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媒體:校服腐敗不僅是虛假價格 更容易危害孩子健康

 原題為《“我的青春被校服毀了”——校服可不可以不這麽土?》

  王田田/光明日報

  校服的“沒有型”“款式太土”是很多人的吐槽對象。

  光明日報6月2日報導,曾幾何時,多少學生吐槽校服“沒有型”“款式太土”“我的青春被校服毀了”。校服不僅應該買得安心、穿得放心,還應看得舒心。

  作為學校標誌、涵養校園文化、播灑平等精神的校服,本該是青春、活力的象徵。但遺憾的是,卻總有人將黑手伸向校服,讓其“變了色”。據報導,湖北一家公司在銷售校服過程中,大肆送回扣,涉及150余所中小學校。類似的事件再次為社會敲響警鍾:呵護好學生的“第二層皮膚”,刻不容緩。

  教育問題無小事。校服是學生上學每天都要接觸的緊要物件,絲毫馬虎不得、隨意不得。一段時間以來,校服採購,因暗箱操作、採購不透明、容易滋生腐敗等原因而飽受社會詬病。此前就有媒體報導,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一位教育局副局長,利用職權之便,讓家人壟斷該縣校服供應8年,牟取暴利。而山東某地教育系統幹部因違法違紀受到查處,多人均在校服採購和訂製過程中,收受回扣和好處費。類似的案件,屢屢見諸報端。資訊的不對稱,學校與廠商的“抽成拔毛”,讓校服問題頻頻成為引發家長與學校衝突的“導火索”。

  更加重要的是,校服腐敗,帶來的不僅是虛假的價格、多交錢的“暗虧”,更容易讓面料劣質的校服、甚至是“問題校服”走進校園,危害孩子健康。

  校服問題,症結在哪?就在於不夠公開透明。從生產、採購、驗收等各個環節,一旦缺乏各方監督,缺少資訊公示,就容易滋生腐敗的細菌。從這個角度而言,讓校服選得安心、穿得放心,破題的一個關鍵,就在於讓各個環節“陽光”起來。

  如何實現“陽光”?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實踐中作出的探索、所形成的經驗,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近些年,以“陽光智園”“美淘校服”為代表的校服管理平台,通過引入科技的力量,為校服採購、管理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一方面,學校通過平台,將選擇廠家的聯繫方式、校服價格、品質標準進行公示,接受教育部門、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監督,而學校自身,則不再組織訂購和經手校服費用,從過去校服工作的“中間商”角色脫離出來,轉變為服務者。這樣的制度設計,既有效了防範了廉政風險,也減少了可能出現的質疑。另一方面,家長通過平台完成在線選購、支付與售後,與廠家建立線上直接購買關係,採購處處“留痕”,教育管理部門能及時從平台中得到資訊反饋,強化監督力量,為學生、家長吃下一顆“定心丸”。從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和家長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無疑是提升各方“獲得感”的利器。

  即便從供給方,校服的供應廠商而言,“互聯網+校服”也是一個值得擁抱的新趨勢。且不說,“互聯網+”能讓家長與廠家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的各種交易費用,讓交易更加便捷,讓利潤更加穩定,讓市場更加廣闊。更重要的是,能厘清廠商、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關係,讓市場的回歸市場,讓行政的回歸行政,讓政商關係回歸“親”“清”本位,政商“親”而有度,行政管理部門“清”而有為。

  如果說,讓校服告別“毒”“腐”問題,是讓學生、家長滿意的反面,那麽,讓校服有“更高品質”,則是他們教育訴求的正面。相比於以往的跟風“買買買”,如今“品質消費”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學生校服,也是如此。曾幾何時,多少學生吐槽校服“沒有型”“款式太土”“我的青春被校服毀了”。校服不僅應該買得安心、穿得放心,還應看得舒心。

  如何推動校服走向“高品質”?這離不開每一個主體的參與。可以說,只有提高參與度,實現共同治理,才能真正推開校服的“品質之門”。以此來觀察“互聯網+校服”探索上的意義,可能更為清晰。校服是好是壞,需求方、使用者恐怕最有發言權。打通家長和廠商的直接聯繫,除了能讓家長隨時隨地、自主便捷地購買校服,更能讓作為校服需求方的學生和家長參與到品質評價體系中來。家長及時發聲,教育監管部門及時跟進,多方共治,也能倒逼廠家提高校服品質,以更高品質贏得市場青睞,何樂而不為?

  當然,引入“互聯網+”的力量,絕不意味著各方的責任就輕了,就可以萬事大吉了。恰恰相反,它意味著責任更重了。教育監管部門能否有效通過平台監管好學校採購工作、及時回應家長提出的問題,讓校服更有溫度。服裝設計可否滿足學校、學生要求,提升校服的美感?服裝生產企業能否及時響應學生家長需求等。供給、需求和管理各個方面共同發力,才能在校服治理上畫出最大“同心圓”,“互聯網+校服”這一科技手段的應用,無疑是很好和有益的探索,當然,要改變校服行業多年的運行規則,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推動,特別是教育監管部門的推動。

責任編輯:劉萬裡 SF01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