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國陣亡40萬人,為什麽仍然守不住長平?

全文共3218字 | 閱讀需6分鐘

戰亂頻仍的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在這場持續了三年的大戰之中,秦趙兩國出動了接近百萬大軍,戰爭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在戰場之外,兩國合縱連橫也都用盡了渾身解數,榨幹了最後一滴國家機器裡的油。

最終,秦國戰勝了趙國,並且坑殺了趙軍士卒三十餘萬人。一場戰爭打得趙國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資本。而戰勝的秦國也不是那麽好過。在之後的奏報中白起寫道:秦國內空。那麽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是為何突然爆發的?又是為什麽迅速演變成一場戰略大決戰的呢?

秦趙國土安全底線

長平之戰主要爭奪的目標,是在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上黨地區。

上黨地區主要在山西東南部,古潞、澤、遼、沁四州,即今天的晉中市榆社左權,長治市,晉城市一帶。稱其為上黨地區,是因為此地“地極高,與天為黨”,是兵家必爭之地。

山西並非鐵板一塊,“與天為黨”的上黨,被華北、中原、汾河河谷所包圍,可謂三方勢力之必爭之地

在三家分晉之後,上黨郡也一分為三,趙國、韓國、魏國都得到了上黨郡的一部分,三國之間圍繞著上黨郡曾長期爆發小規模衝突和戰爭。

韓趙魏打來打去,主要也是因為魏國的形狀太過妖嬈了

(可橫屏看圖)

等到西部的秦國崛起,三家在上黨郡的格局才基本穩定下來:韓國基本擁有上黨地區西半邊,約包含有今山西沁源、安澤及沁水等地區;趙國設定的上黨郡則包含山西和順、榆社以南,壺關以北,沁縣、長子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地勢相對平坦;魏國佔據高平、陵川及嚴城等地區。

韓趙魏從三條不同的河流切入上黨,趙國為漳水、魏國為丹水、韓國為沁水,而晉的根據地汾水已經被秦國侵佔

(可橫屏看圖)

隨著三家中最先崛起的魏國在秦國和齊國的雙重壓力下快速衰落,以及秦國以變法為基礎的軍事勃興,秦趙兩國很快就在上黨地區有了接觸。這裡也就成為了西方新貴秦國和東方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趙國之間,國土安全的紅線。

秦國在數代之內吞並巴蜀、西楚、河東(汾河),將魏國打出山西,韓國亦奄奄一息,所能當秦者,唯有趙國(吞並了中山國)

(可橫屏看圖)

這條線對於趙國而言尤其重要。

韓國上黨郡和趙國上黨郡緊密相連,但是韓國的上黨郡海拔高、地緣優勢大,太行山脈橫貫其間,更直白的說是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寶地。趙國的上黨郡則是一馬平川,已經從山地往谷地、平原地區過渡,在軍事上來說利用程度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固守。

此時韓國在秦國持續的打擊之下早已經是奄奄一息。到了長平之戰的前三年,秦國奪佔了韓國野王要塞,徹底切斷了韓國本土和上黨郡的聯繫。一旦補給切斷,上黨地區缺乏自持能力,很快就會自動落於秦國之手。

而韓國的上黨一旦丟失,秦軍兵鋒居高臨下,趙國的軍事重鎮晉陽將會直接暴露在秦軍面前。更可怕的是趙軍面向太行山一側的要塞城池,將全部暴露於秦軍的俯衝範圍內。秦軍甚至可以將上黨地區作為進攻的橋頭堡,直接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秦國獲得上黨,則韓趙魏三家離國破家亡就不遠了

再看秦國,上黨的西面不遠是秦國的安邑,是秦國在函谷關外最重要的城池,是秦國河西地區的中心。一旦安邑受到攻擊或者被佔領,秦國的河西地區將會面臨失守的困境。當年魏國崛起時就如此威脅過秦國的前線。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趙軍破上黨、下安邑,那麽趙國完全有實力運用其強大的騎兵兵團繞過函谷關來對秦國發動進攻。這是秦國絕不能容忍的。

河東失守則河西危矣,這也是秦國最害怕的

(可橫屏看圖)

也就是說,上黨地區是秦趙兩國彼此戰略防線的最後底線。

如果這塊土地保存在韓國手裡,那麽秦趙兩國可以相安無事;一旦有一方得到了上黨地區,必然會有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這是長平之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天上掉下來個大餡餅

秦國早就對這塊土地動了念頭,布局暗暗地開始了很久。

長平之戰爆發前三年,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打韓國,攻佔韓國九座城池,消滅韓軍五萬人。公元263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掌兵再次出兵韓國,取韓國南陽之地。公元前262年,秦國再次出兵韓國,這次就是直接奔著上黨來了,攻佔野王要塞,斷絕了韓國主體和上黨的聯繫。

韓國失去野王之後,韓國的上黨諸城成為飛地,其中的平原地區決定投降趙國抵抗韓國,而趙國,同意了

(可橫屏看圖)

強鄰在側,大兵壓境,秦國在戰場之外也派出使者對韓國君臣威逼利誘。韓國國君韓桓惠王扛不住壓力,給上黨太守馮亭下令,要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

韓國希望以此換來秦國罷兵。這也正是秦國想要的結果,不用強攻,拿下上黨。

但是上黨太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他的背後,則是不願做秦國子民的上黨百姓。馮亭決心把上黨郡的17座城市獻給趙國,緩解韓國核心受到的壓力,阻滯秦國東進的步伐,更可能還會有自己可以加官進爵的小九九。

接到天上掉下大餡餅的趙國君臣可是覺得做夢一般。

趙王猶豫不決,找來了兩個王族重臣商議。平陽君趙豹一眼看出了馮亭可能的陰謀:這是韓國人的嫁禍之計,他們抵擋不住秦國,馮亭又不能守,便把禍水引到趙國身上來。雖然上黨是塊要地、寶地,但是秦強而趙弱,趙國接收之恐怕會面臨更大的災禍。

此話雖真,卻不合趙王的心意,於是他又接見了平原君趙勝。趙勝一貫是鷹派,認為有人抱著17座城市來相贈的機會機不可失。更為重要的是,這裡可以作為趙國的戰略屏障,改變秦強趙弱的局勢。

趙孝成王找到了自己的支持者,當即表示同意。

但是,兩位鷹派也因為趙豹的提醒,意識到了做出這次行動的冒險意味。趙勝也有後招,雖然說秦軍勢不可擋,可趙國的廉頗也不是吃素的。野外拉開來打贏不了,老將守一個險峻的上黨綽綽有余。

於是,趙國開始了虎口奪食。

趙王派平原君率軍接受上黨的土地,同時封馮亭為華陽君,之又派出廉頗率領大軍前往長平駐扎防備秦國可能的進攻。

一戰而天下定

秦國對韓國的步步為營就是要拿下上黨以便來徹底打通東出中原的通道。必得上黨而後才能望中原,上黨不拿到手,秦國怎麽會善罷甘休。

而趙國的虎口奪食來得氣勢洶洶,怎麽看也不是善茬。秦國上下心知肚明趙國不是韓國,不可能會任人宰割,看來決戰是要提前爆發了。

秦國拿下上黨,則韓趙魏滅國只在旦夕之間,秦滅三晉,則天下再無反抗之力

(可橫屏看圖)

所以秦國一上來就是舉國之戰的勢頭,在大將王齕的率領下出兵攻趙。雙方在長平地區相遇,秦軍號稱虎狼之師,趙軍也是天下精銳,戰國末期最重要的戰役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但是趙軍陣地戰實力似乎不如秦軍,“六月,秦軍陷趙軍,取二寨,殺四尉。七月,趙軍築壁壘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壁壘。廉頗堅壁待秦,趙軍不利,士卒多有逃亡。”

而在戰場之外,趙國的頹勢也已經顯現出來。

孫子兵法雲,凡出師十萬,日費萬金。可趙國之地偏寒,又沒有完成獎勤罰懶的生產制度改革,在整體國力上遠不如秦國。綿延三年的長期對峙,早就讓趙國支持不住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趙國又在代地遇上了地震,造成了農作物的絕收,趙國甚至在戰爭的最後一年開始向齊國、楚國借糧。

國力如此不支,所以在伐交的戰場上,趙王一度有和秦國講和的打算,並且確實派出了高規格使臣到鹹陽去。秦國則借此機會將趙國使臣來到秦國議和的的消息散布到關東六國去,等著看戲的其他五國見趙國抗戰意志動搖,更不願意出人出糧。

戰場內外,趙國都被秦國壓製,全憑城池地利勉強維持局面。而只要秦國不斷向前方投放資源,趙國頂不住只是早晚的事。

在消耗戰中越打越窮的趙國也只能寄希望於一次決戰確定勝負,畢其功於一役了。所以趙軍換上了趙括,而秦國換上了白起。在之後便是那場驚天動地的圍殲戰,白起用非常冒險的正合迂回計策成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並且包圍了趙軍。

這場秦統一六國路線上最關鍵的戰役,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上黨之爭,趙國的失敗幾乎是全方位的,背鍋的卻是最後接手戰事的趙括。但考察歷史,這位紙上談兵的軍二代並非庸人。趙括在,趙軍已經斷糧幾十天仍然能夠保持建制,集中戰力進行突圍作戰;一旦趙括身死,趙軍便立刻瓦解,其個人能力已經躍然紙上。

但畢竟,他還是輸在了餓肚子這件要命的事情上。

最後,我們可以用荀子的評價來為整場秦趙上黨之戰做一個蓋棺定論:“韓之上黨地方數百裡,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地球知識局,轉載請聯繫授權。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