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捂秋凍,到老沒病!打開春捂的正確方式

每到春天總會聽到老人們說「春捂秋凍,到老沒病」「捂春晾秋」等一些俗語,年輕人們總是不以為然,認為不要緊。到底要不要「捂春」呢?

什麼是「春捂」?

捂春的意思是春季著裝要注意保暖,不要太快脫掉棉衣,減衣物強調遞減。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攝生消息論》中就有,「春天氣象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意思是說春季陽氣初生,冰河解凍,萬物復甦,初生之陽如剛萌芽之幼苗,當然難以抵禦早春的嚴寒,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祛寒就溫,對應養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這樣陽氣才能不斷生髮,才能與自然界上升之陽氣相合,才會有夏季陽氣盛滿的繁茂景象。

「捂」多久?

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5天左右。否則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何時「捂」?

一般而言,氣溫15℃是一個臨界溫度,當氣溫低於15℃時要繼續「捂」,當氣溫高於15℃時,則可以考慮減一點衣服。從自我感覺方面來說,如果「捂」著的時候不出現口乾咽燥、冒汗等,即便氣溫達到或高於15℃,亦不必急於減衣物。如果感覺「捂」出了汗,即便氣溫未達到15℃,亦應考慮減衣物。春天乍暖還寒,冷空氣經常來襲,當氣象預報晝夜溫差超過7~10℃,或冷空氣來臨前一到兩天亦要注意「捂」。

怎麼「捂」?

春捂應該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於背、腹、足底。

俗話說「寒從腳底生」,人體的足三陰經、足三陽經起於人體下肢,並於足部交匯,下肢內側為肝、脾、腎經,下肢後外側為膽、胃、膀胱經,對人體十分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縱然氣溫升高,亦不可驟減下身衣物,以免關節炎、胃腸疾病的產生。古籍《老老恆言》記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亦是春季著裝宜「下厚上薄」之意。

春捂的精髓即是根據氣象變化和自身素質適當「遞減衣物」,以保護初萌的陽氣。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保暖來保護陽氣之外,還可以選擇灸法來顧護人體陽氣,比如臍灸,於臍部選擇具有溫補陽氣、疏通經絡作用的中藥粉施灸,每周兩次,可以溫陽散寒、祛濕通絡,提升人體陽氣,增強抵抗力。

另外飲食應注意少吃辛辣的、油炸的食品,盡量多食用溫潤滋陰、清熱的食物。宜早睡早起,規律作息,適當鍛煉身體,增強自身適應能力和抵抗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