 DTC 術前超聲符合率有待提高,結合穿刺檢查最為有效;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相當高,術前確診率低,預防性清掃是目前補救措施;全切已經成為中高危病人主要手術方式,有待繼續規範。

圖2 黃韜教授

黃教授將 DTCC 研究結果和國外的甲狀腺癌研究數據一一作了比較:初始治療方面,DTCC 研究全/近全切切除術比例為 83.1%,8.8% 患者術後接受131I 治療,術後 1 年的 TSH 抑製治療達標率為 61.4%,均低於美國,說明我國甲狀腺癌的治療還不夠規範,宣教和重視程度不足,對病人進行全程管理十分必要。臨床病理特徵方面,淋巴結轉移率為 82.3%,這是我國中高危甲狀腺癌最為突出的問題,比例偏高的原因可能與我國醫患雙方很重視淋巴結轉移,預防性淋巴結清掃率高、術中冰凍檢常規應用或是患者確診和治療晚使腫瘤有了更多轉移機會有關;腫瘤多灶性佔比為 38.5%,略低於美國;腺外侵犯率為 44.0%,遠處轉移率為 0.4%,與美國水準相當,尚待更長隨訪時間來驗證。DTCC 術後隨訪 1 年時甲狀腺癌相關死亡率為 0.1%,1 年複發/轉移/腫瘤持續率為 1.3%,是否低於國外數據尚待更長隨訪時間來驗證。

術後隨訪平台對長期隨訪非常重要,國外在建立甲狀腺癌監測平台起步較早,目前已發展較完善,例如美國的 SEER、NCDB、TCCC 等。我國當前較大的監測系統有中國癌症登記中心等,另外有以醫院或省級為中心建立的隨訪平台,預期將迎來飛躍解讀。

DTCC 研究的 1 年隨訪工作已經結束,第二階段將首次展示中國中高危 DTC 患者術後 5 年結局,並分析影響結局的相關因素,並且希望以 DTCC 研究平台為依託建立甲狀腺癌術後隨訪平台,建立規範的各種診療記錄和個人隨訪資料庫。希望未來有更多中心和同道關注及加入 DTCC 研究,為 DTCC 研究諫言獻策或開展多方面合作,共同探索數據分析使用,挖掘中國最大的甲狀腺癌真實世界研究寶庫,為提高世界甲狀腺癌臨床診療和研究水準貢獻中國的力量!

鑒往知來

中國 DTC 術後隨訪模式探索

近十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增長,目前我國甲狀腺癌的 5 年生存率雖然有了大幅提高(84.3%),但與歐美等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區甲狀腺癌術後管理水準差異較大,術後隨訪脫落率高,尚缺乏相應的術後隨訪標準流程、工具,急需多方人士大力協助共同促進術後隨訪的規範化。

圖3 程若川教授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程若川教授立足高層、學會、醫院、科室和醫生五個層面,從四個維度提出了甲狀腺癌術後隨訪模式的反思和建議:

1、規範疾病管理:借鑒美國 MSK 甲狀腺癌術後疾病管理體系等經驗,並結合國情統一規範全國超聲報告、病理報告、手術記錄等診療過程,建立甲狀腺癌多中心研究協作中心,積累診療數據,更新、宣傳甲狀腺癌診療指南;統一診療規範流程;醫生與時俱進,與國際國內學術理念同步接軌。

2、重視患者教育:借鑒國外經驗,整合多方資源,建立專業的甲狀腺癌患者教育入口端(網頁、手機 App 形式),對公眾媒體的患教進行監督;科室緊跟指南或學會患教方針,開展患教活動;醫生重視患教,積極參與,耐心與患者溝通。

3、督促建立醫療團隊模型,積極宣傳推廣 MDT,以學會為平台協助各醫院建立 MDT,倡導醫生積極參與。

4、搭建和使用微信等社交平台,藉此平台規範術後隨訪,積累我國甲狀腺癌數據。

「眾人拾柴火焰高」,期待將來在高層、學會、醫院、科室及醫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動我國甲狀腺癌全程規範化管理穩步前行!

經驗要談

DTC 術後隨訪之我見

現有 DTC 術後隨訪普遍存在隨訪資料不全面的問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朱精強教授介紹了 DTC 隨訪的三大要素:全面的術前檢查(彩超、CT、MRI、PET 等影像學評估,血清學檢查及腫瘤相關檢查和 FNA 及基因檢測)、詳盡的圍手術期資料(結構化手術方式、詳細手術記錄、條理化手術過程、完整的淋巴結清掃分區記錄、術後病理報告和基因檢測報告)和規範的術後隨訪(要求出院證明結構清晰,隨訪醫囑明了、實用,隨訪頻率動態化評估,隨訪指標全面,不同時間節點評估項目不同,個性化給藥方式)。

圖4 朱精強教授

華西醫院歷時 4 個月建立了甲狀腺專科隨訪管理平台,該隨訪平台具有以下亮點:1. 建立甲狀腺疾病特色資料庫;2. 3D 模型化、圖片化的視覺呈現效果;3. 按照甲狀腺疾病相關評估標準智能化評判;4. 醫生與患者多方位資訊互動、全面掌握病情。

未來還將進一步探討基於「互聯網+」的三級診療模式,實現線上、門診相結合的多方位資訊互動方式,以龐大的甲狀腺疾病資料庫作為支撐搭建雲平台,實現個人終生化和個體化隨訪。

千錘百鍊

術文章發表之「SOP」

現代醫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臨床技術,更要提高科研水準,發表高品質的學術文章已成為大多數臨床工作者的「剛需」。如何才能成功發表「叫好又叫座」的 SCI 文章呢?默克醫學部馬悅博士從寫作準備、寫作技巧和發表流程三方面進行了剖析。

圖5 馬悅博士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針對所要回答的問題、方法學的嚴謹性以及操作細節的周全性進行自我檢查很關鍵,這些決定了期刊的層次。使用 CONSORT、STROBE 等指南檢查研究設計,養成良好的文獻收集和管理習慣,注意倫理問題和數據品質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前提。寫文章如同講故事,邏輯清晰、數據準確很重要。另外,還需注意全文撰寫順序,先寫研究結果和圖表,然後寫研究方法、前言、討論和結論,最後寫摘要和題目以及作者、致謝和利益衝突聲明。成文後,還要熟悉發表流程。投稿前檢查關鍵詞、作者資訊、稿件授權書等相關資訊是否齊全,然後靜待雜誌審核結果。文章被正式接收後,需簽署版權轉讓聲明、校樣核對、查看文章引用資訊等。

總之,牢記一點,「單打獨鬥,閉門造車」是發表學術文章的大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尋求同學或同事、研究操作人員、統計師和專業寫作人員的幫助,才能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寄語

甲狀腺癌已經成為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與發達國家療效上差距依然不小,值得重視。深入開展臨床研究,積累並使用中國數據來指導中國甲狀腺癌病人的治療和管理,同時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規範化甲狀腺癌術後隨訪模式,或許是使中國甲狀腺癌治療效果趕超歐美的必由之路!DTCC 研究是我國眾多甲狀腺癌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反應了我國甲狀腺癌日益提升的臨床診療水準和科研能力,期待這艘巨輪能夠繼續披荊斬棘,揚帆遠航,引領中國甲狀腺癌診療的新航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