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透過最新財報,眾安保險行進“無人區”

3 月 25 日,眾安在線(6060.HK)發布 2018 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眾安在線去年實現保費收入 112.6 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 89%。如果按照保費規模計算,眾安目前已經是全國財險市場的第 12 名,並且也是中國首家保費過百億的互聯網財險公司。

這家自成立伊始就備受關注的保險科技公司,仍在高速增長。

業績探秘

根據報告披露數字,眾安在線 2018 年服務用戶超過 4 億,也就是說,在中國每十個人中就有三人購買過眾安產品,同時,人均購買 15.8 份,同比增長 25%。

巨大的用戶量基礎上並沒有損害到用戶質量,2018 年眾安單用戶人均保費 28 元,較 2017 年同比上升 103.1%。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得更長,在 2014 年眾安的人均保費僅為 3.9 元,五年時間翻了 7 倍多。

數據來源:眾安在線業績報告

眾安董事長歐亞平在業績報告致辭中寫道,「隨著國內經濟進入新周期,保險行業的發展也進入全新時代」。

這種「新」,首先體現在眾安的保費收入結構上。周天財經注意到,在此前幾年業務佔比很大、基於大股東電商背景的退貨運費險佔比顯著減少。該險種在業績報告中歸屬在「生活消費」生態收入門類,其收入佔比從 2017 年的 30% 降低至 14%。

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消費金融及汽車三大生態的保費收入佔比從 2017 年的 38% 上升至 2018 年的 66%。這就相當於,眾安在一條高速公路上繼續踩著油門,還平穩切換了一台馬力更大的業務引擎。

一方面,健康、消費金融及汽車相關險種的服務周期更長、保單質量更高,垂直分類規模都遠高於運費險;另一方面,和後者不同,用戶在投保「大險種」的過程中,對眾安品牌可以形成更加明確的認知,更具長期價值。

眾安在線聯席 CEO 陳勁在業績發布會上談到,「正因為削減業務,眾安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好的業務當中」。

展開來看,健康險保費從 2017 年的 12.0 億增長至 2018 年的 28.7 億,同比增加 138%;消費金融險從 10.3 億增長至 35.2 億,同比增加 241%;車險則從 0.79 億增長至 11.5 億,三大項保費收入都已邁過 10 億門檻。這也是 2019 年眾安最主要的增長陣地。

數據來源:眾安在線業績報告

2018 年,眾安淨虧損 18.0 億元,較 2017 年的 9.96 億元虧損有所擴大。作為上市公司,在保持高速發展同時把握好虧損規模,是眾安在接下來三年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挑戰。

但隨著保費結構的優化和經營效率提升,眾安綜合成本率已經從 2017 年的 133.1% 下降到 2018 年的 120.9%,同比下降 12.2 個百分點。一般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主要由賠付率和費用率兩部分構成,賠付率數據來看,眾安最近兩年的賠款淨額都在保費的 60% 左右,處在同行業的平均水準,其渠道費用控制在穩定的範圍內。

業績數據印證了這一點,在 2018 年增長顯著的健康、消費金融和汽車三大板塊,其渠道費用佔淨保費比例分別為 24.1%、18.4% 和 33.2%。

野村證券認為,眾安在線 2019 年業務增長主要受醫療保健及消費金融業務推動,公司新業務可於 2019 年達到收支平衡,預期眾安在線整體可於 2020 年實現收支平衡。大摩也在 25 日眾安業績發布後給出增持評級,目標價 31 港幣。

行進「無人區」

在來到眾安之前,陳勁曾在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工作多年。從傳統行業來到互聯網行業,陳勁最明顯的感受是,「中國從模仿到創造的轉捩點已經發生」。

與在銀行工作可以做「對標管理」不同,眾安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從成立便找不到一家可對標公司,只能在「保險 + 科技」道路上邊摸索邊前進。

與信貸、基金等金融產品相比,保險還需要格外的耐心。

保險是典型的被動銷售型產品,簡單來講,不容易賣。保險的價值兌付不是即時性的,人都有僥幸心理,平時不容易感知到價值,所以用戶很少會去主動搜索購買。

其實也正是因為保險的這種特點,使得在中國普遍語境下,「賣保險」似乎總有些不太光鮮。用戶對產品認知模糊、主動購買意願低,所以傳統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為了業績,就容易過度推銷,引起用戶反感。

像眾安這樣沒有線下銷售門市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從一開始就將銷售關鍵放在「場景」。不靠線下推廣的狂轟濫炸,而是在用戶產生需求的時候,適時的將產品信息推廣給用戶。隨著對互聯網生態用戶的深度挖掘,科技也將助力新保險線上與線下的融合。

這使得眾安積攢起一批年輕客群。據眾安業績報告,在眾安客戶群體中,80、90 後的新生代用戶佔比超過 51%。

在無人區行進,既需要膽大心細、敢於試錯,更重要的,是把握住用戶需求的「指北針」。

比如生活消費領域,眾安與淘寶合作率先推出國內首款網絡保證金保險,解決中小微店主上繳保證金的壓力,此外還有退貨損失、商家保證金、售後保障、信用消費、账戶安全等近 40 款消費保障險產品;再比如健康險領域,眾安推出國內首款將可穿戴設備與運動大數據相結合的健康管理計劃「步步保」,每天步數達標便可減免保費,目前授權用戶達到 2670 萬。

眾安還推出「尊享 e 生」產品,率先引入免賠額的設計,保費計算清楚、條款明晰、理賠周期短,符合年輕人的保障需求。據陳勁此前透露,去年眾安對數百位年齡在 18~40 歲的存量用戶進行電話回訪,有 65% 的用戶表示,尊享 e 生是他們主動購買的第一份健康保單。

科技賦能「由內而外」

就像陳勁所說,「從互聯網保險到保險科技,科技與保險的關係正從賦能走向融合」,這種融合體現在「價值鏈與技術鏈的融合金融屬性與服務屬性的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以及線上線下的融合」。

據眾安業績報告,截至去年年底,眾安共有 3001 名員工,其中有 1613 人為技術開發,佔比達到 54%,去年累計申請專利 230 件,而眾安的 2018 年科技研發投入達到 8.5 億元,佔總保費收入的 7.6%。

眾安堅持科技驅動金融。在去年的眾安開放日上,陳勁表示「在眾安,科技對保險業務的賦能已從初期更多側重於渠道創新,轉向側重於精細化管理創新。科技對保險價值鏈的重塑已經進入保險風控、理賠等業務深處。」

受益於在技術上持續投入,眾安目前的自動承保率、自動核賠率、自動理賠率均為 95% 以上,自動核保率更是達到 99% 以上;在線客服人工智能使用率為 70%。同時,因為很早就開始在雲上搭建核心系統,眾安新產品從設計到上線只需 5~10 天,可以承受每秒 3.2 萬單的峰值壓力。

事實上,因為自研投入在財務計算上歸屬於費用,所以眾安去年虧損擴大也有部分原因在於技術開支增大。

另一方面,技術輸出也是眾安正在嘗試推廣的服務模式,即將眾安的保險科技能力封裝產品化,賦能給中小保險公司。由於這些中小保險公司在保險行業傳統的銷售渠道以及運營服務建設上和幾大巨頭差距較大,所以對於使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有很強需求。

2018 年,眾安科技簽約超過 300 家客戶,其中有 60% 的企業已經迭代升級了原有產品或者疊加銷售其他系統模塊。周天財經認為,和螞蟻金服、騰訊 FIT 等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先發優勢類似,眾安也開始在保險科技賽道進行 toB 業務拓展,「讓保險的歸保險,讓科技的歸科技」。

眾安在線聯席 CEO 薑興在業績發布會問答環節表示,「眾安對科技的投入是一個持續的長期戰略」,未來仍將繼續。

左起:CFO鄧銳民、聯席CEO陳勁、聯席CEO薑興

從移動支付開始,中國金融科技實力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出海,成為頭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共同選擇,眾安也在其中。

去年 8 月,眾安與孫正義執掌的軟銀願景基金宣布合作,推動海外技術解決方案業務。今年 1 月初,眾安與新加坡 O2O 平台 Grab 成立合資公司,涉足東南亞互保市場。近期不斷傳出眾安有望在香港斬獲首批虛擬銀行牌照,為其接下來的海外業務拓展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間。

結語

按照保監會前副主席魏迎寧的說法,中國是保險大國,而非保險強國。

從保費規模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但從保險深度來看,世界平均水準在 6.2%,而中國 2017 年數據為 4.42%,保險密度約為 407 美元,與英美超過 4000 美元的保險密度相比仍存在接近 10 倍的增長空間。

而從金融科技的角度來看,保險科技化是難啃的硬骨頭——搭建基礎設施、訂製各項標準都需要巨大投入,我們應當給予有勇氣承擔巨大試錯成本的玩家,多一些耐心。

這份最新的業績報告表明,在後端將保險與科技交叉融合,在前端擁有佔比過半的年輕消費者,眾安的「新保險」正逐步成為現實。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