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灣教改:一場遊戲一場夢

上世紀80年代末,台灣社會開始發生劇烈而深刻的變化,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也隨之而起。1994年4月10日,台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名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他們提出了四項目標: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這一年,台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不過到了1996年,才正式確定教育鬆綁、帶好每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5大方向,並將中小學教科書由“一綱一本”改為“一綱多本”。

由此開始,台灣社會教育改革的大幕開啟。此後20多年中,台灣當局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措施,涉及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雖然,台灣社會各界對於教改頗多微詞,但持平而論,教改功過參半。

首先是小班小校已經落實。當然,降低班級人數只是一種策略、過程與手段,並非教育目的。所以,在降低班級人數的同時,台灣各地十分注重發揮小班教學精神及功能。

其次是廣設高中大學目標也已經達成。1994年,全台有177所高中,50多所大專院校,大學生人數有25萬多人。呼應教改要求,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廣設公立高中與大學,並放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升格改製的限制,如今全台有300多所高中,160多所大專院校,大學生人數為100多萬人,可以說,要考不上大學也難。

其三是高校去行政化。曾幾何時,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也一直都采官派、委任製,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教育改革風起雲湧,台灣高校去行政化逐步推進,並已經成為常態。1993年,台修訂“大學法”,大學校長的自主遴選取得法理基礎。按照“大學法”的新規定,台灣各大學校長,由各校組成的遴選委員會產生。校長遴選委員會包括教師代表、行政人員代表、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其中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數的1/2。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台灣高校的校長遴選機制可以說已經趨於成熟穩定。

其四是家長全面參與教育。1999年頒布的台灣“教育基本法”中,就明定家長有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如今的台灣,所有的學校都有家長會,有學校甚至有家長會辦公室。家長全面參與學校教育,學校也借力使力,讓辦學更加開放多元。

雖然從一開始,台灣的教改就揭櫫“快樂學習”的理想,但是20多年的實踐表明,台灣的教育一直在“快樂學習”與“追求競爭力”之間擺蕩。台灣教改要如何走出困境,知識界認為,有三個途徑:一、快樂學習,不等於沒有挑戰,關鍵在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摒棄加法式教改,聚焦於核心。三、建立高質量教育智庫,進行長期規劃與質量監控。

台大心理系專任教授連韻文認為,現在教育有兩派理論,一派認為小孩要有嚴格的教育,一派相信要快樂學習,我覺得他們都隻各對了一半。他說,真正的重點,不在於該不該考試,而在於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

台師大的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講座教授宋曜廷表示,就算沒有升學考試,不表示平常就不需要評量,但老師應該去發展高層次思考的評量方法,才能真正測試出學生多元能力,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而這正是台灣的老師急需培養的能力。

台灣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則說,我感到非常遺憾的是,教改人士沒有抓到重點,他們以為減輕學生負擔就可以使孩子們快樂學習。事實上,教改從來沒有減輕過學生的負擔,對於想進明星學校的同學來講,不論如何改,他都要拚命,所以他們也不見得會很快樂,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可是對於功課不好的小孩,教改對他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對他來講,這些功課都是他完全不能了解的,他上課一樣不快樂。

對於“快樂學習”的爭議,島內輿論認為,過去台灣許多優秀人才會願意奮力苦讀,並到海外留學進一步鑽研,最終獲致卓越成就,但現在的年輕世代聞苦色變,只要有沾點苦味的事情就不想靠近,去海外也選擇輕鬆無壓的遊學方式,殊不知無論在職場生涯或產業競爭中,唯有吃苦受挫付出心血努力,才能讓自己成長並取得優勢。而一個地區競爭力的能源,就來自這些優秀人才的集體拚搏。

台灣的教育改革推動了20多年,有人認為結果是“四不一沒有”,也就是說:當局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放心,學生不快樂,外加學生畢業後沒有出路,整個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不過,儘管爭議不斷、評價不一,但大家還是不願意重回舊道。(本報記者 吳亞明)

(本報台北8月2日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8月03日 第 04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