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有功華人學者錯失該獎項!還有更痛心的事!

北京時間 10 月 1 日下午 5 點 30 分,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70 歲的美國免疫學家詹姆士·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以及 76 歲的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共享了這份殊榮。他們被授獎的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

「癌症免疫療法」是通過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的醫療途徑。通俗地講:癌細胞是發生了基因變異的正常細胞,原本正常的組織細胞分裂複製次數是有限的,而基因變異後的組織細胞無限次分裂,直至耗盡機體資源。基於這一原理,由於癌細胞源自原本正常的組織細胞,至使人體的警衛部隊諸如白細胞這樣的免疫細胞無法識別已經「叛變」的正常細胞,使得癌症治療不得不依靠外界放化療,人體自身的警衛部隊毫無作用。

事實上,免疫療法並非新鮮事物。一直以來,醫學界一直在尋求藉助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醫治癌症的手段。而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正是獎勵這二位科學家在此領域的突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後,學界歡騰,但也有媒體和學者質疑該獎項遺漏了」在該領域作出同樣傑出貢獻的華人免疫學家「陳列平。

這裡需要我們插入一段介紹技術原理,筆者盡量深入淺出地描述。腫瘤-免疫治療循環分為以下七個環節:1、腫瘤抗原釋放;2、腫瘤抗原呈遞;3、啟動和激活效應性T細胞;4、T細胞向腫瘤組織遷移;5、腫瘤組織T細胞浸潤;6、T細胞識別腫瘤細胞;7、清除腫瘤細胞。這些環節任何地方出現異常均可以導致抗腫瘤-免疫循環失效,出現免疫逃逸,通俗的講就是癌細胞騙過了免疫細胞T細胞的識別,讓對方誤以為是自己的機體細胞,不予打擊。

下圖示意的PD-1與PD-L1的結合介導T細胞活化的共抑製信號,抑製T細胞的殺傷功能,對人體免疫應答起到負調節作用。華裔科學家陳列平實驗室首先發現PD-L1在腫瘤組織高表達,而且調節腫瘤浸潤CD8+ T細胞的功能。因此,以PD-1/PD-L1為靶點的免疫調節對抗腫瘤有重要的意義。通俗地講:PD-L1是癌細胞伸出的太極手,用來擋免疫細胞T細胞的厲拳。

如同癌細胞伸手握住了免疫細胞打太極

PD-1/PD-L1抑製劑能夠特異性地和腫瘤細胞上的PD-L1結合來抑製其表達,從而能夠使功能受抑製的T細胞恢復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功能,從而實現通過自身免疫系統達到抗癌作用。也就是本次諾貝爾獎的主要表彰主題。

抑製劑的作用是推開癌細胞的太極手

免疫療法從科研到臨床,已為患者帶來治癒福音。目前最廣為流傳的是,美國前總統卡特因應用PD-1免疫抑製劑,改善了腦轉移癥狀,生存期及生存品質均得到有效改觀。

一般來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更強調「發現」、「發明」,而非在原本的基礎研究上「改良」。

PD-1 受體則是由另一位獲獎者本庶佑教授於1992年發現,直到1999年,本庶佑教授意外發現,敲除 PD-1 的小鼠都出現了明顯的關節炎。而PD-L1配體則由陳列平教授於1999年發現。但在當時,兩位學者並未發現今日命名為PD-1和PD-L1存在配受體關係。後來本庶佑教授和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證實了PD-L1能和PD-1結合,從而抑製T細胞的繁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通俗地講,此時才發現由於癌細胞伸出的手PD-L1握住了免疫細胞T細胞的手PL-1,導致後者無法出拳打擊前者。

2002 年,陳列平教授將PD-L1應用在腫瘤免疫方向。他發現PD-L1充當了腫瘤細胞的「太極手」,可以免於T細胞的攻擊。2006 年,陳列平教授組織開展了anti-PD1/PD-L1抗體途徑的首次臨床試驗。所以,學術界逐漸認同,本庶佑教授發現的是 PD-1,陳列平教授發現的是 PD-L1,兩人是獨立發現的。

敘述至此,大致是因為本庶佑教授在1992年發現PD-1分子,而1999年時陳教授才發現PD-L1並在其後對其腫瘤免疫的作用進行研究。看似陳教授的研究更重要,但諾貝爾獎更看重的是原創性,發現者實至名歸。陳教授遺憾地但也完全合乎諾貝爾評選規則地落選了。

值得一說的是,因為美國審核嚴格和愛國情懷,陳教授本來準備回國進行基礎/臨床研究,但當時被國內某些「專家」嗤之以鼻,認為「這項研究樣本數量太少,縱然實驗結果不錯,但範圍太小。」「這個臨床試驗只是運氣比較好。」導致國內免疫治療遠落後於國外,可以說是大為可惜。

「事實上,一開始我想把早期的一些基礎腫瘤免疫研究拿回國內來做,然後再很快地轉化到應用上來,但中國的科研環境以及相關政策似乎並不鼓勵這樣做。」陳列平無奈地表示,「我會很有耐心做這件事情,但是其他人可能沒有耐心等待,也許是制度沒有耐心,這對原創研究是極為不利的。」

筆者以為,這是比華人學者錯失諾貝爾獎更讓人痛心的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