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沖你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作者:胡小喵(富書籤約作者)

俗話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前一秒興高采烈,風平浪靜,下一秒暴風驟雨,天崩地裂。

曾看過一期《超級育兒師》,就有孩子發脾氣的場景,真讓人驚嘆孩子的爆發力如此強大。

先氣勢洶洶地扔東西▼

又野蠻地掀翻桌子▼

接著狂躁難抑地大叫▼

見多識廣的網友們,都被魔王版熊孩子嚇到了。

這是炸裂魔獸?還是哥斯拉轉世?

都說帶娃就是不斷更新打怪的過程,而孩子發脾氣,則是育兒路上最令人棘手的一個大怪。

蒙台梭利說過: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但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看來孩子生氣時,我們的所作所為事關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發脾氣,不能讓他忍

有一種爸媽叫「製止型爸媽」,他們容忍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一旦發脾氣,他們會立刻採取行動製止這種行為。

帶葫蘆娃在肯德基玩滑滑梯時,一個小男孩也想玩,可他爸媽不同意。

小男孩就開始發脾氣,哭鬧著往滑梯跑去。

這時爸爸二話沒話,抱起來打了一頓,還一邊說:「還鬧不,說你不能玩就不能玩,以為你哭鬧就行啊,再鬧還打。」

小男孩停止了發脾氣,站在那委屈得抽噎著,很快就隨爸媽離開了。

講真,為這個小男孩可憐,也為這對父母擔心。

如果孩子不能自由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結果不是壓抑自己,就是會以這種暴力的方式宣洩。

有次葫蘆娃和一個小姐姐玩遊戲,兩人發生爭執,葫蘆娃沒搶到就生氣的哭起來。

這時小姐姐走過去,一邊用手抓著葫蘆娃搖著,一邊說:「還哭,還哭,煩不煩,再哭我就打你。」

你會發現她一旦生氣的時候,她父母就是以這種方式對待她,自然而然她也接受不了別人的情緒,甚至會以她學會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之前有一個媽媽責備孩子的影片在網上瘋傳,在影片中,孩子坐在床上,強忍著憤怒,與媽媽對話:


你為啥要關門?

我想靜一靜,又怎樣?

你今天的事情是錯了還是對的?

錯了,那又怎樣?

你現在都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已經承認錯誤了,你們還要怎樣

為什麼還有愛那麼兇惡的對我?

小女孩反覆強調她想要靜一靜,但她媽媽對她的認錯態度不滿意,不依不饒地問她「承不承認錯誤」……

這則影片扎到了很多網友的內心,其中網友@不是說不想了嗎,說:


每次犯錯委屈都忍不住哭,我媽就不讓我哭,越哭罵得越凶。

每次承認錯誤後,自己想想還是會難受,這個時候要是讓我媽發現我哭了,她會更生氣地吵我,她說就是不讓哭,死憋著,彷彿我哭就是不服她一樣,可怕的控制欲

就像孩子鬧情緒發脾氣一樣,父母也總是不讓孩子表達,非得想辦法制止才行。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父母的不在意,只會讓孩子更情緒化

去上游泳課時,就遇到一個父母帶著孩子去游泳。

孩子恐懼著說:「我不想遊,我不敢下水。」

但他的爸媽卻說:「怕什麼怕,再說你都全副武裝了,一點都不用怕。」

當然孩子還是很糾結,不敢下去。

這時只聽撲通一聲,孩子被他爸一腳踹下去了。

還說著,「看,根本就不害怕吧。」

當然孩子哭鬧著要上去,可他爸媽竟然還哈哈大笑,說:「男子漢,要勇敢。」

在他們眼裡,孩子的恐懼害怕,以及哭鬧發脾氣,都沒什麼大不了,甚至還認為孩子還小,根本不懂的這些情緒。

這樣的爸媽其實是在面對孩子情緒時,是屬於「忽視型爸媽」。

雖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沒有大吼大叫的製止,孩子也沒有受到明顯的傷害。

但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本該給予的情感支持,其實這是一種隱性的傷害,本質上是不尊重孩子。

就曾有一次小侄女被突然飛到身上的小燕子嚇哭了,哭著說很害怕。

我說的卻是:「這有什麼可怕的,一點都不怕。」

可小侄女仍然哭個不停,可是我依然認為沒什麼大不了。

直到我被一隻跳到我腳邊的青蛙嚇得哇哇大叫,害怕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可旁邊的人卻說:「沒想到你這麼小膽,青蛙有啥怕的。」然後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我才意識到,當時小侄女的害怕是真的,並不會因為一句沒什麼大不了就消失,甚至還會更害怕。

被忽視的情緒,不被理解的孩子該多麼無助。

看似的安慰,其實是不在意,不會讓孩子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只會讓他的情緒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甚至更情緒化。

孩子是小怪獸,爸媽是奧特曼

有的父母知道,孩子可以是小怪獸,那自己一定是奧特曼,一物降一物。

孩子越生氣,家長反而越需要冷靜。

這種「智慧型爸媽」,認為孩子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哭,也不會無理取鬧地要求。

他們容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但行為上卻不縱容。

說到這,我想到了胡可遇上「生氣小魚兒」的場景。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幾次小魚兒都在發脾氣。

面對豐盛大餐,小魚兒心心念念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媽媽現在、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遭到胡可反對時,一場「魚式」暴風雨來臨。

當小魚兒因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時,又一場崩潰大哭。

然而胡可碰上「生氣小魚兒」,不是指責,不是謾罵,更不是製止,而是第一時間送上「我知道」。


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可是現在是吃飯時間,這是規則,你要遵守。

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也很想帶走,但是規則不能帶走。

當小魚兒生氣時,胡可第一反應是肯定孩子的情緒,讓他知道媽媽理解他的感受,也接納他的感受,但行為上卻受到控制。

只有讓孩子情緒得到宣洩,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分享過她的育兒之道。

有一天,她女兒提出了一個無禮的購物需求,她拒絕後,女兒很生氣,便大哭大鬧。

任憑女兒如何哭鬧,她都表現得很冷靜,強調挫折訓練。

回到家後,她陪著女兒待在房間裡,任憑她繼續哭鬧,但是會遞給女兒一條熱毛巾,讓她擦擦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的臉。

就這樣靜靜地坐在她跟前,看著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筋疲力盡。

教授的做法,既堅持了自己的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可以宣洩自己的情緒,可以生氣,但有的行為不行就是不行。當然也讓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爸媽都依然愛她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對你的信任

話說,你家孩子生氣是什麼模樣呢?

是怒吼,是呲牙?

還是鬧小情緒不理你?

又或者,剛開始怒吼、暴躁,經過一系列的動作後,變身受盡委屈的「小白菜」?

每次在我們面前,葫蘆娃就會鬧脾氣,變得很不乖,奶奶就說:「跟著我們的時候可聽話了,你們一回來就不聽話。」

怪不得有人說媽媽不在,孩子就是乖寶寶;媽媽在,孩子就變成淘氣包。

《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照看孩子的人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你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孩子沖你發脾氣,你就偷著樂吧。

那是對你的信任,你應該珍惜,而不是一心想養懂事沒有情緒的孩子。

作者簡介:胡小喵,富書籤約作者,寫作愛好者,心理顧問師,家有二寶,致力於兒童營養與心理教育,但願每個人都能幸福一生,微博@笑笑葫蘆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拚爹拚媽,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